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一)城市形成的动因城市的初始概念包含“城”、“市”二个含义城——城堡,具有防御功能,为防备野兽伤害及其他部落袭击而筑。市——市场,拥有商品交换的商业功能。随后,城、市功能的合二为一,逐渐形成了城市。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我国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1.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在原始社会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的分工,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出现了城市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出现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2.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仅有300年的历史。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在城市中创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工业化(城市的引力)导致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提高农业生产率,产生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农村的推力)18世纪后,工业化进程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加快了城市的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第二节城镇化(城市化)城镇化是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1城镇化的含义:城市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表现:①人口职业的转变(农业转非农业)②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一产业下降,第二三产业上升)③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非农业用地,低密度居住区转为集中,密集的居住区,自然环境转为人工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较多的文化设施)城市化=城镇化城市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二、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4)城市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二三产业的发展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5、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英:费希尔、克拉克三部类:第一、二、三产业第一产业:产品直接来源于自然界的部类2/35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类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部类2)美:贝尔三个历史时期: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6、城市化含义(一)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城市进化理论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城市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绝对集中(工业化社会初始期),相对集中(工业化社会成熟期)——共同点是城市人口增长占主导,不同点是后者出现郊区人口增长的态势。相对分散(后工业化社会初期)、绝对分散(后工业化社会成熟期)——共同点是郊区人口增长占主导,不同点是后者中城市人口下降。(二)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计算公式为:PU=U/P式中:PU-城市化水平;U-城镇人口;P-总人口。(三)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初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以下)中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70%之间)后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70%)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1)城市化增长势头猛烈而持续(2)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使大城市在现代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中国城市化主要特点:第一,城镇人口增长较多,但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增加不快,城市化发展速度比较缓慢第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增加速度很不稳定,既有激增又有骤减,波动十分明显,并与我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密切联系11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①城市全球化②区域一体化③信息网络化④全球城镇化1.城市有哪些基本要素?2.城市的物质构成有哪些特点?物质构成分为两种领域,公共领域以及非公共领域,前者为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非公共领域为社会个体所占用的物质环境,一般为非公共投资于开发的范畴。3.城市社会构成有哪些特点,有哪些发展趋势?城市的社会构成具有异质性,发展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与生活闲暇化4.城市产业构成有哪些特点,有哪些发展趋势?特点为分为基本产业与非基本产业。发展趋势是第三产业占城市经济的比重上升,第二产业下降。在第二产业中高科技产业正取代传统的制造业。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空间经济体制从水平结构转变为垂直结构,各个城市的产业结构也以经济活动的部类为特征转变为以经济活动的层面为特征,导致城市体系的两极分化严重。3/355.如何理解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城市与它所在的区域就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城市与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第一节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一)中国《周礼,考工记》的礼制理念周代王城的建设《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匠人营国”,指丈量土地建设城市。“方九里”,为每边九里。“旁三门”,指每边设三门。“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市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有三条直街,三条横街,每街有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经涂九轨”,指道路宽为车轨三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祖右社”,指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前朝后市”,指前面为朝廷,后面为集市。“前朝一夫”,指市朝各方百步。周代的城市布局记载,对后来我国都城的建设有很大的影响。如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等,在元大都及明北京的布局中都有印证。唐长安城采用中轴线对称的格局、规整的方格路网、坊里制的居住分布形态,体现了儒家礼制思想(社会等级和宗法关系),体现了《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城市形制规则。北宋都城开封(东京)在城市经济的发展、平面布局、城市面貌等方面颇具特色。平面布局为三套城墙,平面形状为不十分方正规则的矩形。中心为皇城,也称大内(紫禁城);第二重为里城;最外一重为外城。里城及外城均有宽阔的城壕。开封的商业分布与唐长安有显著的不同,它不是集中布置在特定的“市”内,而是分布全城,与住宅区混杂,沿街开设各种店铺,形成熙熙攘攘的商业街,从而使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北宋开封城的三套城墙、三套护城河、宫城居中、井字形干道系统等的布局对以后都城规划的影响很大。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元大都城市格局的主要特点是三套方城、宫城居中和轴线对称布局,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此外,还受到道家回归自然的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表现为自然山水融入城市和各边城门数的奇偶关系。(1)明清北京城的布局,体现了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2)城市布局运用了强烈的中轴线手法,重点突出,造成宏伟的壮丽景象。(3)北京城内的街道,以纵横主干道为骨架,连接次要干道、支路,进而连接各院落式住宅构成的居民区。(4)北京的居民区在皇城四周。(二)欧洲1、古希腊与古罗马古希腊:希波丹姆模式:米列都城方格形道路与广场设在城市中心的原则。(人口规模、土地功能区划、居民性质划分)古罗马:奴隶的大量使用的能力;——人工环境;大规模城市组织的能力;——基础设施与大量公共建4/35筑;军队的移动的需要;——高技术的道路系统;殖民地分配需要。——方格网状网络公路。古罗马城市则以广场、铜像、凯旋门、纪功柱为城市空间的核心与焦点,体现了专制和个人崇拜。2、中世纪的欧洲城市(1)起源:防御作用的城堡;古罗马时期留下的营寨;由于地处要道而形成的城市完全从防御要求出发的平面模式是斯卡莫奇模式(2)特点:城市形态大多呈不规则的自然生长态势;大多数道路呈自然生长状,曲折、狭窄;大教堂、主教府邸等宗教设施、市政厅等政治性建筑和商业建筑等构成城市中心和公共领域;由于城墙的限制,城市建设用地紧张、建筑密集,街道狭窄。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城市以教堂为城市中心,有不规则的街道和广场,体现了神权。3、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14世纪后的文艺复兴是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艺术、技术和科学都得到飞速发展。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意大利的城市修建了不少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如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和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4、总结西方古代城市发展过程的两大脉络人文主义思想与君权(神权)思想穿插交锋的过程理性主义思想与自然主义思想穿插交锋的过程奴隶制社会时期,古希腊城市以广场和城市公共建筑作为城市的核心,体现平等与民主精神;古罗马城市则以广场、铜像、凯旋门、纪功柱为城市空间的核心与焦点,体现了专制和个人崇拜。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城市以教堂为城市中心,有不规则的街道和广场,体现了神权。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资本主义)的城市以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街道为特点,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1、古代中国城市与西方城市发展特征的异同从城市发展阶段看,欧洲:西方城市进化的阶段较为明显;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性、生产力发展缓慢、朝代更替时周而复始的破坏,基本墨守周礼规制。从建城的目的看,欧洲:捍卫与维持市民生活与活动的权利成为建城目的之一。中国:体现至高无上的皇权从城市职能看,“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居民”,中国:城市对外防守、对内统治的功能居首位。经济因素体现较少.从城市规模看,欧洲:个体规模小,中国:个体规模较大.从城市形态看,欧洲:不同时期形成不同形态;中国:不同性质形成不同形态.从城市规划看,欧洲:未形成连续的体系化规划理论体系;中国:礼制思想、阴阳五行、易学、风水.第二节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于发展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渊源——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是托马斯·摩尔在16世纪时提出的。乌托邦有54个城市,城市与城市之间最远一天能到达;城市规模受控制,以免城乡脱离,财产公有康帕内拉“太阳城”财产公有,居民从事畜牧、农业、航海、防卫等,城市空间结构由7个同心圆组成资本主义制度形成,开始暴露种种矛盾,空想社会主义者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病,提出社会改良的设想。欧文:5/35“新协和村”资本主义由巩固到发展,矛盾加深,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种种改革措施,如傅里叶的“法郎吉”,生产与消费结合,有组织的大生产空想社会主义的意义: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在当时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但他们设想将城市作为城市经济的实体,将城市建设与社会改造相结合,出发点是解决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工作问题,在城市规划史上占有一定位置,也是后来的“田园城市”、“卫星城”等理论的思想渊源–田园城市霍华德(1850—1928)在1898年发表《明天—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1902年再版时更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其特征是中心城市(规模为58000人)周围建设一圈较小的城镇(规模为30000人)形成一个城市组群,称之为“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田园城市“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置,它们之间用快速交通铁路连在一起。中心城市中心为公园,核心部位布置市政厅、音乐厅、图书馆、剧场、医院、博物馆等。中心公园四周布置一圈玻璃廊道,供室内散步,在城市中心圈布置一圈林萌大道与中央公园呼应,增强环境气氛。在林荫大道两侧布置居民生活区。在城外围建工厂、仓库及市场等。–卫星城市•卫星城的理论基础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其追随者恩维提出大城市疏散人口问题–邻里单位理论小区与居住区规划•邻里单位产生的背景道路密集,街坊地块小机动车发展,速度增加,车祸较多居住方式不适应,临街住宅不安宁•邻里单位理论的主要内容邻里单位为小区的“细胞”小学、托幼不穿越交通道路,以此控制邻里单位规模内部设置服务设施不同阶层的居民居住在一起,改良主义•柯布西埃与《明日的城市》注重功能,提倡城市集中主义。1922年发表《明日的城市》。假设300万人的城市,其中40万人居住在24座60层的摩天大楼中,60万人居住在多层连续板式楼中,200万人居住在花园住宅中。1925年巴黎中心区改建规划,16栋60层的办公大楼,地面开敞。1933年设计《光明城》,城市中心为容纳2700人的居民联合体。城市规划观:技术功能、高密度、不同建筑形式、高效交通•3、近现代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