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概述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第1章中国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发展1.1对外开放政策与对外开放格局1.2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1.3对外贸易的作用1.4中国对外贸易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第一节对外开放政策与对外开放格局对外开放政策的内容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贸易;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特别是有助于企业技术改造的适用先进技术;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积极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发展对外技术援助和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设立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带动内地开放1.1对外开放政策与对外开放格局对外开放政策的内容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贸易;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特别是有助于企业技术改造的适用先进技术;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积极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发展对外技术援助和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设立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带动内地开放。对外开放格局: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边缘向纵深,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形成了以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为重点的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开放格局1.1对外开放政策与对外开放格局1.1.1对外开放政策1.1.2对外开放格局1.1.3对外开放的特点1.1.1对外开放政策基本含义:(1)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2)基本含义:要大力发展和不断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积极参加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由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以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步伐。对外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发展对外贸易、利用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持久的政策1.1.2对外开放格局沿海地区先行开放:(1)建立经济特区(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逐步向内地开放:(1)开放陆地边境市、镇(2)开放沿江和内陆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西部大开发与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表1-1:中国对外开放进程表1.1.2对外开放格局1992年以前,重点开放沿海地区,逐步向内地开放“重点开放沿海地区,逐步向内地开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四个层次1992年以后,逐步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十四大报告为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确定了发展目标:对外开放的地域要扩大,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因此,1992年以后,我国在继续开放沿海地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放了陆地边境市、镇,沿江(长江)城市和内陆省会城市,使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1.1.3对外开放的特点渐进式开放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前提下的开放以经济开放为基础的全方位对外开放向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开放1.2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1.2.1对外贸易的建立和发展1.2.2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评价1.2.3外贸依存度1.2.1对外贸易的建立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发展(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2年)(2)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3)第二个五年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5年)(4)十年动乱和拨乱反正时期(1966—1978年)(5)改革开放至入世前(1978—2001年)(6)入世后(2002年至今)1.2.2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评价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成就:(1)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改善;(3)国际贸易市场向多元化发展;(4)灵活多样的贸易方式拓展了对外贸易领域;(5)外商投资企业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增长点。1.2.2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评价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不足:(1)贸易增长方式相对粗放,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2)核心竞争力不强,缺乏自有品牌和营销网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还比较少。(3)出口产品层次偏低,不少产品仍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的低端环节,附加值不高,还有一些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的产品,且占一定比重。(4)对外贸易方式仍呈初级化。(5)尚未形成一大批管理水平高,综合实力强,能够深度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企业。图1.1历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比例变化图表1-1部分年份我国出口商品构成表我国出口商品构成表(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年份出口总额初级产品工业制品金额比重(%)金额比重(%)195710.228.1179.42.1120.6197022.612.153.510.546.5197572.6440.9856.431.6643.61980181.291.150.390.149.71985273.5138.150.6135.449.51990620.9158.925.6461.874.419951487.8214.914.41272.885.620002492254.610.22237.589.820045933.7390.56.585543.293.41.2.3外贸依存度衡量一国或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的指标是对外贸易依存度和外资利用度。世界银行通用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计算公式是: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商品GDP,得出的结果再以购买力平价加以修正。对外贸易依存度一般说来与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有关。在当代技术变革广泛波及条件下以及WTO组织的推动下,各国参加国际分工的程度有扩大的趋势,从而对外贸易依存度有提高的倾向。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10年来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融合、依存关系加深。1.3对外贸易的作用1.3.1对外贸易持续增长,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1.3.2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1.3.1对外贸易持续增长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对外贸易发展为中国改革和开放创造了基本条件促进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对外贸易的发展扩大了劳动就业机会推动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加快了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形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和平友好的国际环境1.3.2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中国对全球贸易增长做出了贡献。中国的出口是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而发展的,充实了国际市场的商品供应,为各国、各地区消费者带来了实惠。中国的进口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对外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1.4中国对外贸易宏观管理体制改革1.4.1对外贸易宏观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发展1.4.2改革开放与对外贸易体制改革1.4.3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进程与效果1.4.4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对外经贸体制改革1.4.1对外贸易宏观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对外贸易宏观管理体制第一阶段(1949--1956年)。新中国建国初期,国家确定了“独立自主、集中统一”的外贸工作原则和方针。第二阶段(1957--1978年)。在对私营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中国的进出口业务全部由国营外贸专业公司垄断经营,并严格按照国家计划进行。1.4.2改革开放与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是对外开放的巨大推动力:(1)外贸体制改革对于利用外资的影响;(2)外贸体制改革对于引进技术的影响;(3)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对于对外经济合作的影响。1.4.2改革开放与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与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高效率的对外贸易活动运行机制。下放进出口经营权、实行外汇留成制度、开展工贸结合、实行对外贸易承包制等等一系列改革开放措施都是实现这一总体目标的中介和手段。1.4.3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进程与效果1979—1987年的初步改革。(1)改革的主要内容:改革的主要内容①下放外贸经营权,扩大外贸经营主体范围。②在经营方式上开展工贸结合的试点,建立海外贸易机构③简化外贸计划内容④试行出口承包经营责任制⑤实行政企分开,下放商品经营权⑥改革外贸财务体制(2)对初步改革的评价1.4.3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进程与效果1988-1990年的外贸体制改革。(1)改革的主要内容:①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②对轻工业品、工艺品、服装行业的外贸企业实行自负盈亏的试点改革;③深化改革外贸机构;④深化改革进出口经营体制;⑤深化改革外贸管理体制;⑥深化改革外贸计划体制;⑦深化改革外贸财务体制。(2)对全面推行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要特征的改革的评价1.4.3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进程与效果完善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1991--1993年)。(1)改革的内容:①深化外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②深化出口管理体制的改革;③深化进口管理体制的改革;④深化外贸企业经营体制的改革。(2)改革的评价1.4.3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进程与效果1994年至入世前的综合配套改革阶段。(1)改革的内容。①深化外贸管理体制改革:第一,强化经济手段,建立有效的间接调控体系;第二,改革所得税制。第三,完善出口退税制度。第四,实行利于出口的信贷政策。第五,税收、利率、退税等调节工具也同关税、汇率一道,构成了外贸进出口的间接调控体系。第六,改革行政手段。第七,加强立法手段。②深化外贸经营体制改革:第一,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组国有外贸企业。第二,取消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股份制改革。第三,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第四,改革经营方式,进一步搞好边境贸易。1.4.3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进程与效果1994年至入世前的综合配套改革阶段。(1)改革的内容。③深化外贸协调体制的改革:第一,发挥进出口商会在对外贸经营活动中的协调、咨询、指导的服务作用。第二,建立了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发挥各研究咨询机构和各学会、协会的信息指导和服务功能,形成全国信息网络,建立必要的法律、会计、审计事务所,为企业提供有关外经贸方面的服务,并对企业的经营进行社会监督。(2)对改革的评价1.4.4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对外经贸体制改革对经济贸易体制进行了适应性调整:完善法律体系,改善投资环境;保持外贸政策的统一性和透明度;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经济贸易体制改革;外贸经营权全部放开。履行开放市场承诺,规范货物进出口管理办法。履行开放市场承诺,扩大外资市场准入。积极参与世贸组织事务,运用多边规则处理贸易纠纷。增加了行政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