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方法必读名词解释:1、研究假设(Hypothesis):是由理论所推衍出来的更为具体的预测,是针对研究问题提出的有待验证的、暂时性的、推测性的解答。2、实验混淆(confounding):如果我们所设定的自变量其发生量的改变时,另一个已知或潜在的变量亦随之有量的改变,则这两个变量的作用就发生了相互混淆。3、观察者间信度(interobserverreliability):指不同的独立的观察者针对同一观察所做记录的一致性程度。4、便利抽样(conveniencesampling):主要根据获得调查对象的容易程度和调查对象参加调查的意愿所进行的。便利抽样是所有取样技术中花费最小的,抽样单元是可以接近的、容易测量的,并且是可以合作的。便利取样是非随机抽样,所选取的样本缺乏代表性。5、假相关(spuriousrelationship):如果两个变量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第三个变量进行解释,那么这种关系就被称之为“假相关”。6、操作定义(operationaldefinition):指仅根据可观察的程度来解释概念,这个观察程度是来产生和测量概念的。即从具体的行为、特征、指标上对变量的操作进行描述,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项目。7、外部效度(externalvalidity):是指研究结果能够一般化和普遍化到样本来自的总体和其他条件、时间、和背景中去的程度。8、内部效度(internalvalidity):指实验中的自标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如果在试验中:当自变量发生变化时因变量随之发生改变,而自变量恒定时因变量则不发生变化,那么这个实验就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内部效度与无关变量的控制有关。9、交互作用(interactioneffect):是指一个因子的效应依赖于另一个因子的不同水平,当一个自变量的效应在另一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上存在差异时,就表示出现了交互作用。10、知情同意(informedconsent):是被试在充分理解研究性质、不参加的后果、影响参加意愿的所有因素后,明确表达参加研究的意愿。11、统计效力(power):指研究者在进行统计检验时,正确拒绝虚无假设的可能性,换言之,就是当存在真正效应时检验发现效应的概率。统计效力受到统计显著性水平、处理效应大小以及样本大小等因素的影响。12、准实验设计(quasi—experiments):在无需随机地安排被试时,运用原始群体(比如一个班级、一个部门、一个小组)作为被试,在较为自然的情况下进行实验处理的研究设计方法。准实验设计是介于非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之间的实验设计,它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比非实验设计要严格,但不如真实验设计对无关变量控制得充分和广泛。13、单被试实验设计(single—subjectexperiment):是指研究者使用来自一个被试的实验结果来证明因果关系的研究设计。简答题:1、研究假设及其特点和作用。(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研究假设是由理论所推衍出来的更为具体的预测,是针对研究问题提出的有待验证的、暂时性的、推测性的解答。特点:(1)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它是根据一定的理论、研究者的已有知识经验和一定的事实而提出的,因而既与毫无根据的迷信、臆测不同,也和纯粹的猜测、幻想有区别。(2)有一定的推测性质。虽然假设的提出有一定的依据,但在其未被确实的研究数据证实之前,它仍只是一种思维中的想象,是对所研究问题的答案的推断和猜测,有待于研究结果来检验其正确性。作用:(1)它使我们的研究目的更加具体、范围更加限定。因为对于同一研究问题,往往可以提出多个具体的研究假设,因此,研究假设的提出使得一项研究的探索目标更加明确,把研究数据的收集工作限定在一个更加特定的方面和范围。(2)具体研究假设的提出,使我们能够根据假设内容的性质,涉及具体的数据收集程序去检验该假设对所研究问题中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推测是否正确。也就是说,具体研究方案的设计和研究方法的选择,都取决于研究者提出的具体研究假设,即他所要证明的东西。因果性的研究假设要求采用严密的实验法加以检验,而对于相关性的研究假设,采用相关方法检验就行了。2、为保证知情同意权,研究者有责任向被试说明哪些内容?知情同意是指被试在充分理解研究性质、不参加的后果、影响参加意愿的所有因素后,明确表达参加研究的意愿。(1)研究者必须在实施测验前向被试说明测验的日期、内容及目的,在测验后向被试解释测验的结果;测验结果应用时应与其他的相关资料合并考虑。(2)研究者于施测前须先告知被试测验的目的及结果的应用。咨询员要严守测验的限制,并不得过分夸张测验工具的效用。(3)研究者必须如实告知被试诱导程序可能会使其产生暂时的负面情绪体验,并让被试自己决定是否接受这样的实验安排。这样才能保证被试在进行实验之前就明确表明他们尽管知道实验过程中所做的一些事情可能令他们感到不快,但却仍然同意进行实验。3、中断时间系列设计及其优缺点。中断时间序列设计是一种多次重复测量的前测、后测准实验设计,其实质是对某个被试组或被试个体进行周期性的测量过程,建立反应的基线模式,并在这一时间系列的测量过程中引进实验处理,随后用实验处理后的时间系列的观察中所得分数的不连续性,来表示实验处理结果。如果接受处理后的反应模式不同于基线模式,表明原先的反应模型的连续性受到中断,便可推断这种变化可能是由于自变量的作用所产生的。优点:在接近现实的条件下,尽可能的运用真实验设计的原则和要求,最大限度的控制因素,进行实验处理实施,因此,准实验研究的实验结果较容易与现实情况联系起来,即现实性较强。缺点:(1)许多处理并不是迅速实施的,它们逐渐散播到总体中。因此处理后的因变量的任何变化可能缓慢得使人观察不到。(2)许多作用并非是即时产生的,而是延滞性的,何时出现也无法预期。(3)受历史影响大,某个事件可能是时间造成的变化,而不是处理所引起。(4)时间序列设计的统计分析相当复杂,数据收集较难。4、科学方法的四个目标及其要实现的任务。(1)描述。描述指的是研究者用来定义、区分、分类或者把事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归类的过程。心理学家试图通过运用一般规律研究法和定量分析法描述事件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心理学研究经常需要大量的被试,建立适用于多样性总体的广泛概括和一般规律。定量研究比定性研究用的多,它涉及的结果主要来自统计汇总和分析。(2)预测。对事件及事件间关系的描述是预测的基础。相关关系允许心理学家对行为和事件作出预测,但不允许心理学家推断引起这些关系的原因。有效的预测并不在于知道为什么两列变量之间存在某种关系。(3)解释。研究者通常用实验的方法找出现象的原因,只有找出这些原因,才能理解和解释这些现象。也就是说,解释的最终目的是作出因果推论。(4)应用。在应用研究中,心理学家运用他们的知识和研究方法改善人们的生活,心理学家进行基础研究是为了获得有关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知识,以及对理论进行检验。5、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的区别。(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相关研究是一种特殊的非实验设计,研究者未按照研究的需求操纵自变量或实验处理,也未进行无关变量的控制,而是靠自然的变化或者差异来获取变量,进行事后分析研究,以考察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正相关、负相关或零相关。实验研究则是随机选择与安排被试,通过操纵实验因子,控制可能干扰实验效果的种种无关变量,从而考察随实验因子操纵而产生的实验效果的因果关系研究。区别:(1)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说,实验研究的基本目的在于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而相关研究则是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无法获得因果结论。(2)从对变量的操纵角度来说,实验研究要操纵或控制变量,而相关研究则无需操纵变量。(3)从研究中变量角色的角度来说,实验研究有自变量、因变量之分,而相关研究无上述之分。(4)从研究结果的精确性角度来说,实验研究比相关研究更准确,因为实验研究要控制额外变量。(5)从对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来说,两者所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不一样。6、举例说明因果推论的三个条件。(1)事件的共变,即如果一个事件是产生另一个事件的原因,那么这两个事件必定一起发生变化。(2)时序关系(也称附带事件),即推测原因必须发生在假定结果之前。(3)排除其他貌似真实的可能原因,只有当其他可能导致结果的原因被排除了,对原因的解释才能被认可。例子:假如你的头撞在了门上并感觉头痛,你可能会推断是因为头被撞了所以才引起头痛。事件的共变变现为,头撞在门上与产生头痛的感觉都发生了。时序关系即推测原因(撞头)必须发生在假定结果(头痛)之前。如果头痛发生在假定结果之前就不能推断出是撞头引起了头痛。只有当其他可能导致结果的原因被排除了,对原因的解释才能被认可。这意味着在做出撞头导致头痛的因果推论时,还必须考虑和排除其他可能引发头痛的原因(如阅读深奥难懂的书籍等)。7、科学观察不同于日常观察的三个特征。科学观察需要在精确界定的条件下,以系统、客观的方式进行,同时认真记录所观察的信息。(1)客观性。指观察所获得的现象和过程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事实,正所谓眼见为实。(2)能动性。观察是研究者根据需要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一种活动,因而是自觉的,不是盲目的,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在观察中,既要按原计划进行,又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对计划作适当的调整,充分发挥观察者的主观能动性。(3)选择性。科学观察要求观察者善于把自己注意力有选择地集中在某一观察对象上,尽量排除外界无关刺激的影响。因此,观察只有在典型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从大量客观事实中选择典型的观察对象进行观察,才能获得预期的观察效果。科学观察法日常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没目的、自发进行选择特定观察对象不选择观察对象要作严格详细的观察纪录不要求作严格详细的观察纪录8、为什么说相关不代表因果关系相关的因素和真正的原因之间混淆很容易理解,但却危险。结果的产生之前必定存在着引发的真正原因。然而,在产生结果之前存在着很多因素,其中的大部分和结果都不是因果关系。事件发生后,常常引起的错误,容易因为B事件在时间上晚于A事件发生,就易认为B事件是A事件引起的。这样的认识,是因为混淆了相关和因果关系。对于任何一种关系,仅仅根据相关本身并不能进行明确的因果关系的解释,还需要很多其他的信息,我们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要证明A事件导致了B事件的发生,必须满足如下三个条件:(1)A和B相关;(2)A必须发生在B之前;(3)所有其它的因素(C)都已经被排除。由上条件知道,第一个条件容易判断,但其它两个条件常常使得我们容易犯错误。仅仅把相关的关系确定为因果关系是非常危险的,但我们常常可以通过一致性、反应关系、合理性、连贯性等关系来确定相关关系,这可以减少误判。9、研究者确定外部效度的四种方法。(黄希庭《心理学研究方法》)如果能够将实验中得到的结果推广运用到实验以外的情境,该研究机会有较好的外部效度,反之,该研究的外部效度不好。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评价确定外部效度:(1)用其他的被试人群也能得到同样的结果吗?(2)用其他的实验材料也能得到同样的结果吗?(3)用其他不同类型的测验会出现同样的结果吗?(4)用不同的实验处理和不同的自变量操作方式也能出现同样的结果吗?10、选择重复测量设计的四个原因。(1)实验时被试太少。重复测量设计需要的被试少,所以仅有很少数量的被试时,这样的设计是非常理想的。(2)更加高效的开展实验。当被试数量足以进行独立组设计时,研究者也会使用重复测量设计,因为它常常更加方便和高效。(3)增加实验的灵敏度。它通常比独立组设计更加灵敏,误差变异通常较小,很适合研究自变量对行为仅有很小影响的情形。(4)研究被试在时间维度上的行为变化。当研究问题所涉及被试的行为在时间维度上发生变化时,比如说学习实验或者纵向研究实验,就需要使用重复测量设计。另外,一旦试验程序需要被试比较两个或者更多刺激的相互关联时,必须使用重复测量设计。附加:相关关系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社会经济现象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但在数量上没有确定的对应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对于自变量的每一个值,因变量可以有几个数值与之相对应,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随机性,但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