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考语文先读后写教练:品味文化盛宴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2010中考语文先读后写:品味文化盛宴主题阐述文化是文明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沉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那是一种对生的探索,对死的缅怀,对社会的思索;是一种岁月的演变,情感的升华,思想的延续。中华文化如浩瀚的大海,我们畅游其中,乐不知返。中华文化中,有诸多优秀的散文、诗篇、传记,如山的典籍,如海的诗卷,单就那种超越时空、超越感官的心灵共舞,就会使我们身心陶醉。沉浮于其中,品读文化的内涵;醉心于其中,体会文化的底蕴。阅读文化色彩浓郁的文章,是一种享受,如享受明媚的阳光,享受清新的空气,享受深刻的历练;阅读文化色彩浓郁的文章,是一种情怀,是开启心灵的对话与交流,这种交流韵味独特,它就如同品一杯香茗,幽香而淡远;阅读文化色彩浓郁的文章,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倾诉、交流、寄托;阅读文化色彩浓郁的文章,可以使我们学会品评,学会联想,学会咀嚼,学会欣赏。中华文化中人文思想圣洁而丰富,人生的精彩延续成一片,自然的感动相融为一体,累积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细细地品味,反复地咀嚼,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深思,观感和文化融合产生共鸣,你品味着文化,也就是在品味着生命。原题回放古诗词中的色彩美郝光霞“诗中有画”,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表情达意,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体验,展示出一幅幅多彩的画卷。许多诗人写诗时在色彩运用上往往追求复色搭配之美。用色时,或组合,或对比,方法多样。诗人通过多种色彩的组合给诗歌带来了浓郁的画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诗人爱用鲜明的色彩对比来增加感情的浓度。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之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杨万里赞美西湖荷花风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些佳句都是用鲜明的对比色,使画面显得十分绚丽,使情感表现得明朗而热烈。这种“着色的情感”,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诗人还善用色彩的明暗对比,初看似不觉得,稍加玩味,就感到富有含蓄的画意美。杜甫的“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李贺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都是先用大块黑色,用暗色调作底色,又用亮光点染,色调明暗差别很大,构成一幅色调分明的画面。诗人用色有时还不局限于一句一联,所写诗词全篇用色,色彩更加丰富,诗的境界更为开阔。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开始便出2人意料地用洁白的梨花比喻落在树上的积雪,生动地勾画出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接着又以空旷荒凉的塞外、乌云沉沉的天空、纷纷扬扬的白雪构成了送别的背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在一片银白的世界中,诗人特意描绘了那面鲜艳的红旗。在整个背景和个别事物的映衬上,在色彩的调配上,是那么美丽而又和谐,真是“独树一帜”。全诗展现出一幅色彩鲜明、奇异壮伟的边塞图景。有时诗人不用复色搭配,而是追求单一色调深浅浓淡的变化之美。这样也能浸润情感,收到很好的抒情效果。“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淡黄深黄相互对衬,蝴蝶和菜花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还有的诗不用直接表示色彩的词语,而将各种景物巧妙组合,形成色调之美。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苍天、草原、牛羊,这些具有不同色彩的形象构成了一幅苍茫的画面。诗歌中的色彩饱蘸着感情,在诗人笔下可以产生神奇的魅力。它已经超越了客观的写景效果,而成为独特的抒情手段。从色彩美的角度来欣赏诗歌,我们对诗歌的美便有了更深层的认识。(选自《文学教育》)1.阅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题型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被说明事物特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需先整体感知全文,理清文章思路和内容间的有机联系。失误分析:答题前未认真阅读文章、理清结构便下笔答题,敷衍了事,不逐字逐句阅读、推敲。参考答案:(1)单一色调的变化之美(2)全篇用色(3)多色组合2.说说文章第四段中黑体短语“着色的情感”的含义。题型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短语含义的理解能力。一般情况下,现代文阅读中所考查的短语含义往往是在所给语境中的具体含义。因此要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失误分析:考生不能很好地利用文章所给的信息,离开具体的语境凭空推测并胡乱归纳。参考答案:诗歌中表达色彩的词语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意思对即可)3.第四、五段都是介绍运用色彩的对比表现画意美,能否调换两段顺序?为什么?题型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说明顺序的把握情况。解答这样的题目要从人的认知规律方面考虑。失误分析:考生不了解人的认知规律,认为不能调换的原因是作者按照先明后暗的顺序写的。参考答案:不能。因为前者明显,直观,后者需稍加理解、体会。这样的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4.结合本文,请你也从色彩美的角度,对下面的诗句作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题型解析:本题重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和想象能力。答题时应先对诗句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斟酌而后归纳。失误分析:不能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对诗句的意境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3参考答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不用直接表示色彩的词语,而将各种景物巧妙组合,形成色调之美。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橘红色的夕阳辉映着闪着白光的河水,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意思对即可)名篇赏析乱世中的美神梁衡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她被当作了愁的化身。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快乐。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请看两首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减字木兰花》)这是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从中也透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的琼楼玉苑,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急病而亡。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走进她的生活。初一接触,张也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原来,张汝舟曾将科举考试作弊过关的事向李夸耀过。这场官司的结果是张汝舟被发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随之入狱。由于朝中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不使她犯愁呢?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李清照在流亡途中居无定所,国家支离破碎,到处物是人非,这愁就是一条船也载不动啊。李清照望着龙旗龙舟消失在茫茫大海中,就更感到无限的失望。国土让人家占去一半,国君让人家撵得抱头鼠窜,百姓四处流离。国已不国,君已不君,她这个无处立身的亡国之民怎么能不犯大愁呢?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在这点上她与同时代的岳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是相通的。但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4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有独自一人愁。她曾有过美满的家庭,有过幸福的爱情,但转瞬就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觅幸福的梦,但碎得更惨,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还以“不终晚节”被载入史书。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她能说什么呢?也只有独自一人愁。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选自《时文选粹》,有删节)特色赏析作者以大手笔,畅怀女词人李清照,着力表现这位美神的容颜之美、自信之美,更凸现了她的才华之美、独立不迁之美。历史的角度,崭新的视角,使读者能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美神”李清照,了解她身上独特的文化韵味。强化训练一有感于日本“知华”与中国“知日”的差距资中筠近来看到一则报道:日本人在新疆借学术交流之名进行超越许可的测绘和资料搜集,这并不是第一次。由此联想起先父资耀华的回忆录:先父于1900年生于湖南耒阳深山老林的半山腰的小山村,此处只有羊肠小道可通山下平原,交通困难,信息闭塞。几百户人家,连村名都没有,因皆同姓,就称“资家坳”。但这山坳里深埋着一种无烟煤,质量特优。村民用来取暖做饭十分方便。因交通不便,所以外界几乎很少有人知道。但后来父亲留学日本,竟发现日本人已将此矿藏记录在案!父亲是1917年赴日留学的,此记载至少应在这之前就已完成。那时无卫星观测,真不知他们以何种手段得到的资料。反观中国如何呢?百年来,中国赴日留学生人数远超日本同期来华留学生。那么为何中国对日研究始终不甚发达?这可能与国人对外国的心态有关。长期以来,人们有着百年来日本是中国的“国耻”的认同,提起他就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痛。把日本作为研究对象的很少。从深层次讲,国人对日本在文化上无法摆脱以文化水龙头自居的心态。对西方文化,作为完全的他者,还可以认真研究,或承认其优越处,乃至“拿来”。对日本,总于心不甘,念念不忘日本文化源于中国。上世纪80年代,我随团访日,参观一家造纸厂。首先参观一间关于日本造纸历史的展览室,图文、实物并茂,从中国蔡伦发明造纸术起,详细展示造纸术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和达到的精致程度,其中有极为精美的宣纸。同时还说明每一种工艺何时、如何传入日本,日本又如何逐步改进,出现新品种。按参观顺序,最后到了一间高大的厅堂,参观一种最新的特种纸,这种纸比任何金属轻薄而坚韧过之,可用于宇航工业。这就是日本,它从不讳言早期中国的影响和中期向西方的学习,重要的是自己现在创造的成绩。难道这对“泱泱大国”的中华5没有启发?(选自《随笔》,有删节)1.文章第一段提到的关于湖南耒阳的无烟煤,连中国当时都很少有人知道,而日本人却早记录在案,对此你有何看法?2.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造纸术”,流传到日本后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过程?3.试从“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角度,就日本“知华”与中国“知日”的差距形成的原因谈谈你的认识。4.读了这篇文章后,谈谈你的感受。强化训练二戏曲脸谱与中国传统文化李东风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戏曲脸谱,又是戏曲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丰富的历史内容。因而,我们在这里重点谈谈戏曲脸谱与中国传统文化。戏曲脸谱不仅仅是令人悦目的,而且是戏曲艺术家与观众进行对话的一种极富表现力的文化语言。正是习惯成自然的民族文化习俗和生活习俗给了这种特殊语言以约定俗成的语义,赋予它多方面的表现功能。戏曲脸谱折射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文化又以伦理道德为本位,因此,道德化成为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在这浓重的道德化的文化氛围中生长的戏曲艺术当然也充满了道德化的色彩。儒家强调忠、孝、节、义,这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