8佛教与建筑-寺院殿堂、塔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佛教的寺院殿堂寺院建构的演变殿堂配置与塑像佛塔佛教的寺院殿堂是供奉佛和菩萨的地方,也是出家僧人居住和修持的场所,历来为佛教活动的中心。从文化和景观的视角来说,佛寺殿堂作为荟萃建筑、雕塑、绘画、书法的琳琅满目的综合艺术馆,既是古代文化活动中心之一,也是人们休憩游览的胜地。它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艺术的熏陶、神奇的联想,也为诗人和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激情和灵感。佛教寺院不仅和宗教、文化、艺术、教育相联系,还和农业生产、商业经济、以及社会福利事业相联系,具有多种社会功能。一、寺院建构的演变佛教寺院,是指安置佛像、经卷,且供僧众居住以便修行、弘法的场所。略称寺,又名寺刹、僧寺、精舍、道场、佛刹、梵刹、净刹、伽蓝、兰若、丛林、檀林、旃檀林、净住舍、法同舍、出世间舍、金刚净刹、寂灭道场、远离恶处、亲近善处、清净无极园等。在印度梵语中,相当于“寺院”的有四:(1)毗诃罗(Vihara):意译为住处、游行处、精舍、僧坊;(2)刹:原意指幡竿,因一般习惯在佛堂前立刹,故有此称;(3)僧伽蓝摩(Samgharama)、伽蓝:意译为众园、精舍,即大众共住的园林;(4)阿兰若(Àrinya)、阿练若、兰若、练若:意译无诤、空闲处,指村外适于清静修道之所。印度佛寺印度佛寺多在中央设方形佛殿,殿外有僧房围绕,殿内正面安置佛龛。建材系采石、砖、木三种。形式有佛堂、僧房、塔婆等分别。在中印度,精舍数目颇多。如王舍城有五处,舍卫城有二处,波罗奈斯城有一处,毗耶离城有二处,鸠睒弥城有一处。其中,佛在世时建于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及舍卫城的祇园精舍乃印度最早的寺院。而华氏城鸡园寺、那烂陀寺、阿旃陀石窟寺等,更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印度那烂陀寺遗址寺、院、庙、庵“寺”:本为古代官署名。《汉书·元帝纪》注云:“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如太常寺、鸿胪寺(招待诸侯及四方边民之所)。后因西域僧东来,多先住鸿胪寺,移居他处时其所住处仍标寺号。从此遂称僧侣的居所为寺。《大宋僧史略》:“寺者…本是司名。西僧乍来,权止公司。移入别居,不忘其本,还标寺号。僧寺之名始于此也。”中国佛寺“院”:本是周围有垣之意,引申为周围有垣或有回廊的建筑物,亦指官舍。至于将佛教建筑称为“院”,则始自唐代在大慈恩寺所建的翻经院。至宋代,官立的大寺亦多称院(如金陵瑞相院)。“庙”:奉祀祖宗或前代贤哲之所;后用以称奉祀神佛的场所。“庵”:古代隐世修行者所居的茅屋;后用以称比丘尼所居佛寺。中国早期佛寺建筑的布局,大致沿袭印度形式。尔后因融入固有的民族风格而呈现新貌。其建材以木为主,多设于平地(如府城市街)或山中。故后世寺院除寺号、院号外,亦附加山号。又有以年号名寺者,如北魏之景明寺、正始寺、唐之开元寺。依创设者而分,可分成官寺(由官府所建)、私寺(由私人营造)。依住寺者而分,有僧寺、尼寺之别。依宗派而分,有禅院(禅宗)、教院(天台、华严诸宗)、律院(律宗)或禅寺(禅宗)、讲寺(从事经论研究之寺院)、教寺(从事世俗教化之寺院)等类。寺院兴废创建于东汉明帝时的洛阳白马寺,为我国佛寺的滥觞,其后续有建邺建初寺(孙吴赤乌十年即公元247年,孙权为康僧会造)、武昌昌乐寺、慧宝寺、苏州通玄寺、扬州化城寺、四明德润寺等。西晋初年,京洛一带造寺塔图像而礼拜之风盛行,不少达官显贵或舍旧宅,或于各地立寺塔。当时佛教建筑概称为“浮图”。后因高峻层塔渐为寺院的重要象征,“浮图”遂转而专指高塔。寺院兴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北朝时,寺院的数目激增。南朝佛寺:刘宋1913所,萧齐2015所,萧梁2846所,陈朝1232所。北朝:北魏3万余所(北魏末年仅洛阳佛寺1367所);东魏、北齐3万余所,僧尼300万人;北周有寺1万所,僧尼100万人。北魏太武帝及北周武帝的废佛寺院兴废隋文帝重兴佛寺:大兴善寺唐代造寺之风益炽。从武德初到贞观末,全国佛寺达3716所。高宗乾封元年(666)诏令天下诸州各建一寺。载初元年(690)武则天令天下各州均置“大云寺”。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下令各郡建开元、龙兴二寺。肃宗至德元年(756)造成都大圣慈寺,设九十六院八千五百区。会昌五年(845),武宗毁天下官立佛寺4600所,小寺4万余所,命26万僧尼还俗。五代,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再次禁止私度僧尼,并废无敕额寺院3000余所。宋代禅宗盛行,教寺多改为禅寺,南宋立五山十刹之制。禅院五山:一兴圣万福禅寺(浙江杭县径山),二景福灵隐寺(杭县灵隐山),三净慈寺(杭县南屏山),四景德寺(鄞县天童山),五广利寺(鄞县阿育王山)。禅院十刹:一中天竺山天宁万寿永祚寺(浙江杭县),二道场山护圣万寿寺(浙江吴兴),三蒋山太平兴国寺(南京灵谷寺),四万寿山报恩光孝寺(江苏吴县),五雪窦山资圣寺(鄞县),六江心山龙翔寺(又称江心寺,永嘉),七雪峰山崇圣寺(福建闽侯),八云黄山宝林寺(金华),九虎丘山云岩寺(吴县),十天台山国清寺(浙江临海)。寺院兴废元明清三代佛教发展相对稳定。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全国佛寺2318所。明代为区别寺刹,分为禅寺、讲寺、教寺三类。清初官建大寺6073所,私建大寺8450所,全国大小寺院共79622所。晚清以来,寺院虽多遭战乱所毁。二、殿堂布置:寺院典型结构殿堂是寺院中重要屋宇的总称。殿是供奉佛像供瞻仰礼拜祈祷的地方,堂是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生活的地方。主要建筑位于南北中轴线上,附属设施安置在东西两侧。寺院的主要建筑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楼)。东西配殿有伽蓝殿、祖师殿、观音殿、药师殿等。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南北中轴线左侧(东侧),包括僧寮、香积厨、斋堂、库房(办公室)、客堂(接待室)等。旅宿区常设在右侧(西侧),主要是云水堂(旦过寮)北京大钟寺自南而北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大钟楼西安大慈恩寺1.山门佛寺大门称“山门”。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故又称“三门”。通常寺院为了避开市井尘俗而建于山林之间,因此称山门。这三座门常盖成殿堂式,或至少是把中间的一座盖成殿堂,叫“山门殿”或“三门殿”。少林寺山门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属护法神“天龙八部”)像。其形象面貌雄伟,作忿怒相,头戴宝冠,上半身裸体,手执金刚杵,两脚张开。所不同者,只是左像怒颜张口,以金刚杵作打击之势;右像忿颜闭口,平托金刚杵,怒目睁视。2.天王殿由山门往北,第一重殿是天王殿,殿中间供大肚弥勒菩萨(或天冠弥勒),面朝南。左右供奉四大天王。弥勒菩萨的背后,供韦驮菩萨(护法神),面向北。1.四大天王帝释之外将,各护一天下,故又称“护世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即:东方持国天王(东胜身洲),名提多罗吒,能护持国土,怀抱琵琶;南方增长天王(南瞻部洲),名毗琉璃,能令他人增长善根,手中持剑;西方广目天王(西牛货洲),名毗留博叉,能以净眼观察护持人民,手中缠蛇;北方多闻天王(北俱卢洲),名毗沙门,护持人民财富,托塔或抱伞,表福德之义。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契此,又号长汀子。常以杖荷一布袋,见物则乞,故人称布袋和尚。师能示人吉凶,颇能预知时雨。后梁贞明二年(916)三月,师将示寂,而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2.弥勒像多为五代时的布袋和尚,因传说为弥勒化身,故后人塑像供奉。3.韦驮,又作塞建陀天、私建陀天、建陀天、韦驮天,或称韦将军、韦天将军。为大乘佛教伽蓝之守护神,南方增长天王手下八将之一,也是四天王三十二将中的首将。3.正殿:即大雄宝殿,俗称“大殿”。是供奉佛陀的大殿。栖霞寺毗卢宝殿苏州重元寺大雄宝殿“大雄”,(意谓伟大的英雄)是对佛的尊称,指佛有大力,能降伏烦恼魔、五阴魔、死魔、自在天魔等“四魔”。《法华经·涌出品》曰:“善哉善哉,大雄世尊。”《法华经·授记品》云:“大雄猛世尊,诸释之法王。”佛为大雄,故佛教寺院中供奉佛像的正殿,即称大雄宝殿。供奉的主要佛像,常见的有一、三尊二种类别。(1)供一尊佛常见有三种姿势其一为成道相:结跏趺坐,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名为“定印”,表禅定之意,右手直伸下垂,名“触地印”。其二为说法相:结跏趺坐,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右手向上屈指呈环形,名为“说法印”。其三为立像,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名为“旃檀佛像”。下垂手势名“与愿印”,表示能满足众生愿望;上伸手势名“施无畏印”,表示能解除众生苦难。释迦佛在世时,优填王用旃檀木按释迦佛的形象雕成此像。此是有佛像之始。后来仿制的也叫旃檀佛像。涅槃相正定隆兴寺毗卢佛(2)供三尊佛“三身佛”:中尊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左尊为报身佛,名卢舍那佛;右尊为应身佛,即释迦牟尼佛。“三世佛”①横三世佛(空间):中间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左尊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琉璃光佛,结跏趺坐,左手持钵,右手持药丸;右尊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结跏趺坐,双手叠置足上,掌中有一莲台,表示接引众生。三世佛之旁各有二菩萨立像或坐像;释迦牟尼佛旁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药师佛旁为日光菩萨、月光菩萨;阿弥陀佛旁为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②竖三世佛:正中为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左侧为过去佛迦叶或燃灯佛,右侧为未来佛弥勒佛。唐代横三世佛正中为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双手施禅定印,掌心托钵;左为药师琉璃光如来佛,结跏趺坐,右手施禅定印于脐下,掌心托宝珠(或药丸),左手施九品印;右为阿弥陀佛,结跏趺坐,左手施禅定印于脐下,掌心托宝塔,右手施九品印。弥勒佛释迦佛燃灯佛五方佛:正中为法身毗卢遮那佛。左手第一尊为南方宝生佛,表福德;第二尊为东方阿閦佛,表觉性。右手第一尊为西方阿弥陀佛,表智慧;第二尊为北方不空成就佛,表事业。(3)供五尊佛•山西大同华严寺五方佛主尊两侧,常有“胁侍”,即左右近侍。释迦佛的近侍,一般为老“迦叶”、少“阿难”两大弟子。或两菩萨:文殊、普贤(华严三圣)•乐山凌云寺大雄宝殿两侧十八罗汉像殿内东西两侧,近世多塑十八罗汉像。佛坛背后常供一堂“海岛观音”,或仅供一尊观音菩萨像。3.法堂大殿之后为“法堂”,亦称“讲堂”,是演说佛法、皈戒集会之处,在佛寺中是仅次于大殿的主要建筑。法堂的特点:除安置佛像外,在堂中设法座、钟鼓。法座(狮子座)供演说佛法之用。左钟右鼓,供上堂说法前击鼓鸣钟所用。法座后挂象征释迦佛说法传道的图像。法座之前置讲台,台上供小佛坐像以象征听法诸佛,下设香案,两侧置听法席。大慈恩寺法堂4.藏经阁(楼)开封大相国寺藏经楼5.配殿东配殿伽蓝殿。供奉伽蓝神,即守护伽蓝之神:①“十八伽蓝神”②伽蓝堂即是“土地堂”③近世常以关帝(关羽)为伽蓝神④因“祇树给孤独园”,伽蓝殿正中是波斯匿王,左方是祇陀太子,右方是给孤独长者。西配殿祖师殿,禅宗派系为纪念该宗奠基人而建。正中供禅宗初祖达摩祖师,左侧供六祖慧能大师,右侧供百丈怀海禅师(禅宗清规的制定者)。云南玉溪大营街玉泉寺祖师殿此外,有的寺院设罗汉堂,有的寺院院中或前后有佛塔,有的寺院还有观音殿、地藏殿、文殊殿、普贤殿、禅堂(念佛堂)等等。三、佛塔建筑1.印度佛塔佛塔最早产生于印度。前身是“佛图”,或称“浮图”、“浮屠”、“窣堵波”(简译为“堵波”、“塔波”),Stūpa的音译,意即埋葬尸骨的坟墓,故又意译作“方坟”、“圆冢”、“灵庙”。直到释迦牟尼佛涅槃,“佛图”(塔)才被赋予了特殊意义——佛舍利的专用建筑物。印度阿育王桑奇大塔曾挖掘出舍利弗与目犍连舍利的第三塔“支提”式塔为了礼佛的方便,佛塔被移入僧侣们修行的禅窟中。在印度,原有一种僧侣们修行时住的石窟,其中央是方形或长方形的讲堂,左右两侧和正面开凿有很多小型方室,约一丈见方,每室只能容纳一僧住在里面坐禅苦修。为了能在苦修过程中随时拜佛,便在石窟的中堂后壁上刻出小型佛塔。印度称这种刻有佛塔和其他雕刻的石窟为“支提”,意译为“庙”或“塔庙”,里面的塔,可称之为“支提”式塔。金刚宝座塔随着印度佛教密宗的兴起,又出现了一种与佛图形式完全不

1 / 9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