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贸易利益(PPT48页)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利益第一节国际贸易的基础——国际分工第二节国际贸易的静态利益第三节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第四节国际贸易利益实现的限制条件2第一节国际贸易的基础――国际分工一、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二、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三、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3一、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在从事产品生产时,相互之间的劳动分工和产品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4国际分工的4个发展阶段1、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2、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760年—1860年)3、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9世纪中叶—第二次大战)4、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51、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地理大发现将市场从国内扩展到国外,促进了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过渡,专业化生产产生。西欧国家推行殖民政策,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进行掠夺,开矿山、建立种植园,为西方国家提供各种矿产品和农作物原料,出现了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成。•但这一时期的国际分工是建立在自然条件不同的基础上的,具有明显的地域局限性,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只能是近代国际分工的萌芽形式。62、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760年—1860年)•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完成,使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工业。大机器生产条件使生产能力和规模急剧扩大,需要寻找新的销售市场和更多的原料来源,从而推动社会分工向国际分工转变。•这一时期的国际分工格局是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分工。英国处于国际分工的中心地位。宗主国成为工业国,广大亚非拉殖民地成为农业国,成为宗主国的工业品销售市场和食品、原料的来源地。•国际分工格局正式形成。73、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9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发生的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生产的发展,形成了新的国际分工体系。这个阶段国际分工的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8一方面: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垂直型”分工继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分工的中心由英国一个国家变为一组国家,工业生产集中在世界人口少数的欧洲、北美和日本,粮食和原料的生产集中在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另一方面:在工业国之间形成了“水平型”的国际分工。各种类型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进一步加强。3、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9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94、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当代国际分工)(1)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特点: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世界生产力迅猛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化,国际分工进入深化阶段,出现以下新的发展特点:104、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当代国际分工)①国际分工的格局(形成机制)发生变化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发展为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分工,工业国与工业国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之间的分工逐步削弱。11•②发达国家之间的工业分工得到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迫使发达国家在尖端技术方面之间实行分工合作,同时科技生产力的提高使得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加强,另外,高科技产品价格昂贵,销售市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4、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当代国际分工)124、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当代国际分工)③国际分工的形式发生变化由“垂直型”分工向“水平型”分工过渡,各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加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有所发展。国际分工由有形商品领域向服务业领域扩展。134、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当代国际分工)•④国际分工的界限发生改变产业部门之间的分工日益转变为产业内部的分工,以产品为界限的国际分工逐渐转变为以生产要素为界限的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类型: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产品内分工。14•1、国际分工的形成机制发生变化•2、发达国家之间的工业分工得到迅猛发展•3、“水平型”的国际分工成为主流•4、国际分工的界限发生改变二、当代国际分工的新特征151、国际分工的形成机制发生变化•二战前国际分工格局主要是由市场自发力量即成本、价格决定的,表现为经济发达国家和经济落后国家因为生产成本的差异而在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领域的分工。•二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使得分工格局主要是跨国公司经营的企业内国际分工、跨国公司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由地区经贸集团所组织的分工,还出现了协议性国际分工。162、发达国家之间的工业分工得到迅猛发展•主要源于科技发展、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日益提高;使得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分工不断发展起来。•例如:“空中客车”飞机、微软产品等都是发达国家之间分工合作的结果。173、“水平型”的国际分工成为主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垂直型”国际分工的主流地位已经让位于“水平型”分工。“垂直型”国际分工主要是指发达国家进口原材料、出口工业制成品,发展中国家进口工业制成品、出口原材料的国际分工;“水平型”国际分工是指各国在工业生产之间的专业化协作。18•产业部门之间的分工日益转变为产业内部的分工,以产品为界限的国际分工逐渐转变为生产要素为界限的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类型: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产品内分工。4、国际分工的界限发生改变19三、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1、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逐步演变为产业链条、产品工序的分解和全球化配置2、国际产业转移从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延伸3、非流动要素决定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方向20四、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1、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3、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文化)对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起推进或延缓的作用。4、国际分工的性质受国际生产关系的制约21五、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相互关系1、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国际分工的扩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2、国际分工的形式决定国际贸易的格局(商品结构和地理方向)22第二节国际贸易的静态利益一、国际贸易静态利益的概念二、一般均衡下国际贸易的静态利益三、国际贸易静态利益简单一般均衡模型的推广四、贸易利益的源泉23一、国际贸易静态利益的概念所谓国际贸易静态利益,是指开展贸易后,贸易双方所获得的直接的经济利益。表现为在资源总量不增加、生产技术条件没有改进的前提下,通过贸易分工而实现的实际福利的增长。24二、一般均衡下国际贸易静态利益—―个简单模型说明假定:(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A国和B国;(2)两国都只生产两种商品:衣服和粮食;(3)两国可利用的生产资源总量为一定,生产的技术条件不变;在封闭条件下,A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为下页左图,B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为下页右图25100粮食6030050EC衣服A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F606050100衣服C‘E’F‘8032粮食0’B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26假定A国在E点组织生产,即生产50个单位的粮食和30个单位的衣服,E(50,30);B国在E’(32,60)点组织生产,即生产32个单位的粮食和60个单位的衣服。比较在封闭条件下,衣服和粮食这两种商品在A、B两国各自国内市场上的相对价格,即交换比率。27A国:粮食和衣服的交换比率为100:60,即:1单位的粮食=0.6单位衣服或1单位的衣服=1.67单位粮食B国:粮食和衣服的交换比率为80:100,即1单位的粮食=1.25单位衣服或1单位的衣服=0.8单位粮食28由于A、B两国两种商品的相对价格存在差别,在A国市场上1单位粮食只能交换到0.6单位的衣服,而在B国市场上1单位的粮食却可交换到1.25单位的衣服。如果商品在A,B两国之间可以自由流动的话,A国的粮食就会流向B国。在A国市场上1单位的衣服可以1.67单位粮食,而在B国,1单位的衣服却只能交换到0.8单位粮食。如果商品在A、B两国之间可以自由流动的话,B国的衣服就会流向A国。A国→(粮食)B国A国←(衣服)B国29因此,只要不存在贸易障碍两国商品相对价格差异的存在,必然驱使两国进行贸易。对于A国而言,只要1单位的粮食能交换到0.6单位以上的衣服,即0.6单位衣服<1单位粮食,它就会继续向B国出口粮食。从B国进口衣服。这会导致A国粮食相对价格的上涨和衣服价格的下跌,资源向粮食生产部门转移。但1单位的粮食最多只能交换到1.25单位的衣服,超过此界限B国会退出交换。所以0.6≦1单位粮食≦1.25。30对于B国而言,只要1单位的衣服能交换到0.8单位以上的粮食,即0.8单位粮食<1单位衣服,它就会继续向A国出口衣服。从A国进口粮食。这会导致B国衣服相对价格的上涨和粮食相对价格的下跌,资源朝衣服生产部门转移。但1单位的衣服最多只能交换到1.67粮食,超出此界限,A国就会退出交换。因此,0.8单位粮食≦1单位衣服≦1.67单位粮食。31•下我们把两个图综合而成这样的图形(图2-3)R60衣服30050100粮食衣服0’E’F’CEFFC’50粮食4080如图:三角形OCF下和O’C’F’分别是A国,B国在孤立状态下的生产和可能性区域32由于两国商品相对价格差异的存在,两国开展国际贸易,A国专业化生产粮食,共可生产100个单位的粮食;B国专业化生产衣服,共可生产100个单位的衣服;A、B两人国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为多少时两国均可接受呢?交换比例为下列区间:•A国:0.6单位衣服<1单位粮食<1.25单位衣服•B国:0.8单位粮食<1单位衣服<1.67单位粮食而这一区间正是图中阴影部分。33现在假定粮食和衣服按1:1的比例进行交换。如图中所示:KL与K’L’相交于M点,M点在阴影区域内,为A、B两图均可接受的交换比率。贸易发生前,A国既生产粮食又生产衣服,其资源用来生产50个单位的粮食后,余下的资源只能获得30个单位的衣服,而两国开展贸易后,由于生产分工,A国同样的资源耗费不仅获得了50个单位的粮食,又获得了50个单位的衣服,比自己生产两种商品多了(50-30)=20个单位的衣服。开展贸易后,B国仍获得50个单位的衣服,却可得到50个单位的粮食,比自己生产两种商品多了(50-40)=10个单位的粮食。34上述模型表明:国际贸易能使参与国都获得利益,参与国者可以得到的商品数量,要大于各国在封闭状态中由自己来生产所得到的数量。35三、国际贸易静态利益简单一般均衡模型的推广以上我们只是以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为例分析了两国产品相对价格差异性的存在使两国开展国际贸易成为必要。但事实上,现实世界是复杂的,但我们采取两种基本思路,对上述模型进行推广。•1、假定现实世界只有两个国家,但是存在多种产品;•2、假定现实世界只有两种产品,但是存在多个国家;36推而广之,由于世界各国的资源、技术、需求等等方面的条件不同,国内市场上商品的相对价格有差别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一点意味着进行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相当广泛的。相对价格差别的存在,并不一定要以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为条件,各种类型的国家都能找到经济上有利的出口产品。当代国际贸易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出于各国互通有无的考虑,而是以国际分工为基础来获取经济上的更大利益。三、国际贸易静态利益简单一般均衡模型的推广37四、贸易利益的源泉•1、贸易的利益主要源于生产•2、贸易利益的获得必需以国际贸易为条件38第三节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一、国际贸易动态利益的概念二、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的主要表现39一、国际贸易动态利益的概念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是指开展国际贸易对贸易双方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间接的积极影响。401、开展国际贸易,能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提高企业素质,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2、开展国际贸易,有利于开拓新的市场,促进经济增长3、开展国际贸易,必然激发企业的创新机制,推动技术进步4、开展国际贸易能加速资金积累5、开展国际贸易,有利于促进一国经济结构的变动6、开展国际贸易,必然带来人员的交流、文化的传播和思想的交换,从而对一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进步产生积极影响二、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的主要表现412、开展国际贸易,有利于开拓新的市场,促进经济增长•①出口使企业的市场容量扩大,获得规模经济效应,降低成本•②对外贸易产生外部经济效应和产业之间的联系效应

1 / 4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