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作者为何不用“落叶”与“落花”?无边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木落红我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5月1日将对公众开放,正在进行中的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格外引人瞩目。人民日报4月15日第五版头条刊登报道——杭州西溪湿地寻找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点4月的杭州,草长莺飞,天朗气清。西溪湿地蒙上一层春天的淡绿薄雾,不时可见白鹭和灰喜鹊飞过。今年2月2日,第九个世界湿地日,国家林业局宣布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工作正式启动。5月1日,我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将对外开放。面对蚕食和污染,西溪亟待“抢救性”保护位于杭州市区西部的西溪,是国内罕见的城市湿地。这片原始湿地1600年前就打上人类渔耕活动的印记,形成了以鱼塘为主,河港、湖漾、沼泽相间的次生湿地,水网密布,村庄、田野之间非舟莫渡。苏轼、米芾、唐寅、郁达夫、徐志摩等历代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为数众多的诗文书画。近些年,西溪的湿地生态遭受破坏:曾经占地60平方公里的湿地,目前仅存10余平方公里,许多当年的湿地如今已是杭州住宅新区密集的区块;湿地内村庄密集、人口较多,过度地向自然索取。在这些村庄,养猪业占农业总产值近70%,最多时有两万头生猪存栏,产生的污染大大超过了湿地环境的承受极限;池塘鱼类放养过说“木叶”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2.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意象。林庚先生原籍福建人,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一、初读:快速阅读课文,梳理全文结构,共分为几个部分?第一部分(1-3):写“木叶”为诗人所钟爱。第二部分(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第三部分(7):“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似,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却是一字千里。(现象)(特征)(总结)第1段:第2段:叶落木(寂寥)(繁茂)第3段:概念木叶成为诗人的钟爱形象树叶木叶二、细读:1、阅读1-3段,概括各段的内容,思考作者谈了一个怎样的文学现象?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亡国之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失意闲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怎一个愁字了得?-----(孤独之愁)字典(概念解释):忧伤的心情诗歌(形象解释):1、“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2、“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3、“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作者谈论了哪些文学现象?2、筛选信息:阅读4、5、6段,文中阐释了“木”在形象上怎样的特征?暗示:落叶。微黄与干燥、展示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填写下表,归纳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意蕴。意象场合外形颜色质感意味联想(落)木(叶)树(叶)春夏之交秋风叶落脱尽叶子绿(叶)褐绿(干)干燥空阔疏朗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清秋的性格密密层层浓阴满地生机勃勃枯黄枝叶繁茂饱含水分饱满绵密木叶树叶疏朗空阔绵密饱满相去无几一字千里暗示性总结四、拓展探究:月1、月的边塞意象2、月的愁绪意象。3、月的时间意象。4、月的思乡意象。5、月的情爱意象。征人思家、思妇怀远。蕴涵情感的无奈蕴涵时空的永恒思乡思亲爱的见证最后用一首小诗来结束今天的这堂课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有激情,有修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