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禀赋论要素均等化论里昂惕夫之谜及谜解第三章新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产生背景古典贸易模型主要从技术差别的角度说明了比较优势对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影响。那么,比较优势是如何产生的?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对参与国的收入有何影响呢?本章的主要目的是让你更深刻地理解造成各国相对成本差异、从而形成比较优势的关键因素。一方面探讨各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相对数量的不同是如何影响产品价格以及如何形成贸易基础的(H-O模型)。另一方面,讨论贸易发生反过来又是如何影响要素价格以及各贸易国国内的收入分配的(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代表人物与在国际贸理论中的地位代表人物:最早是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师生俩提出的,后经萨缪尔森等人不断加以完善。瑞典经济学家俄林(BertilCotthard1899-1979)是197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地位:在从20世纪前半叶到70年代末这段时期内,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典范。新古典贸易理论产生背景相关概念准备:生产要素与要素价格生产要素: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通常指:土地、劳动和资本。企业家管理能力、技术知识、信息等也逐渐扩入。要素价格:指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或要素的报酬如土地租金劳动工资资本利息管理利润相关概念准备:要素密集度要素密集度:指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的投入比例的大小。在一个只有两种商品(X和Y)和两种要素(劳动和资本)的世界中,如果生产Y时的资本/劳动比率大于生产X时的资本/劳动比率,则商品Y为资本密集型商品,反过来,X为劳动密集型商品。因此要素密集度为一相对概念。注意:要素的密集度只有在产业不或产品之间进行比较时才有意义。相关概念准备:要素丰裕度要素禀赋的含义:要素禀赋(或称要素丰裕度):是针对国家而言的,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要素的丰裕度只有在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地区之间比较时才有意义图中,EA、EB分别表示A、B两国的要素总量组合ρAρB,故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则为劳动丰富的国家。3.1要素禀赋论(H-O模型)1919年,瑞典经济学家EliHeckscher发表了题为《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对国际贸易理论作了一个概括性的说明。这篇文章发表后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10年后,他的学生,另一位瑞典经济学家BertilOhlin才在这篇文章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研究,并在1933年出版了《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InterregionalandInternationalTrade)一书。由于俄林的著作中包含了赫克歇尔的所有工作,并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且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由赫克歇尔提出的,故将这一理论称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O贸易模型)3.1要素禀赋论(H-O模型)H-O模型的一般分析框架商品相对价格要素价格要素的派生需求最终产品需求技术要素供给消费偏好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分配3.1要素禀赋论(H-O模型)--假设条件2*2*2模型;两国的技术水平相同;完全竞争的商品和要素市场;两国进行的是不完全专业化生产;规模收益不变;无运输费用、关税或其他贸易限制。--H-O模型的经济学分析贸易基础与结果:本质上为比较优势原理,但分析过程不同,将生产过程所有要素纳入模型;引入递增的机会成本假设,但仍假设规模报酬不变。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不同产品使用不同比例的生产要素;不同国家生产要素的拥有量是不同的,因此,比较成本的差别不仅产生于技术的差别,也产生于要素使用比例和稀缺程度不同。--结论:贸易产生于比较成本的差别;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最密集使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以换取那些最密集使用起稀缺要素的产品。3.1要素禀赋论(H-O模型)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异要素禀赋差异相对供给差异生产技术条件相同生产可能性边界线要素禀赋点结论: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劳动丰富的国家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3.1要素禀赋论(H-O模型)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两国需求条件完全相同要素禀赋相对供给差异相对价格差异生产技术条件相同papb,即A国在X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B国则在Y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即资本丰富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劳动丰富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3.1要素禀赋论(H-O模型)开放后,A国将出口X,进口Y,B国则相反。因此,A国X的相对价格将上升,B国X的相对价格将下降,最终两国价格趋于一致,即两国面对相同的国际均衡价格。国际均衡价格Pw由A、B两国的相互需求共同决定。贸易三角ΔQAOACA和ΔQBOBCBH-O原理:H—O定理:一国出口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商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基本内在逻辑关系。不同国家之间的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产品价格差是由要素价格差决定的。要素价格差由要素供求决定的,如果收入分配、消费偏好、生产技术水平相同,则要素价格差主要取决于要素供给,而要素供给则是由要素禀赋决定的。因此,要素禀赋不同造成了国际贸易的产生。3.1要素禀赋论(H-O模型)3.2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H-O-S模型)国际贸易意味着:一个国家将扩大生产并出口其拥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产品),而减少生产并进口其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因而国际贸易的发展,将改变一个国家要素的供需格局,并且表现为丰裕要素的相对和绝对价格上升,稀缺要素的相对和绝对价格下降,直至贸易参与国之间的要素的相对价格与绝对价格趋于均等。国际要素价格的这一变化被称为要素价格的均等化。3.2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H-O-S模型)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实际上是H—O定理的推论,与H—O定理的内涵是一样的。保罗萨缪尔森(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用数学方法证明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它通常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简称H—O—S定理。3.2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H-O-S模型)⑴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内涵:国际贸易会使各国同质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与绝对收入。具体说来,国际贸易会使贸易各国的同质劳动(即有相同水平的训练、技能和生产力的劳动)获得等量的工资。同样地,国际贸易会使各国的同质资本(即具有同等风险和生产力的资本)获得均等收益。当然,这是在H—O理论的基本假设得到满足的条件下发生的。⑵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原因当A国分工生产商品X(劳动密集型商品)并减少Y(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产量时,对劳动的相对需求就会上升,从而提高工资率。同时,对资本的相对需求下降,引起利率的下降。而B国所发生的一切与A国相反。即B国分工Y并降低X的产量时,对劳动的需求下降,从而引起工资率下降,对资本需求的增加,从而提高了利率。3.2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H-O-S模型)3.2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H-O-S模型)要素相对价格均等化图解要素相对价格均等化图解在图中,纵轴表示PX/PY,横轴表示W/r。贸易前,A国位于点A,W/r=(W/r)1,PX/PY=PA;B国位于点A,W/r=(W/r)2,PX/PY=PA,因为A国的(W/r)1小于B国(W/r)2,PA<PA,所以A国在商品X上具有比较优势。A国在贸易中分工生产商品X,提高了劳动相对于资本的需求,W/R上升。B国分工生产Y,提高了资本的相对需求,R/W上升(即W/R下降)。这种情况将继续下去直至在点B=B时,PB=PB,而且两国的W/R均等于(W/R)*。3.2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H-O-S模型)⑴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收入的短期影响在短期内,由于劳动和资本还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变换工作和重新投资,所以,出口行业(价格上升的行业)的所有生产要素都会获益,而进口行业(价格下降的行业)的所有生产要素都会受损。3.2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H-O-S模型)⑵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收益的长期影响在长期内,由于生产要素可以在国内各产业和各地区间充分流动,所以国内所有产业的同一同质要素的收入将相等。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收益的长期影响是:在出口(价格上升的)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提高。在进口(价格下跌)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降低,而不论这些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这一结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斯托尔珀(WolfgangStolper)和萨缪尔森论证的。因此,在国际经济学中被称为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3.2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H-O-S模型)在现实世界中,国际贸易真的使各国同质要素收入相等了吗?即使是最粗略的观察材料也会给这一问题以否定的答案。在美国和英国,医生、工程师、技师、机械师和秘书的工资要高于其在韩国和墨西哥的同行。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是H—O—S定理所依赖的一些假设在当今世界的大多数是不成立的。3.2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H-O-S模型)各国并非使用相同的技术各国间的运输成本和贸易壁垒也阻碍着各国相对商品价格均等多数企业处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上企业的运作不是规模报酬不变技术在进步,进步的速率在国家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基于上述原因,国际贸易没有使各国同质要素的工资和利率均等化,这并不值得惊奇。与H—O—S定理的假设不同,现实世界常常是:1.分析的角度不同。古典贸易理论——从技术差异角度;要素禀赋理论——从要素禀赋差异。2.对生产要素的假定不同。古典贸易理论——1种要素;要素禀赋理论——2种要素。3.要素禀赋差异的产生原因易于解释。技术差异的原因难以解释;要素禀赋差异的产生原因易于解释。要素禀赋理论与古典贸易理论的区别一、里昂惕夫之谜1953年里昂惕夫发表了《国内生产和对外贸易:美国资本状况的再考察》,首次提出了里昂惕夫之谜;1956年他又发表了《生产要素比例和美国的贸易结构:进一步的理论和经济分析》,证明谜仍然存在。出口品的资本/劳动力比率与进口品资本/劳动力比率之比,1947年为0.77,1951年为0.945。这个结果与赫-俄模型的推理结果相反,按照赫-俄模型,美国是资本丰裕而劳动力相对稀缺的国家,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这种现象就是里昂惕夫之谜。3.3里昂惕夫之谜及谜解关于比较优势的测度(一)比较优势指数(CAI)贸易比较优势指数是某一产业净出口与该产业进出口总额的比例。用公式可以表示为:CAI=(Xij-Mij)/(Xij+Mij)其中,CAI为比较优势指数,Xij为i国家第j种商品的出口,Mij为i国家第j种商品的进口。CAI指数既可以反映特定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又可以衡量特定产品贸易竞争力的强弱。可用于分析两国在某产品上的比较优势所引起的国际分工状态,当结果趋于0时,表明两国处于水平分工状态,双方因产品差异化而各有比较优势;当结果趋于1或-1时,表明两国形成垂直分工状态。该指标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同时考虑了进口和出口因素,并剔除了通货膨胀等宏观总量方面波动的影响,即无论进出口的绝对量是多少,它均介于±1之间。从出口角度看,该指数越接近于+1,表明越具有比较优势。因而该指标大致可勾画出贸易产业比较优势的基本轮廓。关于比较优势的测度(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巴拉萨认为,国家i在a产业或产品的贸易上的比较优势可以用a产业或产品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品占总贸易额的份额之比来显示出来(BelaBalassa,1965)。即RCA=(Xia/Xit)/(Xwa/Xwt)式中,Xia是国家i在产品a上的出口,Xwa是a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总出口,Xit是i国在t时期的总出口,Xwt是世界市场上在t时期的总出口。RCA反映了一国某一产品的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的相对优势,也反映出贸易结构与贸易依存度状况,在一定意义上能反映出产业的显示比较优势,是一个最为常用的指标。一般分析认为:当RCA1时,表明该出口商品具有显示比较优势;当RCA1时,则表明该出口商品具有显示比较劣势。RCA比较容易统计和计量,便于直观地认识贸易的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