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自由贸易理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自由贸易理论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背景•15C—17C,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农业和手工业是主要生产方式,各国技术差别小•地理大发现与殖民贸易开展•欧洲国家间普遍的敌对与频繁的战争,英法西等主要国家政治上中央集权的强化,开始实施经济政策。•金银货币成为社会财富的重心•产生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经济思想——重商主义2重商主义代表人物•早期重商主义阶段:货币差额论[英]WilliamStafford•晚期重商主义阶段:贸易差额论[英]ThomasMun“England’sTreasurebyForeignTrade”3重商主义主要观点•只有金银货币才是财富•只有对外贸易才能获得财富•贸易顺差是获得财富的基本原则•国家干预经济是保证财富增长的重要手段4货币差额论的政策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增加货币顺差(1)利用立法和行政措施保证对每个国家和每笔贸易实现顺差,多卖少买甚至不买;(2)绝对禁止金银货币出口。“就像守财奴一样,双手抱住心爱的钱袋,用妒忌和猜疑的目光打量自己的邻居,他们不择手段地骗取那些和本国通商的民族的现钱,并把侥幸得来的钱,牢牢地保持在关税线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p5965贸易差额论的政策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增加贸易顺差(1)在保证总体贸易顺差的条件下,允许适当进口;(2)在保证有更多金银货币运回本国的前提下,允许金银货币出口。“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多货币”6重商主义时期主要的贸易政策•货币政策——金银许进不许出•促进本国工业的贸易政策–进出口管制–导向性关税•发展本国工业政策•国家垄断对外贸易政策7重商主义的积极作用•推动了国际贸易和商业运输业的发展•为以后的国际贸易理论奠定基础•国际贸易政策创新,沿用至今如:保护贸易政策、国家干预外贸维持贸易顺差、奖出限入、贸易政策为生产服务扶持出口产业•中国是当代重商主义的最大实践者8重商主义的理论缺陷•经验主义理论–不成熟、肤浅、不成体系–政策实践多于理论指导•金银主义理论–研究仅限于流通领域,未涉及生产领域–追求金银的零和理论,在发展贸易的同时制约贸易–没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实际利益9重农学派的贸易观点•自然秩序——经济社会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反对重商主义干涉贸易的政策;–货币不是财富,(农)产品才是真正财富;–用劳动衡量价值;–对亚当·斯密等古典经济学家产生影响。10分工理论产生的背景•18世纪30年代,产业革命•工业资本需要广阔的国外市场和廉价的海外原料•18世纪后半期产生了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其理论基础是绝对利益论和比较利益论11分工理论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英]AdamSmith(1723~1790)•“AnInquiryintotheNatureandCausesoftheWealthofNations”(《国富论》,1776)•国民财富是生产和生活必需品,财富来源是一国国民的生产劳动。•主张劳动分工和自由放任的经济制度。12别针工厂案例•一个工人一天最多制作20枚别针•一个十人工厂把制作过程分为18道工序,产量达到每天12磅•人均每天生产4800枚(?)13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技巧因专业而提高;•劳动转化的过程会损失时间,分工可以免除这种损失;•分工推动了专用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可以做多个人的工作。14分工促进普遍富裕•各行业的产量因分工而提高;•所有劳动者都有富余产品可供出售;•劳动者所需之物,别人可以提供;•各阶级实现普遍富裕。15分工产生的原因•人类互通有无、物物交换和相互交易的天性。•人们获得他人生产的物品,不是出于生产者的恩惠,而是出于其自利的打算。•分工不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安排,而是自发形成的。16限制分工发展的因素•分工程度受交换能力(市场范围)大小的限制–人口密度与交通状况•分工发展受制于产业领域影响–农业不如工业•分工发展受制于商品经济和交易媒介–分工一但建立,人们就要依赖交换而生存17国家间分工的依据•特定产品的生产上,各国的自然和技术优势差异明显;•向有优势的国家购买,比自己制造有利•国家应该生产优势产品,来交换劣势产品。18绝对优势理论主要论点:由自然优势和获得性优势带来的绝对成本的差异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一国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其占绝对成本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占绝对成本劣势的商品,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结果可以使双方受益。政策主张:自由贸易,取消国家干预19绝对优势理论(续)分工前毛呢葡萄酒劳动投入量产出量劳动投入量产出量英国100120100100葡萄牙1501205010020绝对优势理论(续)分工后毛呢葡萄酒劳动投入量产出量劳动投入量产出量英国20024000葡萄牙0020040021绝对优势理论(续)分工和贸易前•总产出:240单位毛呢+200单位酒•消费量:英国:120单位毛呢+100单位酒葡萄牙:120单位毛呢+100单位酒分工和贸易后•总产出:240单位毛呢+400单位酒•消费量:英国:120单位毛呢+200单位酒葡萄牙:120单位毛呢+200单位酒22绝对优势理论的进步意义•新兴工业资本反对重商主义保护贸易政策的有力理论武器,促进了国际贸易与生产力的发展;•历史上第一次从生产领域出发,揭示了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带来的利益。23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性不带有普遍意义,无法解释没有绝对成本优势时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没有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就不能参与国际贸易吗?)假设分工是平等的,没有考虑技术发展因素和深入分析交换比例关系的确定过程。24比较优势理论背景•1815年,英国实施《谷物法》,禁止粮食进口;•围绕《谷物法》存废展开的激烈论争;•既然英国能比他国更便宜地生产粮食,何需进口?25《谷物法》的实施效果•粮价上涨,地租猛增,地主受益;•工人的货币工资被迫提高,资本家成本提高;•工业品竞争力削弱;•各阶层粮食开支增加,挤占工业品消费。26比较优势理论•[英]DavidRicardo(1772~1823)•“OntheprinciplesofPoliticalEconomyandTaxation”(1817)•主要论点比较成本的差异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一国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其占比较成本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占比较成本劣势的商品,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结果可以使双方受益。27比较优势理论内容•比较成本: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绝对成本的比率;•两害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政策主张;取消政府干预,实行自由贸易28经典案例说明分工前毛呢葡萄酒劳动投入量产出量劳动投入量产出量葡萄牙901801英国1001120129数据分析•绝对成本:葡萄牙均占优势,不能进行分工与贸易•比较成本:葡萄牙毛呢的比较成本=0.9葡萄酒的比较成本=0.67*英国毛呢的比较成本=1.1*葡萄酒的比较成本=1.530按比较优势理论分工后毛呢葡萄酒劳动投入量产出量劳动投入量产出量葡萄牙001702.125英国2202.20031前后对比分工和贸易前•总产出:2单位毛呢+2单位酒•消费量:英国:1单位毛呢+1单位酒葡萄牙:1单位毛呢+1单位酒分工和贸易后•总产出:2.2单位毛呢+2.125单位酒•消费量:英国:1.1单位毛呢+1.1单位酒葡萄牙:1.1单位毛呢+1.025单位酒32结论与作用比较优势理论的前提:•资本和劳动在国内流动和转移容易,在国际间不能流动和转移。进步意义:•1846年英国议会废除《谷物法》,自由贸易政策促进了英国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更具普遍意义,更科学地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贸易利益的来源。33比较优势理论的缺陷•比较优势无视行业之间的差异与技术进步因素,不利于幼稚工业的成长;•比较优势是一种短期利益和静态利益,与国家的长期动态利益相矛盾;•比较优势模型比较适合规模相同的两个国家情况;•比较优势没有探讨成本差异产生的成因。34比较优势理论应用•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成形的标志,是解释国际贸易现象的基本原则;•分工结果: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对发达国家有利,对发展中国家不利;•是发达国家鼓吹市场开放的根本理论依据。35新古典贸易理论•古典贸易理论–用单一要素生产率差异说明国家间贸易的成因,以及生产率不同的国家通过贸易会增加收入和各自的收入水平。•新古典贸易理论–排除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异,强调国家间要素生产率差异,及其来源和结果,从而解释特定商品生产成本的差别。36生产要素禀赋论代表人物•ElifHeckscher“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1919)•B.G.Ohlin“InterregionalandInternationalTrade”(1933)生产要素禀赋论(H-O理论)•PaulSamuelsonH-O-S理论(1948)•LeontiefParadox37基本假设1:简化问题•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各国可利用的生产要素总量不变;•两国消费者偏好基本相同。38基本假设2:生产技术•两国技术相同,生产函数相同;•规模报酬不变;•两种生产要素可以完全相互替代;•不存在要素密集度逆转的情况;•两国经济总量总处于均衡状态。39基本假设3:贸易条件•运输成本为零,交易成本为零;•自由贸易;•完全竞争市场;•生产要素国内流动,产品跨国自由流动。40供给比例理论•生产要素自然禀赋的差异→生产要素价格比例差异→产品成本比例差异→产品成本差异→商品价格差异→比较利益的差异→国际分工和贸易•各国生产要素禀赋条件的差异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一国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其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密集型的产品,进口其相对短缺的生产要素密集型的商品,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结果可以使双方受益。41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当各国以各自的资源供给的相对优势进行生产和开展国际贸易以后,各国资源禀赋情况将随之发生变化,并随着国际间商品流通而出现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42要素价格均等的限制条件•影响价格的原因复杂多变,不同地区市场存在差别,价格水平难以一致;•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充分流动,在国内跨部门的流动也不十分便利;•集中的大规模生产必然使要素价格在区域间出现差别,阻碍要素价格完全均等。43H-O理论主要结论•国家应生产和输出本国丰裕要素密集的商品,输入本国稀缺要素密集的商品;•价格差别是国际贸易发生的直接原因;•商品贸易趋向于(部分)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异,导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44进步意义•丰富与发展了比较优势理论,成为与之并列的自由贸易理论的两块基石★以多生产要素理论代替单一生产要素理论★将价格理论引入国际贸易领域,更符合现实的经济生活★揭示了生产要素禀赋是比较利益的来源•促进了自由贸易的发展45理论缺陷•理论的假设条件–忽视技术进步的作用•不完全符合当代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无法解释工业国之间的大量产业内贸易–收入均等化趋势与实际情况不符46里昂惕夫反论•试图通过美国数据证明H-O理论•美国是当时世界上资本最丰裕的国家•美国应当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47里昂剔夫之谜LeontiefParadox1947年1951年出口进口替代出口进口替代资本(美元)2550780309133922568002303400劳动(人•年)182170174168资本/劳动1399118184129701371148对里昂剔夫之谜的解释•劳动高效率论•人力资本差异论•需求偏好论•关税结构论•要素密集度逆转论•贸易保护论•自然资源论49劳动效率论•解释者:里昂惕夫•观点: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是其他国家的3倍。•缺陷:劳动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劳动方式,后者与资本配置正相关。50人力资本差异论•解释者:基辛、凯南等•观点:引入新要素人力资本。H-O模型将劳动视为一种同质的生产要素的假设不现实。每个国家人力要素的禀赋都不相同,在构成和质量上不同于其它国家。美国工人的熟练劳动技能是社会投资与教育培训的结果,因此美国主要出口的是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51贸易保护论(关税结构论)•解释者:鲍德温•观点:美国事实上有严重的贸易保护,主要针对缺乏国

1 / 6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