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中国对外贸易体制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常文娟制作第四章中国对外贸易体制第一节中国对外贸易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第二节加入WTO前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第三节加入WTO后的外贸体制改革作业六(第四章课后作业)举例说明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新进展(税收、外汇、管理)作业六第一节中国对外贸易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外贸体制中国对外贸易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外贸体制改革指对外贸易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经营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是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经济体制的其他组成部分有着密切的关系。外贸体制包括外贸经营体制和外贸管理体制两方面内容ForeignTradeSystem外贸体制与经济体制外贸体制同经济体制的其他组成部分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与国家的计划、外汇、财政、信贷、物资、税收、价格等体制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外贸体制的内容外贸经营体制,指外贸企业的设置、分布、种类、经营方式及经营分工等。外贸管理体制,指外贸行政管理机构的组织形式、管理权限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中国对外贸易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高度集中的外贸体制的主要内容对外贸易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高度集中的外贸体制的主要内容对外贸易计划体制对外贸易财务体制对外贸易经营体制对外贸易管理体制贸易外汇分配与管理制度对外贸易计划体制对外贸易活动的所有环节全部纳入指令性计划管理国际市场生产企业国内用户国营贸易公司进口出口交拨收购对外贸易财务体制统负盈亏的财务管理体制是垄断经营、高度集中计划管理的必然结果是高度集中管理体制运行的前提条件对外贸易经营体制全部对外贸易业务由对外贸易部所属的国营专业外贸公司经营对外贸易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行政管理职能与业务经营合为一体,计划管理和行政命令是国家管理和控制全部对外贸易的手段,海关、商检、外汇部门都由对贸易部管理。贸易外汇分配与管理制度国家对进出口贸易的外汇实行集中管理统一经营外贸公司的出口收汇一律上缴国家、所有与进出口有关的外汇业务由国家特许的外汇专业银行(进出口银行)统一经营,各地方,各部门和各企业进口所需外汇,根据国家计委进口用外汇计划统一拨付。对外贸易体制的建立和发展1949-1953年外贸体制:统制贸易1953-1979年外贸体制:物物交换、调剂余缺统制贸易的外贸体制1949-1953外贸体制形成的背景外贸体制特征影响政治:经济:外交:1、实行保护主义和“国家统制”贸易政策,由国家对一切外贸活动实行集中领导和统一管制。2、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的贸易特权,没收官僚资本所属的对外贸易企业;3、对民族资本主义私营进出口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带有强烈的保护主义倾向,适应建国初期的政治、外交、安全和战时经济的特点和要求2、达到平衡进出口的目的1949-1953的外贸体制评价实物交换、调剂余缺的外贸体制(1953-1979年)外贸体制特征制订对外贸易实物计划指标影响以出口创汇、提高支付能力为首要政策目标由对外贸易部实行行政管理、计划、经营三位一体的管理方式大跃进和自然灾害后的外贸政策调整1、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2、开始制订第一个一年计划外贸体制形成的背景49年-58年,优先发展重工业:从前苏联得到了11笔贷款在前苏联的帮助下实施了156个建设项目1950年代的进口结构:生产资料约占91%进口生产资料中:资本货物约占51%工业原材料约占36.5%农用生产物资约占40%对外贸易实物计划指标对外贸易计划的作用利用国际市场,调节国内供求,促进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进口计划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订按商品进口具体数量、金额和到达口岸逐一制订出口计划由对外贸易部制订:按具体商品,制订收购计划;按公司和出口口岸制订出口品种、数量、金额以及与之相配合的商品调拨计划。对外贸易政策调整1960年,实行以粮食进口为中心,按需安排出口的政策对外贸易部的职能行政1953年,由中央政府和对外贸易部颁布一系列的进出口行政管理规定1953年,将海关与外贸管理机关合并计划1956年,中国的对外贸易全部被纳入了国家的计划管理,由对外贸易部统一管理经营外贸财务管理体制上,由对外贸易部部一级统一核算和综合平衡盈利及亏损,并由财政部统收统支、统负盈亏1953-1979年的外贸体制评价国际贸易未能对生产提供额外的激励开展对外贸易未能达到节约调剂余缺式的国际贸易未能使资源优势得到发挥贸易条件有恶化的倾向外贸体制改革简政放权企业自负盈亏改革出口管理体制降低关税总水平调整关税结构高度集中的外贸体制与国际贸易通行的规则相衔接的外贸体制宏观改革微观改革初期目标在保持计划体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健全对外经贸的行政管理体制,一方面继续保持国内经济相对独立于世界经济,另一方面利用国际市场资源解决国内经济发展的瓶颈。第二阶段的改革目标在确保外汇收入的前提下逐步下放计划权力最后,通过80年代末90年代初计划指标和创汇指标的承包过渡,实现了对外贸易宏观调控方式的转轨,宏观政策手段由向创汇倾斜转为向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倾斜第三阶段的改革目标健全市场机制,与国际接轨宏观改革转变外贸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微观改革外汇体制改革外贸经营体制改革税收体制改革外贸管理体制加入WTO前的外贸体制改革1979-2001外汇体制改革计划经济的外汇管理体制经济转型时期的外汇管理体制1994年以后的外汇管理体制计划经济的外汇管理体制建国初期(1949-1953年)计划经济时期(1953-1978年)人民币汇率政策以出口商品国内外价格的比价为主,同时兼顾进口商品国内外价格的比价和侨汇购买力平价,逐步调整,起到鼓励出口,奖励侨汇,兼顾进口的作用。建国初期(1949-1953年)实行外汇集中管理制度通过扶植出口、沟通侨汇、以收定支等方式积聚外汇外汇管理汇率外汇业务由中国银行统一经营外汇收支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一切外汇收入必须售给国家,需用外汇按国家计划分配和批给国际收支平衡政策“以收定支,以出定进”不借外债,不接受外国来华投资人民币汇率作为计划核算工具,要求稳定,逐步脱离进出口贸易的实际,形成汇率高估。计划经济时期(1953-1978年)外汇管理汇率1994年以后的外汇管理体制1996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1994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有条件可兑换2001年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1994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有条件可兑换1、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取消外汇上缴和留成,取消用汇的指令性计划和审批。2、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3、建立统一的、规范化的、有效率的外汇市场。4、对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管理政策保持不变。5、禁止在境内外币计价、结算和流通。1996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1、将外商投资企业外汇买卖纳入银行结售汇体系。2、提高居民用汇标准,扩大供汇范围3、取消尚存的经常性用汇的限制2001年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1、大幅减少行政性审批,提高行政许可效率。2、进一步完善经常项目外汇管理,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3、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拓宽资金流出入渠道4、积极培育和发展外汇市场,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5、加强资金流入管理,积极防范金融风险。调整短期外债口径6、强化国际收支统计监测,加大外汇市场整顿和反洗钱力度经济转型时期的外汇管理体制外汇留成制度外汇调剂市场允许多种金融机构经营外汇业务人民币汇率制度外汇留成制度1979年:给创汇的地方和创汇企业留成一定比例外汇外汇留成的对象、比例和用途由国家规定留成外汇可以通过外汇调剂市场进行交易1980年,中国银行开办外汇调剂业务,调剂外汇的对象和范围逐步扩大。调剂外汇的汇率:原由国家规定在官方汇率的基础上加一定的幅度,1988年由买卖双方根据外汇供求状况议定,中国人民银行适度进行市场干预,并通过制定“外汇调剂用汇指导序列”对调剂外汇的用途加以引导,市场调节的作用日益增强。外汇调剂市场实行贸易内部结算价和对外公布汇率双重汇率制度根据国内外物价变化调整官方汇率实行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制度1988年,设立外汇调剂中心,形成官方汇率和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汇率制度1985-1990年根据国内物价的变化,多次大幅度调整汇率由1985年1月1日的1美元合2.8元人民币,逐步调整至1990年11月17日的1美元合5.22元人民币。1981年进出口贸易结算汇率1美元合2.8元人民币非贸易外汇结算汇率1美元合1.5元人民币1985年取消内部结算价,重新实行单一汇率:1美元合2.8元人民币1979年:允许国家专业银行业务交叉批准设立多家商业银行和一批非银行金融机构经营外汇业务允许外资金融机构设立营业机构,经营外汇业务允许多种金融机构经营外汇业务1994年人民币经常项目有条件可兑换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取消外汇上缴和留成,取消用汇的指令性计划和审批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取消外汇上缴和留成,取消用汇的指令性计划和审批建立统一的、规范化的、有效率的外汇市场对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管理政策保持不变禁止在境内外币计价、结算和流通1996年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将外商投资企业外汇买卖纳入银行结售汇体系提高居民用汇标准,扩大供汇范围取消尚存的经常性用汇的限制2001年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大幅减少行政性审批,提高行政许可效率。进一步完善经常项目外汇管理,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拓宽资金流出入渠道积极培育和发展外汇市场,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加强资金流入管理,积极防范金融风险。调整短期外债口径强化国际收支统计监测,加大外汇市场整顿和反洗钱力度经济转型时期的外汇管理体制实行外汇留成制度建立和发展外汇调剂市场允许多种金融机构经营外汇业务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外汇兑换券的发行和管理经济转型时期的外汇管理体制实行外汇留成制度建立和发展外汇调剂市场允许多种金融机构经营外汇业务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外汇兑换券的发行和管理承包经营责任制外贸经营体制改革统负盈亏承包经营责任制完全自负盈亏第一阶段1979-1983第二阶段1984-1986第三阶段1987-1992第四阶段1993年后核心:扩大企业自主权扩大财政激励的作用第一阶段1979-1983引入利润留成和与贡献挂钩的奖金制度允许国有企业在计划外进行生产允许出口企业保留部分外汇收入核心:规范国有企业对政府的财政义务,将企业推向市场第二阶段1984-1986试行利改税允许国有企业以议价出售定额以外的产品承包制试行(1985年)试行范围:对外经贸部所属专业总公司承包内容:承包出口总额,出口商品换汇成本,出口盈亏总额三项指标实行超亏不补,减亏留用,增盈对半分成第三阶段1987-1992核心:明确企业管理人员的权利和义务的承包制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影响由于成本的约束(承包制使得财政补贴规模被固定),外贸出口遇到困难。特别是到1993年外汇调剂市场的规模已经相当大,留成外汇额度已从辅助作用变为外经贸企业追逐的主要目标,留成外汇体制也就走到了尽头。第二轮承包的影响第一轮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1988年)第二轮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1990年)第一轮承包(1988年)承包内容:1、由省级外贸公司向国家承包出口收汇,上缴中央外汇和相应的补贴额度2、企业可以自由使用外汇留成,开放外汇调剂市场3、大部分商品均由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按国家有关规定自行进出口4、在轻工、工艺、服装三个进出口行业进行外贸企业自负盈亏的改革试点第二轮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1990年)全面承包责任制的核心目的是:解决外贸经营自负盈亏问题,使用的方式是外汇留成体制,借用的杠杆是双重汇率体系下外汇额度的市场价值,实施重点是通过外汇管理的行政手段将进口用汇与出口创汇挂钩,强制实现进出口平衡。主导思想是:在取消补贴的同时,确保创汇目标。创汇带来的官方汇价之外的额外好处由几个方面分配。第四阶段1993年后核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税收体制改革降低关税,开始贸易自由化所得税改革与“利改税”出口退税改革对外资制定优惠税收法律税率高和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