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是地狱主要内容1.简介萨特早年-辉煌时期-晚年5.萨特“存在主义”基本观点3.个人作品4.名言名句2.影响6.萨特与波伏娃萨特-早年让-保罗·萨特(Jean-PaulSartre,1905-1980)无神论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剧作家、左翼社会活动家生于巴黎,父亲是海军军官,在他出生第二年死去,母亲是家庭主妇;他的童年生活在“一个老人(外祖父)和两个女人(外祖母和母亲)中间”。他的外祖父是一位语言学教授,家中拥有大量藏书,使儿童时代的萨特受到了良好教育,也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我的生命是从书中开始的,它也必将以书而告结束。”“我写作,故我存在”。)1917年,其母改嫁,他与继父关系不好,从而让他体会到了孤独。1915年,萨特考入亨利中学,学习成绩优异,期间接受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哲学影响。1924年到1928年间,萨特在具有现代法兰西思想家摇蓝之称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1929年,他在全国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获得第一名,并结识了一同应试、获得第二名的西蒙娜-德-波伏娃。同年,萨特在一个气象台里服兵役,为期1年半。1931-1939年间,在勒阿弗尔、巴黎等地中学任哲学教师1933.9-1934.9:官费留学生去德国柏林的法兰西学院攻读胡塞尔的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1939年二战爆发,应征入伍1940年6月:被德军俘虏,关押在战俘集中营,研读海德格尔的著作1941年3月:被释放回国,参加知识分子抵抗运动。萨特-辉煌期1943年萨特完成并出版了他的哲学专著《存在与虚无》。1944年,萨特的新戏《间隔》又译《密室》公演。1945年与他人合作创办了《现代杂志》,评论当时国内外重大事件,并从此成为职业作家。10月,萨特在现代俱乐部作了“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演讲。演讲中萨特向公众阐明了些基本观点。指出存在先于本质。1946年创作《死无葬身之地》萨特战后的第一个剧本1946年《毕恭毕敬的妓女》或译《可敬的妓女》曾改编拍摄为同名影片1948年2月萨特接受邀请担任革命民主同盟执行委员。开始“介入”政治活动。但不久就和其领导人胡赛之间产生分歧并且日趋严重。第二年四月,萨特自己召开了一个革命民主同盟大会,在会上宣布同胡赛对着干。而此时,萨特的政治立场介于左翼与右翼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因此倍受两方面的攻击。同年,《肮脏的手》年代初期,萨特在政治上逐渐倾向共产党。成为共产党同路人。1952年暑期的共产党人雅克·杜克洛被捕和6月4日发生的罢工失败对萨特造成很大的刺激。他撰写并发表《共产党人与和平》试图说明共产党和工人间的关系,分析造成罢工失败的根源。1951年《魔鬼与上帝》(萨特本人非常喜欢这本剧本),1952年,阿尔贝·加缪的《反抗者》一书由于宣扬“纯粹的反抗”、即反对革命暴力而导致了他和萨特的决裂。1954年5月,萨特应苏联作家的邀请,访问了苏联,发表了后来自己也承认是“撒谎”的讲话。1955年9月萨特和波伏瓦应邀到中国访问。对他来说中国是一个陌生的国度,而在中国,除几个法国文学专家外,人们对萨特也几乎一无所知。11月2日,中国《人民日报》发表了萨特的文章《我对新中国的感受》,萨特在法国《观察家》上也发表了《我所看到的中国》一文,谈到他对中国的感受。把新中国到处充满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称为一种“深切的人道主义”。后来,还多次发文章,赞扬中国的”文化大革命“1956年苏联军队入侵匈牙利,萨特谴责了苏联军队和对干涉表示支持的法共领导,并与共产党决裂。但在政治倾向上仍然向左。1957年,《现代》杂志匈牙利问题专期,萨特写了《斯大林的幽灵》一文反对苏联干涉。但他又认为,苏联仍然是血肉筑成的社会主义。1958年他从戴高乐回到巴黎。1959年《阿尔托纳的死囚》在传记小说上,萨特于1944年完成《波德莱尔》(1947年出版)1949年完成《让热内:戏子与殉道者》(1952年出版,该书原为让热内一本书的序,完成时却长达578页。成为自有书籍史以来最长的一篇序)。1960年萨特完成了他的第二部重要的哲学著作《辩证理性批判》)的第一部分《实用整体理论》。第二部分则一直没有完成。1963年《现代》杂志发表了萨特的自传性小说《词语》很多人认为这本书标志着萨特又重新回到了文学上来,萨特在这本书里描述时间到他12岁、母亲再婚前的童年生活为止,萨特写这本书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他当时欠出版社一笔钱。196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拒绝领取。理由是他不接受一切官方给予的荣誉。1968年5月法国大学发生了骚乱,反对越南战争和学校的规则。萨特与波伏娃等人发表了支持学生的行动的声明。并前往大学发表演讲。5月风暴过后萨特继续同左派分子保持联系,参加了无产阶级左派所出办的报纸,并上街散发。1973年,萨特又担任了另一份左派报纸《解放报》(左翼最大报纸,法国第三大全国性日报)的主编。萨特-晚期1974年萨特的左眼实际上已完全不能用了(右眼在童年时就已瞎了),高血压迫使他把每天的步行减为不到半英里。由于丧失了写作能力,他说:“我已丧失了存在的理由。”在他最后的几个月中,他表现出一生难得的平静,并对自己的思想作了修正。他令人惊奇地同许多保守分子一起谴责苏联侵略阿富汗,支持美国抵制莫斯科奥林匹克运动会。1980年4月15日,萨特病逝于巴黎,享年74岁,数万群众为他送葬,表达悼念之情。影响:萨特是当代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20世纪世界思想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文学界的首要人物。在数十年多方面创造性的活动中,他完成了卷帙浩繁的哲学著作、政治评论和文学作品的创作。其代表作有《存在与虚无》《恶心》《苍蝇年》《自由之路》等。他在政治上倾向进步与革命,属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的左翼;在哲学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在思想上,肯定人的价值,努力探索人在荒诞世界里的出路与归宿,主张人道主义思想。1940年,萨特尚是初出茅庐的小说家。而这之后的半个世纪,这个不安分的“伏尔泰与斯汤达的复合体”非但自己没有正襟危坐,而且总让他的对手战战兢兢,并在全世界知识界掀起了关于“存在主义哲学”的热浪。萨特的盛年,他的小说在世界各地以百万计的印量发售,即便是他的最枯燥乏味的哲学著作,也被他那些狂热的崇拜者当成革命的圣经;他的演讲往往被热烈的群众包围得水泄不通,甚至引起骚乱;他巡回世界各地,受到国家元首一般的接待。萨特就是法国,他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那位“从纳粹手中拯救法国”的戴高乐将军。在萨特逝世时,数以千计通过阅读他的撰著才认识他的人,在获悉他逝世的消息后不约而同地作出了悲痛和震惊的反应,在巴黎为他送葬的行列也浩浩荡荡,这种情况反映出一位思想家由于他的榜样和思想而受到人们的敬仰。个人作品1,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1943)《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6)《存在主义与人类感情》(1957)《辩证理性批判》(1960第一册1985第二册)《共产主义与和平》(1968)2,小说作品:《厌恶》(又译《恶心》1938)《墙》(1939)《自由之路》《反犹分子》3,戏剧作品:《苍蝇》(1943)《禁闭》(又译《间隔》(1944)《魔鬼与上帝》(1945《死无葬身之地》(1946)《恭顺的妓女》(1946)《脏手》(1948))萨特的名言:如果你独处时感到寂寞,这说明你没有和你自己成为好朋友。——萨特我是个百依百顺的孩子,至死不变,但只顺从我自己。——萨特《文字生涯》他人即地狱——萨特《禁闭》生活在没有人去生活之前是没有内容的;它的价值恰恰就是你选择的那种意义。人类需要的是重新找到自己,并且理解到什么都不能使他挣脱自己。——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如果试图改变一些东西,首先应该接受许多东西。——萨特人是一堆无用的热情——萨特对于过去我无能为力,但我永远可以改变未来。——萨特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萨特《墙》这就是是时间,赤裸裸的时间,它慢慢来到存在中,它让你等待,可是当它来到时,你感到恶心,因为你发现它早已在这里了。——萨特《恶心》他人即地狱:他人就是地狱,这句话,出自于存在主义哲学巨擘萨特的笔下。萨特之所以产生这一认识,源自于他做了德军的战俘,在一个俘虏营,“也可以说是在一个沙丁鱼罐头里度过两个月之久”。这段经历和其间的复杂感受,促使萨特对“他人”进行思考,后来形成了他的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中的第三卷“为他”。为了使自己的哲学论述形象化,萨特又写作了独幕剧《禁闭》,让三个主人公之一的加尔森说出这句名言:“地狱就是他人!”。他人即地狱,萨特经过一番努力挣扎,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疯狂热爱自由的人,最后也发现世上没有绝对自由,只能大家都好了,我才能好。光是我个人好,还是不自由。你宽宏大量了,可是对方是小民裹脚,你要付出大量精力去满足他的贪婪成性。所以宽宏的人只能碰到同样宽宏的人,才能讲平等。否则平等是无稽之谈。独立的人应该碰到同样独立的人,依赖的人碰到依赖的人,这才是平等。互补的人其实很可怕,容易拧巴,因为很有可能对方给你的,正好不是你想要的。这是互补的反面。即使互补成功,对方给你的正好是你想要的,也很可怕。因为当对方拿走你想要的那部分,你由于依赖惯了,没有了,你就崩溃了。如果真的是他人就是地狱,如果这样想,是否也可以这样说,自己就是他人的地狱。因自己这样理解周围的时候,周围也在以同样的标准评判着自己本身。如果换一角度,他人也同样是天堂。人性中有很多黑暗的方面,这我们不得不承认,但我们生于其中,是没有办法躲开的,我们总不能离开这个世界独自生存。那怎么办呢,说教的方法有很多,但真正到了现实中总不是那么有用。我想不太可能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一劳永逸的办法,书上有,现实生活中绝对没有。有人问禅师,我觉得周围的人都不好,我该怎么办?禅师没有回答,点了一根蜡烛,蜡烛把周围都照亮了,唯独放蜡烛的地方黑着。禅师说,这根蜡烛,就是我们的心——原来那黑着的,是我们自己。那人又问:那如何能让自己亮起来呢?禅师又点起一根蜡烛,前一根蜡烛立刻被照得透亮。那人立时悟了:要想驱赶内心的黑暗,我们得借助来自他人的光亮,而为了得到他人的光亮,我们也要点燃自己的蜡烛——没有这光,他人是地狱,有了这光,他人是天堂。他人是地狱,自己亦是地狱;自己是天堂,他人也是天堂。“存在主义”基本观点萨特曾经给存在主义的价值做了这样的定义:“存在主义是人道主义的深化。”存在主义剥去了人道所谓“阶级性”或“社会性”,也撇开各种社会规范,他研究人的具体的生存处境,特别是人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他会如何行动,像萨特的《禁闭》、《死无葬身之地》等。萨特从人的主观性出发谈个人自由。他认为人在自主选择自己的本质时具有绝对自由。自由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一切行动都是自由选择的结果。这种自由是绝对的、无限的。他认为:“假如存在确实先于本质,那么,就无法用一个定型的现成的人性来说明人的行动。简言之,不容有决定论,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自由就是人的规定,人的意志、情感乃至整个存在都是自由的。他认为,人的一生就是一连串的选择,无论我们的存在是什么,都是一种选择,甚至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即你选择了不选择。自由就是选择的自由,这种自由的选择是无条件的,不需要什么根据和标准。因此人愿意自己是什么,他就能成为什么,“懦夫是自己变成的懦夫,英雄是自己变成的英雄。”萨特承认自由选择是“无目的”、“无着落”的,为选择而选择,为行动而行动,“除行动外,别无现实”,所遵循的格言是“不冒险,无所得。萨特主张人的问题才是哲学的根本问题,必须把人召回来并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加以研究,从而解释现实世界。他认为存在主义是一种“唯一给人以尊严的理论”,认为人有理想和愿望,既能否定也能肯定自己;人有意识、感觉和思想,既能认识到自己的存在,还能意识到人之外的各种东西的存在;人才是真正的存在,必须把人及人的问题作为先于其他一切东西而存在,并从本体论上把人作为哲学的根本问题加以研究。萨特是法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他强调存在先于本质,“首先是人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假如说人,在存在主义看来是不可能给予定义的话,这是因为人之初,是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