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恒星特点:①自身可以发光、发热;②体积、质量巨大;③距离遥远。彗星哈雷彗星76周年比较: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2.天体系统:运动中的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河外星系地球3.天体系统:总星系地月系太阳系月球其他行星系银河系其他恒星系4.八大行星名称:水、金、地、火、(小行星带)、木、土、天王、海王星(距日远近)5.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分类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6.共同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日地距离适中,形成了适宜生物生长的温度条件内部条件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大气聚集,形成了适宜生命物质呼吸的大气7.存在生命地球上有液态水的行星安全的宇宙环境外部条件稳定的光照条件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概况: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2.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3.太阳辐射的影响:①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促进生物生长②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③煤、石油等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④是生活和生产中多种能源的来源注意:地热、核能、潮汐、地震与太阳辐射能无关4.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递减5.太阳的结构:由内向外,分别是光球层(太阳黑子)、色球层(耀斑和日珥)、日冕层(太阳风)。6.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光球层;耀斑---色球层太阳活动最激烈(剧烈)的显示周期约为11年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地球的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中断②影响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④影响地球气候,发生异常(主要黑子与降水的关系)。第三节地球的运动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类型绕转中心方向速度周期角速度线速度自转地轴自北西逆向南东顺除南、北极点为零外,其他各地均相等(15°/时)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南北极点为零(同一纬度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恒星日(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日常作息时间公转太阳近似正圆的椭圆,速度大小不等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线速度快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线速度慢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备注:1.地球自转时,最北端(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2.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俯视图中,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3.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南北纬60°的线速度约为赤道的1/2。赤道(1670km/h),30度1447km/h,60度837km/h4.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黄赤交角自转→赤道(平)面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公转→黄道(平)面(23°26′)限制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变大,热、寒带面积变大变小,热、寒带面积变小,温带面积变小温带面积变大(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1.移动方向夏至日→冬至日向南移动冬至日→次年夏至日向北运动2.直射次数:南北回归线上,一年各只有一次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南北回归线以外的地区,无直射3.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1.昼夜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2.晨昏线:A.判定: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如果是由夜进入昼则为晨线,由昼进入夜则为昏线。B.特点:a.晨昏线(晨昏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0.b.晨昏线(晨昏圈)把各纬线圈分为昼弧和夜弧两个部分,昼弧代表昼长,夜弧代表夜长,如果昼弧>夜弧→昼长夜短,昼弧<夜弧→昼短夜长,昼弧=夜弧→昼夜等长。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每天6点日出,18点日落。c.只有在二分日时,晨昏线(晨昏圈)与经线圈相重合,全球昼夜等长,全球各地6点日出,18点日落。d.二至日时,晨昏线(晨昏圈)与极圈相切。夏至日时,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冬至日时,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e.运动方向为自东向西。3.昼夜交替的周期:太阳日昼夜交替的时间24时光照图的判读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④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昼长夜长的计算)(2)时差1.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①规律:A.经度相差3600,地方时相差24小时;经度相差150,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0,地方时相差4分钟。B.东早西晚C.东加西减D.东大西小F.同经同时②地方时的计算: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两地的经度差/15°(东加西减)2.区时:①时区的划分: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15°,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为同一个时区,每相差一个时区,时间就相差1小时。②区时的计算步骤:a.求时区:时区号数=已知经度/15°(余数部分7.50,取商;余数部分7.50,取商+1)b.求时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c.求区时: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差(+/-的选择,根据“东加西减”原则)日界线(1)人为日界线:原则上以180度经线作为“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把这条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现改称“国际日界线”,简称“日界线从东十二区到西十二区,日期减一天;从西十二区到东十二区,日期加一天(2)自然日界线:即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那条经线,又称为子夜线,它是前一天的结束和新的一天开始的经线注意:顺着地球转动,从0点到180º为新的一天,180º到0点为旧的一天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移(右图)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发生偏向。(左右手定则)4.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书19页)①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②太阳高度(角)的计算简便计算:太阳高度=900-两地的纬度差(同半球相减,异半球相加)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3)四季更替和五带1.四季的划分①我国的传统四季划分:四立②欧美国家的四季划分:二分二至日③气候四季的划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次年2月为冬季。2.五带的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为界限分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1.划分依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分类特点传播物质所经物质状态共同点横波(s波)较慢固体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变化而改变纵波(p波)较快固体、液体、气体2.分层圈层范围特点地壳莫霍面以上固态: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地势越高,地壳越厚。莫霍面(在地面以下33km,纵波和横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地幔莫霍与古登堡面间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铁、镁含量由上至下逐渐增加。古登堡面(距离地表2900千米深处,纵波减速,横波消失)地核古登堡面以下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可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2.地震波的波速变化: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都明显增加;古登堡面,纵波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3.岩石圈=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地壳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氧和氮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范围为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分层:按大气温度随高度分布的特征,可把大气分成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原因是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原因是该层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适合于高空飞机飞行。1.受热过程示意图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选择性性。平流层臭氧吸收紫外线;对流层水汽、CO2吸收红外线;反射:无选择性。散射:有选择性,波长较短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2.结论:①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最根本)的能量来源②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二、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2.成因:地面冷热不均根本原因:地球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3.形成过程:结论:①一般而言,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②高空和近地面气压状况正好相反③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④高压低压指同一水平面而言,气流由高压指向低压⑤等压面高压向上弯,低压向下弯4.几种现象的解释:(注意结合图)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削弱作用用大气逆辐()射①海陆风②山谷风③城市风三、大气的水平运动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2.三种情况:一力: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二力: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最终和等压线平行,这种情况只在高空中出现。三力: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风向最终和等压线斜交,这种情况在低空中出现。3.风力大小的判断: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4.识记: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力大小。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从图上可知:(一)形成:(1)气压带1.分布规律:共7个气压带,南、北对称相间分布2.成因:①热力原因:赤道低气压带(原因:气体受热膨胀上升)极地高气压带(原因:气体受冷收缩下沉)②动力原因: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2)风带:共6个风带,00-300为信风带;300-600为西风带;600-900为极地东风带(3)移动规律:气压带、风带移动方向随太阳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100610081010(hPa)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地转偏向力100610081010(hPa)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二)大气环流: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备注:1.总的而言,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的原因在于:北半球海洋与陆地相间分布;而南半球气压带呈条带状分布就在于: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性质比较单一(均匀)。2.亚洲低压形成的原因:夏季,陆地升温比海洋快,气体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亚洲高压形成的原因: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气体受冷收缩下沉,形成高压补充:季风:1.概念:盛行风向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称为季风。2.分布地区夏季冬季成因东亚地区东南风西北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季风形成的重要原因南亚地区西南风东北风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全球气候类型:气温带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分布规律分布地区形成原因热带:T最冷月15℃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南、北纬10º之间非洲刚果河流域、亚洲印度尼西亚等地、南美亚马孙河流域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盛行上升气流。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干湿季明显交替,湿季多雨,干季少雨南、北纬10º~20º之间非洲中、南部、澳大利亚北部和东部、南美巴西等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雨季多雨,旱雨季分明北纬10º~25º之间的大陆东岸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等地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或受夏季风和冬季风交替控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