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文综研究性学习专题课课堂实录郑文燕(历史教师)黄津成(政治教师)共同执教一、课前准备内容: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在课前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从历史学科的角度,整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线索,并尝试从中总结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规律及对我们当前文化建设的启示。2、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与生产发展、经济发展的关系,并思考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的战略问题。二、课堂教学过程:我们先来看2002年12月19日《都市快报》的一则新闻:尼尔·布什透露,他拟在深圳、北京创办50所国际学校,这些学校将引进世界先进的教学材料,重整学校规章,将中西文化中最精髓的部分融合在一起,培养既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又具有国际竞争力、具备“领袖素质”的学生。据与会的国际专家说,中国文化将在国际学校内得到极大尊重,仁、义、礼、智、信都将引入教学中。一个美国人尚且这么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我们更应该深入了解并领会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天下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雄伟辉煌的建筑,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等等。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于古代、衰弱于近代、将复兴于现代,今天我们就此作一些研究与思考。2古代篇(形成于古代)问题1:请回顾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最大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以此为背景而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请举例说明。师生讨论获得: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两个最大的特点:(1)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其它古国相比,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虽然诞生的时间比中国早,但其有古无今,中断了历史发展,唯有中国历史一脉相承、源远流长。(2)中国历史分分合合,合为主流,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壮大。以上特点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1)一脉相承、源远流长(2)包容开放、多元一体。不断借鉴、吸收、消化异质文明,如佛教的中国化,发展为唐朝的禅宗,佛学与儒学、道学结合产生宋代理学;对各少数民族优点的吸纳;尤其是春秋战国、两汉、盛唐,先哲提倡“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就是“多元互补”,这是中华文化融合力的表现。民族融合的过程中,落后民族的征服者往往被先进文化所征服,如元朝、清朝。(3)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华夏文明对西方文明的影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了,秦(CHINA)文明就有世界性影响;汉文明影响更巨大,以至华夏族被称为汉族,延用至今的语言称为汉语,文字叫汉字,都反映汉文明的深远影响;唐朝更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吸收各国的留学生,与70多国友好往来,直到今天,还有许多唐人街、唐城、連服装都称唐装;宋元时,《马可波罗游记》激发了西方探险家对富庶、繁华的东方的兴趣;明末3清初,西方传教土利玛窦等人来华深研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传递东西方文明的桥梁,被誉为西儒,引发欧洲的东方热,直接影响了启蒙思想家们。1662年法国翻译出版了《大学》-《中国的智慧》1663年法国翻译出版了《中庸》-《中国政治道德学》法国的巴黎大学,是当时“中国文化热的中心”伏尔泰认为:“他们帝国(中国)的组织,是世界上最好的”。罗伯斯庇尔把“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8个大字,写进了1789年法国的《人权宣言》和《法兰西共和国宪法》。近年来,全球学者在讨论全球伦理时,一致公认“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人类的“道德金律”。)问题2:借用当今新名词“强势文化”、“弱势文化”的提法,请思考,在古代,中国文化可以说是世界上的“强势文化”,为什么在当时能成为“强势文化”?(请以汉唐为例加以说明)师生讨论获得:(1)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为文化繁荣奠定雄厚基础(2)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为文化发展创造有利氛围。(3)国内各民族交流密切,在文化上相互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中国和亚欧非都有频繁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的优秀成分。(4)继承发展了优秀传统文化问题3:文化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试从这一角度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古代能够成为强势文化的根本原因。4师生讨论获得: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的反作用。中国传统的生产方式是农耕为主,农业居于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技术条件下,为保证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等,需要集体的力量(中国古代的许多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都能证明这一点)。中国古代文化中强调集体、强调团结、强调服从的特点,适应了生产发展的需要,因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而生产的发展又进一步巩固了这一文化特征。问题4:请以儒学发展为例说明我们的祖先是如何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师生讨论获得:春秋时期,孔子总结春秋之前的文化成果而创立儒学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学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吸收了法家思想,被汉武帝采纳,从此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为什么儒学在汉武帝时能确立独尊的地位?这与董仲舒对儒学的创造性发展相关,它吸纳了各家的思想精华,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观点,使皇权神圣化,符合加强政治大一统的需要。从魏晋到唐朝,儒学出现过衰势。佛学、道家曾经盛行。宋朝时期,儒学重振雄风,学者们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又称为理学,朱熹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这说明儒学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与其它思想既抗争又融合的长期过程,这才使其博大精深。明朝时期,王阳明把宋时的客观唯心主义发展为主观唯心主义,强5调恢复内心固有的封建道德观念,忍受封建统治的压迫。儒学进入死胡同。这说明一种思想本身也具有盛衰过程,同时也说明封建王朝由盛而衰的历程。请看材料: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过程示意图鲁文化—中原文化—汉文化—中国文化—东亚文化—世界文化问题5: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其背后隐藏着的规律是什么?学生回答:说明儒学的影响不断扩大。说明经济优势造就了优势文化,而随着经济的扩展、交流,强势文化也在向落后地区扩展,形成一种文化交流。近代篇(衰弱于近代)问题6:自从进入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沦为弱势文化,其中的外因和内因分别是什么?师生讨论获得:外因:西方殖民侵略而强迫带来的西方文化。内因:一是商品经济发展与封建制度间的矛盾、闭关锁国的政策及夜郎自大的心态都使传统文化陷入困境;二是先进中国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西学探索,使西学深入人心。问题7: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因素不适应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化中强调集体、强调团结、强调服从的特点,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个性、平等、创新等观念是格格不入的,强大的传统,强大的文化惯性,严重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形成和6发展,近代以来,中国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它一直没有能够成长、壮大起来,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制约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问题8:近代中国人在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中,又是怎样处理西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师生讨论获得: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仍是以小生产方式对抗商品大生产的发展;义和团用中国落后的文化因素对抗西方,这都表明了农民的阶级局限性,落后的生产方式无法与先进的生产和先进文化对抗。地主阶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坚决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维护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又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这与当时的封建顽固派比是进步,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对儒学进行改造和利用,动摇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中西文化结合激进民主主义者: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文化相结合问题9:请阅读中国两次大规模传入外来文化比较表,并填写完成相关内容。传入方式传统文化态度结果古代佛教文化传入和平地通过“丝绸之路”传入积极、主动、开放、鉴别、吸收、扬弃成功完成中国化,极大地丰富、发展了中国文化,使其更具世界影响;同时也发展了佛教文化7近代西方文化血腥地通过战争方式传入从消极、被动到积极、主动(偏激)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弱势文化;中国人再次融入世界,开始扬弃传统文化的糟粕、吸收外来文化精华的探索请谈谈你从完成上表的过程中得到什么启示?师生讨论获得:(1)两种不同文化间的冲突是暂时的,而相互吸收与融合则是主导的(2)一种文化要不断进步,必须保持开放性,要以积极、主动、理性的姿态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以求自身发展(3)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我们要坚持全球意识下的文化多元化,坚持对外开放,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为世界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现代篇(将复兴于当代)问题10:自近代一百多年以来,中国学者进行了长期的“古今中西”之争,请举出现代史上中国人错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事例,并联系“十六大报告”,谈谈应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师生讨论获得:“文革”严重损毁中国传统文化:(新文化运动中的先中国人是深研中国传统文化后的反传统,是爱恨交加;而文革则是不懂中国传统文化的人肆无忌惮撕裂中国传统文化。)“十六大报告”--------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8“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问题11: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要求,谈谈如何建设中国的新时代的文化?师生讨论获得:历史不能割断,我们应该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精华部分;根据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我们要努力建设强调民主、科学、开放、多元共存、尊重个性、尊重创新的新文化。三、课外作业:拓展性练习中华文明是一个善于吸收和融合各种文化的开放系统。正是这种吸纳与整合的过程中,中华文明的内涵丰富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也进步了。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持何态度?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持这种态度的原因。(2)概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征。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3)今天,随着我国加入WTO,西方思想文化将进一步传入我国。你认为应如何处理西方思想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间的关系。(4)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请你就建设一种现代化的中华民族文化提出合理化建议。(5)西方有学者提出了“文明冲突”的观点,结合我们的研究,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作业要求:由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方式完成,另外抽时间组织学生学习、研究成果的交流和讨论。9附录:教学的基本思路和反思一、教学目标:1、通过师生的研究、讨论,帮助学生形成关于文化发展的基本观点,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劣。2、通过对“优势文化”、“劣势文化”发展规律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初步的唯物史观。3、在研究与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史料、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态度。二、教学方法: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方式,以研究问题、师生共同讨论、通过协作解决问题为教学模式。三、课时安排:课外资料收集、整理由学生自己安排课堂讨论3—5课时拓展性研究课题学生课外完成学生研究结果的交流与讨论1—2课时四、课后反思:政、史有机地在一个专题中融合为一体,体现了综合学科的教学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打破学科界限,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型、讨论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程度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合作的精神;以人文素质和唯物史观的培养为课堂教学的目标,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文科教学的特点。10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研究性学习时间控制上比较难,对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求高,需要打破学科分界,需要政、史教师的合作,需要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