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二章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理论依据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常文娟制作第二章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第一节有中国特色的对外贸易理论•第二节马克思理论与中国对外贸易•第三节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中国对外贸易中国对外贸易理论思想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20世纪80年代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第一节有中国特色的对外贸易理论中国对外贸易理论的实践梯度开放战略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否参与国际分工?•赞成参与国际分工–有条件地肯定比较利益说•同意参与国际分工–认为不能以“比较利益说”为指导•反对参与国际分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研究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对外贸易经济理论–国际大循环理论–外向型经济发展理论国际大循环理论•理论的内容–把农村劳动力转移纳入国际大循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目的在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外汇短缺问题•理论的要点–利用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在沿海地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沿海加工业的发展坚持两头在外、大进大出–主张劳动密集型产业-重工业-农业的经济发展顺序•理论的意义–为确立“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从“赶超战略”过渡到“出口导向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把生产经营的两头(即:原材料的采购及产品的销售)放到国际市场上去,以解决沿海与内地在这两个方面的矛盾。外向型经济发展理论•理论要点:–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扩大出口为中心–以比较优势理论为依据–主张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主张建立健全的符合国际惯例的市场经济秩序及经济运行机制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怎样看待马克思国际价值论与李嘉图比较利益论的关系?•应当以马克思的国际价值论为理论依据•应当以比较利益原则为理论依据•认为马克思的国际价值论可以被看作源于比较利益论又不同于比较利益论第三节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我国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陷阱•竞争优势理论–企业及产业竞争优势–产业及国家竞争优势•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第二节马克思理论与中国对外贸易•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国际分工两重性•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价值规律作用于国际市场•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对外贸易是国民经济的特殊经济部门•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一开始就存在着两重性:–科学合理性:国际分工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标志–不平等性:国际分工的带有强制、畸形和的性质和特征•商品在国内交换时,以国内价值作为衡量尺度,而在国际交换时,以国际价值作为衡量尺度。•各种商品在两种不同的价值尺度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比例关系,在充分竞争条件下,按国际价格进行的交换可以使双方达到互利。作业导读•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生产自己发展经济所需要的一切,对外贸易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特殊部门,通过对外贸易可以同国外实现实物形态的转换,即可以把生产资料转化为消费资料,把一种国内有余的生产资料转换为另一种国内短缺的生产资料。作业导读•该文怎样论述了“国际价值理论是一种对外开放理论”的?•该文怎样论述“发达国家与后进国家间进行的是形式上的不等价交换、实质上的等价交换”这一论点?•该文怎样论述“以国际价值为基础进行的国际分工与贸易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利”这一论点?•该文认为国际分工的发展使国际价值理论面临哪些新课题?•该文如何论述:“国际分工的深化,使国际价值作用的范围扩大,国际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发生重要变化”这一论点?•该文如何论述:“生产要素的范围不断扩充,国际价值的创造具有新特点”这一论点?•该文如何论述:“规模经济、垄断竞争和差别化需求对当代国际分工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国际价值的分配”这一论点?要素比例学说相对成本论绝对成本论比较优势理论理解比较利益比较利益•比较利益产生的原理:–贸易的互利性•比较利益的内涵:–比较优势论•比较利益的基石:–劳动价值论•机会成本是指一国特定有限的资源用于生产两种以上不同商品时的选择成本,即一种资源用于生产某种商品时,等于牺牲了用同一资源生产另外各类商品的机会.Opportunitycost哈伯勒的机会成本能够较好地解释“贸易互利性”他认为:一国应当对本国适于生产的产品与资源状况进行比较,选择牺牲机会成本大的商品而生产机会成本小的商品,以此参与国际分工.•对于交换中的各国,本国生产某一特定商品的劳动耗费成本成为对外交换活动的衡量标准,两国之间生产不同商品的不同劳动耗费量之间会形成一个区间,这个区间却所谓“交换区间”。Exchangearea比较利益学说的内涵可以表述为“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权取其轻”例•对裁缝而言,只要一件衣服(5小时)可换多于2.5盒面包(即一件衣服≥2.5盒面包,或1盒面包≤0.4件衣服),他就愿意交换。•5小时可做2.5盒面包•1盒面包需要2小时,则1小时可做0.5盒面包,则5小时可做2.5盒面包•对面包师而言,只要一件衣服(6小时)可用少于6盒面包来交换(即一件衣服≤6盒面包,或1盒面包≥0.167件衣服),他就愿意交换•6小时可以做6盒面包•1盒面包需要1小时,则6小时可做6盒面包•衣服的交换区间为:•2.5盒面包-6盒面包•面包的交换区间为:•0.167件衣服-0.4件衣服劳动价值论•通过劳动耗费的差异来论述国际贸易的起源。•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即商品的价值由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创造。•绝对成本论认为:应该按照生产成本绝对差异进行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认为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有对自己有利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如果各国各地区都按照各自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生产,然后将产品相互交换,互通有无,将会使各国、各地区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Doctrineofabsolutecost•相对成本论认为:应该按照生产成本相对差异进行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由大卫·李嘉图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认为:每个国家应该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会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有利Doctrineofcomparativecost•要素比例说认为,应该按照要素的丰裕程度来进行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国际贸易的原因:生产要素供给的丰缺•国际贸易的影响:要素价格均等化•国际贸易的结果:各国收益增长Heckscher-Ohlintradetheory里昂惕夫之迷LeontiefParadox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出口的应是密集使用本国丰富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的应是密集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根据这一观点,一般认为,美国是资本相对丰富、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理所当然应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但是二战后,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对美国经济统计资料进行验证的结果却与H-O理论预测相悖。国际贸易的原因成本差异价格差异要素价格差异要素丰裕程度国际分工生产密集使用本国丰富生产要素的产品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富生产要素的产品国际贸易进口密集使用别国丰富生产要素的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要素价格均等化生产要素的国际间移动商品的国际间移动国际贸易的结果国际贸易国际生产专业化规模经济效应收益递增效果比较优势陷阱初级产品比较优势陷阱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概念的提出•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企业及产业竞争优势:五力分析模型–产业及国家竞争优势:钻石模型五力分析模型潜在的新进入者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供应商购买者替代品的威胁钻石模型企业的策略、结构和同业竞争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机会政府基本要素(包括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人口统计特征等)生产要素高级要素(包括通讯基础设施、复杂和熟练劳动力、科研设施以及专门技术知识等)•将基本要素与高级要素结合才能创造出特殊的竞争优势•基本要素可以为一国提供一些初始的优势,这些优势随着在高级要素方面的投资得到加强和扩展。•基本要素方面的劣势地位会形成一种向高级要素方面投资的压力。需求条件•指本国市场对某产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需求状况。–波特认为,如果一国内的消费者是成熟复杂和苛刻的话,会有助于该国企业赢得国际竞争优势,因为成熟复杂和苛刻的消费者会迫使本国企业努力达到产品高质量标准和产品创新。相关及支持产业•指某产业在国内的供应商等关联辅助性行业•波特认为:–一个产业的关联行业和辅助行业在高级生产要素方面投资的好处可以逐步扩溢到该行业中,从而有助于该产业取得国际竞争的有利地位。–这种产业发展过程的结果之一是一个国家内成功的产业趋向聚集,形成关联产业集群。企业的策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指一国内支配企业创建、组织和管理的条件,以及国内竞争的本质。•波特认为:–不同的国家有着特色各异的“管理意识形态”,这些“管理意识形态”帮助或妨碍形成一国的竞争优势。–激烈的国内竞争引导企业努力寻求提高生产与经营效率的途径,反过来促使它们成为更好的国际竞争企业。•由迈克尔波特于1990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也称为是“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他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四个: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及支持产业、公司战略、组织以及竞争,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形成钻石体系。•在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种外部力量:政府政策与机会钻石模型(MichaelPorterdiamondModel)•由迈克尔·波特于80年代初提出,用于企业制定竞争战略时的分析竞争环境。•他认为,五项因素影响产业竞争态势,包括: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及行业内竞争者的竞争能力。•透过这五方面的分析,可以测知该产业的竞争强度与获利潜力。五力分析模型(MichaelPorter'sFiveForcesModel)竞争优势概念的提出•竞争优势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张伯伦(E.Chamberlin)在1939年提出的。•之后,不同领域的经济学家从各自不同的研究角度,对这个概念进行了界定。•20世纪80年代中期,迈克尔.波特教授开始对竞争优势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并把竞争优势的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是哈佛大学商学研究院著名教授,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管理学家之一。曾在1983年被任命为美国总统里根的产业竞争委员会主席,开创了企业竞争战略理论并引发了美国乃至世界的竞争力讨论热潮。波特最有影响的著作是他的竞争三部曲《竞争战略》(1980)、《竞争优势》(1985)、《国家竞争力》(1990)等。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和对外贸易的竞争优势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联系差别比较优势主要由初级生产要素构成着眼于国家这个宏观领域适用于单纯的市场运行机制,强调市场完全竞争竞争优势主要由高级生产要素构成着眼于经济发展的微观领域适用于市场经济机制前提下的企业运行机制,强调市场是不完全的是一种静态的分析方法;并且,从整体上描述优势是动态的分析方法;更强调某些要素的竞争优势对整体的辐射作用竞争优势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是一国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基础;比较优势能否转化成竞争优势,取决于该国该产业是否有持续创新的能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果缺乏国际竞争力,其比较优势也无法实现比较优势相互依存可以转换侧重于说明国际贸易为什么发生、国际分工如何实现、国际贸易对福利有什么影响等问题强调的是相对性、相对优势强调先天的资源禀赋对外贸易比较优势侧重于阐述一国的优势如何获得,该国如何能够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强调的是绝对性、绝对优势强调后天努力形成的优势对外贸易竞争优势主张:一个国家应该尽量少干预经济和贸易,实行自由贸易主张: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以提高对外贸易竞争优势什么是比较优势陷阱•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与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长期处于不利地位,这样的一种现象被称为是落入比较优势陷阱。初级产品比较优

1 / 5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