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本简介《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是由丹麦著名学者艾斯平—安德森与1990年编写的,本书被称为是一部“开创性的著作”。该书自出版以来,已经成为福利国家理论研究引用率最高的著作,被视为福利国家研究领域的经典必读著作,许多欧洲大学在开设比较资本主义福利制度的三种福利制度类型的课程时将此书作为重要的参考教材,尤其在讨论“资本主义的多样性”时,该书以“非商品化”的方法对资本主义三个福利制度的划分成为学生讨论的焦点,在国内该书也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学生接受和了解,许多高校将之列为教科书或参考书。书本简介•本书从宏观经济的视角将社会保障制度看作为一个体制,将福利国家视为一种特殊的政治经济关系的总和,其中涵盖了其历史发展因素的影响、国家制度安排的特征以及由此决定的国家角色和国家功能的定位、资本主义经济过程中商品化与非商品化二者之间的矛盾、社会科层化和社会整合等诸多因素。该书以“非商品化”的方法将资本主义的福利制度分为三种模式,即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的自由主义模式、欧洲大陆的社会合作——保守主义模式和斯勘的纳维亚国家的社会民主主义模式。这三种类型的福利国家各有其制度发展的历史渊源和阶级发展的“路径依赖”,即归因于三种不同的政治经济结构。第一种类型注重以市场为基本原则的福利分配,强调资产调查为其基本手段;第二种类型则追求福利覆盖的面积和范围;第三种主要建立在“社会保险”基础之上,强调家庭应该成为福利供给的核心。作者在大量运用基本材料的基础上,试图对上述三种类型福利国家中的国家、市场与家庭这三个要素的“混合”程度的不同作出定量与定性的分析,从而得出三个要素相对比重的差异性是导致上述三种类型福利国家的差异性的结论。•第一编三种福利国家体制•第一章:三种福利国家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社会政策中的非商品化•第三章:作为分层化体系的福利国家•第四章:养老金体制中的国家与市场•第五章:权力结构中的分配体制•第二编:福利国家的就业结构•第六章:福利国家与劳动力市场体制•第七章:充分就业的制度调节•第八章:三种后工业社会的就业路径第三编:结论第九章:后工业化结构中的福利国家体制重点讲述•一、什么是福利国家•本书论述的是福利资本主义即福利国家的三种模式,而对福利国家的界定是对其进行进一步分类的基础,对于福利国家的定义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狭义的观点,就是把福利国家理解为传统的社会改良政策领域,即收入转移和社会服务,有时或提及住房政策。广义的观点则是从政治经济学角度,从国家在管理和组织经济方面的角色去定义,从而将就业、工资和整个宏观经济调控等都看作是福利国家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即“凯恩斯式的福利国家”或称为“福利资本主义”。对于福利国家的定义,常见的是教科书式的定义:国家对于公民的一些基本的、最低限度的福利负有保障责任。作者将“福利国家制度”看作是本书的核心概念,虽没有做出自己的定义,作者表明从广义的角度去研究福利国家即认同广义的福利国家的概念。重点讲述•三、为什么出现福利国家•对于福利国家的的产生,艾斯平—安德森教授的论证核心是资本主义社会政策的非商品化。如何把握作者的论证核心,应从前资本主义时期的前商品化开始,了解前商品化到商品化再到非商品化的过程。•(一)前资本主义时期的前商品化•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存在商品形式,中世纪的城镇,人们从事生产并且进行商品交换,也存在着少量的工人,已经存在了劳动力的商品化形式。但是,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传统的社会生产模式占统治地位,这个时期的生产者、农民、农奴或熟练的工匠无论其工作绩效如何,都能得到许多福利。对于农民来说,全家人总能保持适当的自给自足;封建劳役也采取了一定程度的互惠形式,并领受领主家长般的帮助;城市生产者一般来说是基尔特或兄弟会的当然成员;而穷人通常能够从教堂中得到帮助;尽管他们都依靠自己的劳动而生存,但是他们中绝大多数人能不完全依赖于工资形式的收入生存。因而,这个时期还不处于商品化阶段,而在大部分社会成员中还没有出现劳动力的商品化形式。重点讲述•三、为什么出现福利国家•(二)资本主义时期与劳动商品化•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劳动的商品化是结伴而来的,这个时期不仅仅是各种生产要素如土地、矿山、森林等全部化为资本化的过程,在前资本主义时期主要依靠自己劳动而生存的社会成员,由于生产资料的剥夺和随着商品交换的日益频繁,对市场的依赖增强,在没有自己财产和其他赖以维持生计的办法下,不得不惜售自身,维持生存。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不同于其他商品,作者提到,工人必须生存,然后再生产他们自身和他们生活其间的社会,洗衣机可以待价而沽,直至市场上的价格令人满意为止,但是劳动者为了生存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因而劳动的商品化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一个最为根本的问题。资本主义就是充分的商品化和市场化,一切物品都可以买卖,并且货币成为了劳动商品化的价格尺度,劳动力终于成了自己可以出卖自己的特殊商品。在资本主义社会,与其他商品一样,劳动力这个商品也存在竞争,也遵循着同样的供求规律,竞争越激烈,价格就越低,价格越低廉,工人的生活就越陷入贫困不可自拔。重点讲述•(三)劳动力的非商品化与福利国家•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应对劳动商品化的挑战的反应,非商品化并不是彻底摒弃作为商品的劳动,这个概念指的是个人或家庭对于以下问题的接受程度:即社会对于在市场参与基础上的独立生存的可接受标准。根据艾斯平——安德森的定义,“非商品化”的涵义是指,公民在必要时可以自由地选择不工作、收入或一般福利。•劳动的商品化和非商品化是如何影响到资本主义发展进而产生福利国家的呢?•首先,劳动商品化的境地导致“非商品化”的工人运动政策。劳动商品化的直接后果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当越来越多的人依赖于出卖劳动和工资收维持生活时,无产阶级的队伍逐步扩大。由于劳动力商品受供求规律和劳动力价格受控于劳动者本身之外的强大力量的原因,劳动力的价格变得越来越低廉,无产阶级的生活变得更为困难,这成为导致他们的集体联合和工人运动的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没有商品化的劳动就不会有以非商品化为主旨的工人运动,工人就不可能将商品化作为工人运动政策的主导原则。•重点讲述•其次,工人运动导致的现代社会权利的确立是对商品化地位的动摇。一方面劳动商品化使得劳动摆脱了封建专制的劳动力控制体系;另一方面,工人运动的结果和现代权利的引入又不同程度地动摇了纯粹商品化的地位。于是,在社会群体面前,不同的就业资源所形成的市场不平等就在“局内人”和“局外人”之间有可能导致出现分裂,使得工人运动难以产生。因此,非商品化的目标增强了劳动者的力量,削弱了雇主的绝对权威,但社会权利的结果却起到瓦解工人的作用。因此,虽然非商品化福利制度是由工人运动引起的结果,但是也成为资本主义稳定统治的重要工具。•最后,社会权利导致福利国家的诞生。在前资本主义时期,城市工人中就存在兄弟会、基尔特等工人内部的组织形式,为工人阶级中的特定群体提供内部福利保障。这种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也得到发展,并且资本主义社会本身的一些济贫制度的存在使得纯粹劳动商品化形式并不存在,因此,促进劳动力非商品化的社会福利在资本主义时期同样得到保存和发展,而社会权利的引入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福利支出的规模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从而导致社会福利的刚性发展,最终导致福利国家的诞生。四、福利国家的三种模式及其特征•艾斯平——安德森教授运用非商品化这个工具解释了福利资本主义或福利国家的产生,在将福利国家分为三个世界或三种模式时其分析的出发点是社会权利,他的观点为:社会权利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社会权利的扩展程度越宽,非商品化的程度就高,反之就越低。艾斯平——安德森以社会权利的资格条件、收入替代水平以及资格授权三方面作为福利国家的参考系将福利国家分为三种模式: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的自由主义模式、欧洲大陆的社会合作——保守主义模式、和斯勘的纳维亚国家的社会民主主义模式。•第一种模式是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的自由主义模式。•这种模式下社会福利中占据支配地位的是不同程度地运用经济调查和家计调查的社会救助,辅之以少量的普救式转移支付或作用有限的社会保险计划;这种源于“济贫法”传统的制度所给付的对象是那些收入较低、依靠国家救助的工人阶层;这种体制的非商品化效应最低,社会权利的扩张受到有效的抑制,建立的社会秩序属于分层化的类型。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有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第二种模式是欧洲大陆的社会合作——保守主义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社会权利的资格以工作业绩为计算基础,即以参与劳动市场和社会保险缴费记录为受益的前提条件,带有保险的精算性质;这种模式下社会权利的获得和国家所能提供的非商品化程度以及保险精算程度密切相关,即取决于一个人的工作和参保年限、过去的表现与现在的给付之间的关联程度。实行这种模式的国家中“合作主义”思想占有统治地位,其强调传统的家庭关系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并强调公民的社会权利。其认为合作主义政制是社会福利的重要提供者,国家的作用主要是维护社会阶级和地位的差异,保护既有的阶级分化现状。这种制度的典型代表是德国、法国、奥地利横欧洲大陆国家。第三种模式是斯勘的纳维亚国家的社会民主主义模式。这种模式接纳了贝弗里奇的普遍公民权原则,这种模式下社会权利的受益资格几乎与个人的需求程度和工作表现无关,主要取决于公民资格或长期居住资格。由于这种模式下非商品化原则已经扩展到中产阶级,因此它所提供的福利水平甚至能够满足新中产阶级的品味和需求标准,所以其非商品化程度最高。这种模式下,排斥国家和市场、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对立的“人民福利”和社会民主主义思想牢牢扎根,成为社会改革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这种模式的国家数量比较少,只存在与斯堪地那维亚半岛的几个国家。读书启示:••首先就是发掘制度建立的思想基础或思想背景。艾斯平——安德森虽然是通过“非商品化”来分析福利国家的产生和模式的,但是,在他的分析中十分看重各个国家在形成福利制度时的思想基础,这些思想并不是伴随福利国家形成的过程而产生的,而是先于各种福利国家模式产生之前就存在,并对各种福利国家模式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本书的第一编中首先论述的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遗产,即强调最大限度的自由市场的由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支持父权制度和积极主义永久化的保守主义政治经济思想和抨击市场自由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思想,三种政治经济学思想对不同福利国家模式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而正如作者提到的,现实中,并不存在完全属于某种模式的福利国家,由于福利国家的特点的趋同性,以及后来发展起来了一些福利国家如后期的日本、新西兰等国家,对各个国家的福利国家模式的分类变的更为复杂,把握这些国家社会福利发展的思想基础或理论基础是对这些国家的福利国家模式进行分类的重要依据。由于社会保障发展具有刚性发展的规律,即便是几个具有典型代表的福利国家,其福利项目的发展也越来越相似。所以,如何对新兴的福利国家的模式进行定位以及把握各个福利国家的发展和走向离不开对该福利国家发展的思想基础的正确把握。读书启示:•其次要把握不同结构与功能的对应关系。资本主义世界中的社会福利制度,在一定的历史背景、思想来源的影响下形成后,它的结构就对它的功能与作用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如果我们将福利制度的功能一概而论,只能得到非常笼统、未及重点的结论。而艾斯平-安德森总结的三种福利制度体系既是历史塑造的,又将塑造历史;既来源于工人运动与阶级斗争,又将对社会分层体系造成不同的、相对应的深刻影响;既受到某种思想来源的影响,又成为某种思想的生长与实践的土壤。可见微观结构的差异,将在时间的演进中走上差异非常巨大的道路,因此在一开始分析时,就不能忽略结构与制度上的微小差异。读书启示:•最后是读完本书对研究社会保障的视角和把握社会保障自身的规律有了新的认识。社会保障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等各个学科的交叉点。因此,可以从不同的学科视角下去研究社会保障问题,并且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社会保障问题,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的了解社会保障。但是,无论从哪种角度去思考社会保障,不可忽略的是社会保障自身的运行规律,正如艾斯平——安德森教授所论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