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哲学基本问题流派和思想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存在和思维何者第一性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2.物质的概念和意义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列宁:物质是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马克思: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3.存在形式有哪些?如何理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关系: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渗透、包含.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关系.4.物质和意识物质决定意识: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在意识的产生与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5.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世界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在时空中进行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6.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根本)、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7.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展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某种认识,最终目的还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产的需要。第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不是自封的。只有实践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总之,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服务于实践,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其真理性的标准,实践决定认识。8、什么是认识流派和思想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反映论的立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人的实践经验的东西。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意识是上帝的启示或某种客观精神的产物。旧唯物主义以感性直观为基础,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的、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所以又称为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提出辩证的、积极能动的反映论。9.认识/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反应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是指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须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和摹本,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和本质。这种反应的特性就是摹写性,反映的摹写性表明了反映的客观性。能动的反映具有创造性。反映的摹写性是在思维中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科学的抽象活动、塑造客体理想形态和功能、符合人类需要的现成形式的出现,表明了人的认识活动具有创造性。能动反映的创造性对于人的认识的形成、发展和运用更为重要。在人的认识活动中,摹写、反映的特性和能动、创造的特性,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创造和反映是同一本质的两种不同功能。创造离不开反映,创造过程是多方面的反映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实现的;反映离不开创造,反映是在创造的过程中实现的。人对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能动反映是摹写性和创造性的统一。如果否认反映的摹写性,就会滑向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如果忽视反映的创造性,就会重复旧唯物主义直接反映论的错误。10.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辨证途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性质虽然不同,但又不是相互分离的,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第二,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认识到实践,是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一方面,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另一方面,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11.真理特性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真理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认识的深刻程度、精确程度都是有限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其一,二者相互依存。其二,二者相互包含:绝对性寓于相对性中,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绝对性。1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从真理的本质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的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客观和主观相符合,检验真理就要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只有实践具有这一特性。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13.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第一,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第二,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联系。使评价结果依主体意志而转移。第三,评价结果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价值评价的特点表明,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活动。只有正确地反映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1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什么:唯物史观、唯心史观社会存在是什么: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包括什么:社会意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和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15.什么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从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新基础上的基本相符和;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16.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什么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再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最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7.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内容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表现为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的对立。英雄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杀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18.唯物史观在考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时坚持了哪些原则?首先,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个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谁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次,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最后,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区分了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力量和非决定力量、主导力量和非主导力量。19.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20.商品的二因素和二重性二因素: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二重性: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的劳动另一方面,是一般的抽象劳动。21.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包括质的规定和量的规定。价值的质的规定回答的是价值的实体是什么,价值的量规定则回答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和怎样决定。22.价值形式有哪些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答的或偶然的、总和的或扩大的、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价值形式23.货币本质和职能本质:一般等价物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24.价值规律及其应用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应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25.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26.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人的劳动是任何社会进行生产都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基本要素。基本条件:①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②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须的物质条件。27.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和任何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它的实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在新消费过程中可以创造新的价值28.货币转化为资本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消费的过程中不仅能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29).价值增值价值增值的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在价值增值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30).资本区分可变资本:以生产资料为形态存在的资本不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31).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