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经济发展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经济发展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历史(Ⅱ)【课标及考点】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了解原始农业的概况(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的基本史实★(3)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4)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精耕细作小农经济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的产生: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2、南稻北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显出地域差别,即北方以粟麦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原因: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3、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五谷六畜、十二生肖(二)生产工具、农耕技术、灌溉工具、水利技术的进步:1、生产工具的进步:(1)原始工具:石、木、骨器耕作方式:刀耕火种(2)文明时代:金石并用,耒耜仍是主要工具(3)春秋战国:A、铁农具提高了生产效率B、牛力耕田开始出现,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日益完善。(4)唐朝:长江中下游出现的曲辕犁,标志着传统步犁基本定型(5)灌溉工具:有翻车、筒车等作用: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2、农耕技术的发展:铁犁和牛耕的推广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牛耕: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西汉中期以后,牛耕得到广泛推广;犁:唐代,在长江下游出现了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3、灌溉工具的进步:主要的灌溉工具有翻车(三国时期)和筒车(唐朝)等。4、水利技术的进步:工程建设:(1)春秋战国:芍陂:春秋时期、楚国、淮河流域、现在安徽省。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李冰父子、长江的岷江流域、四川省、成都平原成天府之国郑国渠:战国时期、秦国、黄河流域、陕西省、关中平原成千里沃野。都江堰和郑国渠的修建有什么影响?(注意思维的扩展,注意它们都是战国时秦国修建)A、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B、使秦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2)西汉时期的漕渠和白渠,并治理黄河(3)东汉明帝派王景负责治理黄河,(4)西域地区坎尔井(源于西汉)2水利著作:古代农农学著作中包含大量水利建设内容。(三)生产方式的转变(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商周时期: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千耦其耘)2、小农经济:(1)时间:春秋时期(2)出现原因:A、生产工具、耕作技术进步(铁犁牛耕的推广或生产力的发展);B、私有土地出现(3)小农经济的特点:①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②封闭性:自给自足、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与市场联系少;③落后性:狭小的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和简单的性别分工(男耕女织)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等影响;⑤积极性:除盐铁外一般不必外求,生活比较稳定。(4)作用:积极――A、在没有天灾苛政干扰下,农民可勉强自足;B、农民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消极――A、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近代以后,成为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B、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自耕农经济非常脆弱。(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③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④“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废井田,开阡陌1、原始社会:土地归氏族公社公有2、商周:井田制。(1)性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2)构成:井田有公田私田之分。“公田”为贵族占有,“私田”劳动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3)发展过程:A开始瓦解:春秋时期,表现为公田被抛荒,私田私有B加速瓦解:春秋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土地私有,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C最终被废除:战国商鞅变法,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全面肯定(4)瓦解及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许多私田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二)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1、形成: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2、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主要)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33、地主土地所有制(1)途径:土地兼并(2)历程:北魏----实行均田制抑制土地兼并,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目的: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利益。宋朝――不抑兼并明清――商品经济繁荣,土地买卖普遍4、影响: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激化阶级矛盾,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威胁中央集权。(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原因:土地兼并的结果2、发展(1)出现:战国。(2)发展:宋代。租佃制是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经营方式。(3)普及:明清。租佃制普及全国,契约纳租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4、影响:(1)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生产自主性提高,积极性提高。(2)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课标及考点】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了解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主要门类及其成就冶金纺织陶瓷(2)了解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3)了解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四、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金属冶炼技术:1、青铜冶炼技术: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2、冶铁炼钢技术(1)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2)南北朝时:发明了世界领先的灌钢法作用:铁器和钢应用到农具和手工业工具上,大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3、冶铁燃料(1)春秋时期用木炭冶铁(2)汉代开始用煤作冶铁,北宋普遍流行(3)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碳炼铁,明朝流行开来(二)纺织技术1、丝织技术(1)黄帝时期发明了丝织技术(2)西周丝织技术有了较大发展(3)西汉中国被称为“丝国”称号(4)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2、棉纺技术(1)宋末元初:棉花由边疆向内地传播(2)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3)元明时期:江苏的松江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新兴的手工业部门(4)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4(三)陶瓷技术演变1、制陶技术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种类有彩陶、黑陶、白陶。2、制瓷技术(1)东汉晚期,制瓷技术成熟,烧出了成熟的青瓷。(2)南北朝时期,成功烧制出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3)隋唐时期,陶器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4)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5)元代承前启后,烧成了著名的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陶生产时期。(6)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7)清代,又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影响:至迟从唐朝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四)官私手工业的消长1、官营手工业(1)产生:西周时期(2)特点:①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职业世袭②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致③直到明代前期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3)优势:资金雄厚,规模经营有利于精细分工与协作,工匠集中,管理严格,有利于古代手工业技艺的提高。(4)不足:原料官府提供,不计成本,不入市场,供官府和贵族消费,缺乏竞争,采取强制劳动,超经济剥削手段,激化矛盾。(5)改革:出现了雇募工匠。从征役制到雇募制,是生产关系一大进步2、私营手工业(1)兴起:春秋时期(四民:士、农、工、商)(2)原因: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私营工商业的兴起(3)发展:明代中叶后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4)经营方式的变化①唐代以前: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组织生产②唐宋以来: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加深③明中后期;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五)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两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呈现不断萎缩状态;私营手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到明朝中后期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2)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地域分布广泛,生产规模巨大,分工细密,产品种类多,生产技术先进。(3)中国古代的手工业,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欧非地区,广受赞誉。(4)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工场手工业的出现。从经营的方式来看,私营手工业经历了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的经营方式的转变。到明朝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5)经济重心南移与工业分布的相应变化。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起初在北方,大约到南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完成了从北方到南方的变迁。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有不少工业部门、工业制品的主要产地,也从北方逐渐转移到南方。这种情况,在中国古代丝织业地5区分布的变化中表现得最为明显。(6)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课标及考点】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1)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况★商业的兴起唐、宋、明、清的商业概况(2)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五、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一)商业的产生、发展1、原始商业的产生:原始社会末期(原因: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2、发展:(1)商朝:产生了专门的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2)周朝: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官府垄断手工业、商业)(3)春秋战国: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黄金、白银开始用为货币,出现商业都会。(4)隋唐::商业贸易蓬勃发展。出现长安、洛阳、扬州等大都市,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原因:政治上的大一统和大运河的开凿)(5)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打破市坊界限,现出街市,农村中出现草市;打破时间限制,出现晓市、夜市(6)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①商业市镇兴起②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白银普遍流通③农产品也大量进入市场。④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⑤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宁绍商人、闽商等大商帮。(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3、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①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②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③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明后期逐渐衰落。④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⑤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⑥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⑦货币问题始终掺杂其间。(二)城市的繁荣:1、周秦至唐代:(1)县治以上城市,官设市作为交易场所(2)商业交易受官府的严格限制(3)有严格的空间限制:坊市分开(4)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日中为市(5)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2、宋:(1)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6(2)坊市界限不复存在,突破了空间限制,城郭乡村允许置市(街市、草市)(3)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夜市、晓市出现(4)城市职能:经济功能大大加强(三)重农抑商1、产生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的流动性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矛盾2、提出: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政策3、演变:(1)汉代:汉高祖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汉武帝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的打击商人的措施,全面控制工商业。(2)中唐以来: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3)明清:继续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外加闭关锁国政策,严厉控制民间对外贸易。4、评价:(1)战国秦汉时期,此政策有利于保护发展小农经济和巩固封建统治。(2)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活动的发展,但确实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补充:(阅读理解)1、中国古代商业经济发展的影响(1)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2)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

1 / 3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