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的概念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产业内贸易指数产业内贸易发生的解释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简评一、产业内贸易的概念1.概念(Intra-industryTrade):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产品。《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中,将产品分为类、章、组、分组和基本项目五个层次,每个层次中用数字编码来表示,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指的是至少前三个层次分类编码相同的产品。2.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Trade)的对比贸易基础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差异产品的异质性和规模经济贸易流向可根据贸易前同种产品的相对价格来确定具体流向很难确定收入分配提高本国丰裕要素的报酬降低稀有要素的报酬所有要素都可能从中获益要素流动替代关系互补关系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的比较二、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从静态出发分析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经济中具有规模经济效应考虑需求情况三、产业内贸易指数1.从某一产业的角度分析IITi为一国i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为一国i产品的出口额,Mi为一国i产品的进口额。iiiiiMXMXIIT1IIT指数的值介于0到1之间,如果该国只出口或只进口该产品,那么,IIT指数=0,即不存在行业内贸易。如果IIT指数0,意味这该国同时出口和进口这一行业的产品(行业内贸易)。IIT指数的值越大,表示行业内贸易越发达。当出口与进口相等时,IIT指数=1。IITi∈(0,1),IITi→1,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IITi→0,产业内贸易程度越低。2.从某一国家角度分析niiiniiiMXMXIIT111从一个国家的角度看,产业内贸易指数由各种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加权平均数求得,表示一国产业内贸易在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3.产业内贸易的特点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间产业内贸易比重较高,而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国家间主要表现为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多样化,且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内贸易的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在消费上能够相互替代,在生产中需要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投入。对一国而言,产业内贸易要受该国技术水平、资本及人力资本密集度的影响。产业内贸易一般发生在实现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产业、产品差异及消费者偏好不同的产业。4.产业内贸易的一般规律(1)从要素禀赋角度看,如果两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越小,其产业内贸易比重就比较大。因为从生产或供给角度上,产业内贸易取决于向消费者提供产品的异质性,取决于该产品生产的技术进步水平,主要是由于异质产品可能以相同的技术被制造出来,也可能含有完全相同的物质成份。可见,产业内贸易常常并不取决于生产要素的内容,并不像前面的生产要素禀赋贸易理论那样强调生产要素禀赋差异。(2)从需求角度看,如果两个国家中的人均收入较高,并且两国的人均收入差别较小,则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比重较大。因为相对于高收入阶层而言,低收入阶层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具有简单化和标准化的特点,对产品品质不会有特殊的要求。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消费者的需求会变得追求多样化和个性化,从而表现出对异质产品旺盛的需求;另一方面,收入水平决定消费结构,两国人均收入差异不显著,会导致两国间的需求结构有很大的相似性。相似的需求结构和追求差异化的个性产品,必然使两国间产业内贸易内容广泛,比重较大。(3)从区位角度看,两国地缘关系越近,则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越大。两国较近的地缘关系、相似的生产特征和相似的消费习惯,加之运输成本低廉和便于开展边境贸易等这些有利于两国产业内贸易开展的因素,从而,使它们的产业内贸易比重相对较大。(4)从产业或产品角度看,产业内贸易的规律是,具有异质产品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会大于具有同质产品的产业;具有先进技术和工艺革新较高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高于具有简单和技术相对停滞的产业;在存在大量中间产品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会大于中间产品较少的产业。四、产业内贸易发生的解释(一)规模经济说1.20世纪70年代,格雷和戴维斯等人的实证研究。2.产业内贸易主要发生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产生的原因是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之间的相互作用。规模经济为产业内贸易提供了基础。3.规模经济的分类(1)内部规模经济:个别厂商在生产上的规模经济,企业的单位产品成本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下降,企业收益增加。●内部规模经济的实现依赖于一个产业或行业内的厂商自身规模的扩大和产出的增加。●内部规模经济使得大厂商比小厂商更有成本优势,随着少数大厂商逐渐垄断了整个市场,不完全竞争取代完全竞争成为市场的基本特征。(2)外部规模经济:由于行业的生产规模扩大而给行业内企业带来的产量的增加和效益的提高,其原因是企业可以获得更方便的外部条件,如交通设施、信息、资金、人才等。●外部规模经济则指的是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行业规模而非单个厂商的规模。●典型的外部经济行业通常存在很多小企业,市场结构是完全竞争的。●外部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专业化供应商;劳动力市场共享;知识外溢4.规模报酬(1)规模报酬递增(increasingreturntoscale):是指产出的按比例增长大于投入的按比例增长。(2)规模报酬不变(constantreturntoscale):是指产出的按比例增长大于投入的按比例增长。(3)规模报酬递减(decreasingreturntoscale):是指产出的按比例增长大于投入的按比例增长。规模报酬(ReturnstoScale)总产量可变要素投入量递增不变递减O5.规模经济与规模报酬,内在经济与外在经济规模经济描述的是企业生产规模与企业长期平均生产成本的关系,规模报酬(returntoscale)描述的是企业生产规模与企业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关于规模经济与规模报酬▲规模经济(EconomicsofScale):所有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一定按相同比例)增加后,总产量的增长幅度与总成本增长幅度之比较。▲规模报酬(ReturntoScale):所有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按相同比例增加后,总产量的增长幅度与要素增长幅度之比较。关于内在经济与外在经济●内在经济(InternalEconomics)——当企业规模扩大时由于自身内部因素所引起的平均总成本下降。反之,则称为内在不经济[InternalDiseconomics]●外在经济(ExternalEconomics)——行业规模的扩大使得单个厂商平均总成本下降。反之,则称为外在不经济[ExternalDiseconomics]长期平均成本与规模效益(1)CQQ1Q2LAC规模经济(内在经济)规模不经济(内在不经济)规模报酬不变0长期平均成本与规模效益(2)CQLAC1LAC2LAC3外在不经济外在经济06.外部规模经济的例子(1)假设第一个在中关村开业的电脑销售公司只有一间铺面,每天出售一台电脑。设在北京郊区的电脑生产基地不得不专程开一辆车将这台电脑送到中关村,收取100元。(2)如果该公司增加了铺面扩大了规模,每天能够出售10台电脑,此时电脑生产基地仍然只需用一辆车子将这10台电脑运送到中关村,那么,每台电脑的运输成本就只有10元,由此产生的平均成本下降就是内部规模经济。(3)如果现在有10家电脑公司聚集在中关村,每家公司每天只出售1台电脑,这些公司可以共同雇用一辆车子运送电脑,每个公司为此只需支付10元就够了。由此产生的成本的下降就是外部规模经济。7.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1)内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内部规模经济依赖于单个厂商规模的扩大,从而获得成本优势。○国际贸易可以解决规模经济和竞争性的矛盾。○对于研究和开发费用等成本支出较大的产业来说,国际贸易更加重要。也即国际贸易有助于实现内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会破坏完全竞争,导致独占和倾销,从而发生国际贸易。(2)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外部规模经济与贸易模式贸易模式的建立是偶然的,并且即便出现更有成本优势的新厂商贸易模式也会被锁定。○外部规模经济与福利在外部规模经济下,贸易模式不是取决于比较成本。因此生产可能不是在那些成本最低的国家。这就意味着贸易带给整个世界损失。具体地说,由外部经济所带来的成本优势,能使该国成为商品出口国。或许出口产业的建立是偶然性的,但一国一旦建立起大于别国的生产规模,该国就会获得更多的成本优势。这样,即使其他国家更具有比较优势,如果该国已先行将产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那么其他国家就不可能成为该产品的出口国。在外部规模经济存在的情形下,贸易模式并不能根据比较优势而加以确定,强烈的外部经济会巩固现有的贸易模式,可能导致一国被“锁定”在某种以无比较优势的专业化分工模式中,甚至可能导致该国因国际贸易而遭受损失。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瑞士的钟表业。(二)需求偏好相似说(TheoryofDemandPreferenceSimilarity)1.需求偏好相似说又称偏好相似说或收入贸易说(IncomeTradeTheory)2.需求偏好相似说是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B.Linder)在《贸易与变化》(1961)中提出的。3.需求偏好相似说的主要内容:(1)就工业品贸易而言,那些需求结构和需求偏好越相似的国家,贸易量就越大。(2)一国需求结构和人均收入直接相关。如果两国人均收入水平相近,则需求偏好就相似,相互需求就越大,两国之间贸易的可能性也越大;如果两国之间人均收入水平有较大差异,那么需求偏好也会产生差异,两国之间的贸易的可能性就小。Sum:收入偏好相似理论是从需求方面,即由人均收入水平的相同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商品流向,说明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之间的贸易机遇和数量是最大的,经济发展程度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差异是贸易的潜在障碍,这对俄林理论仅从生产要素供给方面论述国际贸易进行了重要的补充。1.需求变动是引起生产变动和产生贸易的基础。厂商总是根据本国的代表性需求而调整生产和实现规模经济。2.收入变动是引起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即需求结构是由收入水平决定的。3.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需求水平相似或重叠会导致贸易数量增加。(三)公司内贸易理论1.最早由科斯(Ronald.H.Coase)提出,20世纪70年代由英国经济学家巴克利(P.L.Bucklev)和卡森(M.Cassson)系统阐述,后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M.Rugman)进一步发展。2.含义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是指在跨国公司内部展开的国际贸易,及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分支机构之间,以及同一体系子公司中间产生的贸易关系,也称为公司内贸易。3.内部贸易的范围及内容涵盖了国际化生产体系所构成的内部市场中流通的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知识技术的国际传递,具体而言,主要包括货物交易和广义的劳务交易两个组成部分。4.特征⑴内部贸易不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交易的商品或劳务并没有流向所有权以外的企业⑵内部贸易采取转移价格的定价策略⑶内部贸易受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统筹规划,表现在内部贸易的商品数量、结构以及地理流向等受跨国公司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的控制与调节。分支公司较少掌握自主权。5.内部贸易对国际贸易的影响⑴改变了各国贸易的顺差与逆差的含义和影响⑵掩盖了国际贸易中各国的真实贸易关系⑶使东道国政府制定贸易政策左右为难6.内部贸易理论(1)关于内部化内部化就是变企业外部供需关系为企业内部供需关系,目的是为了克服市场的不完全性和降低交易成本。(2)理论要点科斯于1937年率先提出了交易成本的概念,他认为:当企业的市场交易成本大于企业内部的协调成本时,企业就会实现交易的内部化。威廉姆森指出,企业组织结构的革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企业内部控制的损失。内部化理论的3个前提:一是企业面对的是不完全市场,企业经营的目的是利润最大化;二是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三是企业内部化市场的界限超越国界就产生了跨国公司。(3)内部交易成本分析通过与出口贸易生产方式与许可证合同生产方式产生的交易成本对比,内部化贸易方式是一种最佳选择。但内部贸易也是有成本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激励成本、信息成本、约束成本、讨价还价成本、环境变化成本等。7.内部贸易的利益(把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