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揭示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的理论。国际贸易思想的萌芽:分工交换思想1.荷马史诗记述过,一个奴隶等于四条公牛2.最早提出分工学说的是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一人而为多数之事,不如一人专心于一事。3.宗教中关于贸易的最早表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纪的利巴涅斯(Libanius)。4.阿奎那(ThomasAquinas,1225-1274年)从道德上仍对商业贸易持怀疑态度,但他支持利巴涅斯,承认即使完美的城市也需要商人进口所需的产品和出口过剩的产品。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一、重商主义概念•早期的重商主义学说被称为“重金主义”,即绝对禁止贵重金属外流,以增加国家货币财富和促进资本积累。•晚期重商主义以“贸易差额论”为中心,即通过对外贸易的出口大于进口,从中取得顺差,以增加货币流入量。•无论早期的重商主义学说,还是晚期的重商主义学说均以保护贸易,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为主导思想。重商主义学说作为贸易保护理论的代表思想,将在保护贸易理论中详细阐述。二、重农主义1.产生背景:从十七世纪下半期开始,首先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政策,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从而逐渐形成了重农学派。2.代表人物:•创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FrançoisQuesnay,1694—1774)。•另一个重要人物是杜尔阁(AR.J.Turgot,1727—1781)。3.主要观点:•轻视贸易,认为贸易并不能带来任何财富的增加;•主张“自然秩序”,也就是不应以人的意志来转移客观规律,即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4.学说影响:重农学派对农业的过分重视和对商业的轻视使得他们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没有太多贡献,但他们的自由经济思想对后来的古典经济学家(特别是亚当·斯密,他曾在法国三年,与许多重农主义者相识)有很大的影响。第一节:绝对优势理论一、理论的产生背景重商主义对英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曾起过重要作用。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进程后已成为世界第一的商业和殖民地强国,他们不再需要贸易保护,迫切要求迫切需要从理论上和政策上废除重商主义,建立一个自由的经济学说体系。1.AdamSmithandhisContribution•borninScotlandVersatileman•Oneofthegreatesteconomistsinthehistoryofmankind.经济学之父•1759,TheTheoryofMoralSentiments道德情操论•1776,TheWealthofNations国富论•Smith’sviewoninternationaltrade:AbsoluteAdvantageTheTheoryofMoralSentiments•ThiswasAdamSmith'sfirstbook•writtenwhilehewasaprofessorofmoralphilosophyattheUniversityofGlasgow.•ItisinthisbookthatSmithfirstintroducedtheconceptofaninvisiblehand2.斯密对重商主义的批判重商主义:持续顺差导致逆差积累金银贸易顺差:维持顺差,看不见的手经济管制:国家管制价值)货物(交换价值和使用财富的性质:金银///持续顺差→国内货币增长→物价上升(短期供给不变)→竞争力下降→逆差3.国富论中对分工的论述《国富论》分工的优点技术改进(学习曲线)节约步骤转移的时间熟练度增加.3.2.1二、理论的主要内容1.基本假设:比较教材68页(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2)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3)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4)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5)规模报酬不变。(6)完全竞争市场。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7)无运输成本。(8)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2.概念•绝对优势: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一国所耗劳动成本绝对低于贸易伙伴国,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理论:•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每个国家都生产自己占绝对优势的产品并与其他国家所生产的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行交换3.绝对优势理论图析:2×2模型:甲、乙两国(英国和葡萄牙)X、Y两种商品(毛呢和酒),劳动(天)、产量(吨)分工前:分工后:等价交换:X﹕Y=1﹕1(1X换1Y)1112乙1211甲Y产量Y劳动X产量X劳动国家3300乙0033甲Y产量Y劳动X产量X劳动国家4.结论(1)按绝对优势理论分工,可以使各国的福利提升(2)按绝对优势理论分工,可以使世界的福利提升思考:若两种商品的绝对优势存在于同一国家,那么贸易能否继续?5.理论的局限性斯密的那个“未作论证情况下的假定”就是著名的“斯密假定”(AdamSmith’sAssumption)。(基本假设第三条)根据斯密假定,如果某个国家连一个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都没有,处于全面的绝对劣势(AbsoluteDisadvantages),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还应该进行贸易?如果还进行贸易,是否还存在普遍的贸易利益?如,对前面的例子作以下改动:第二节:比较优势理论一、理论的产生背景为避免利益受损,颇具政治影响力的土地所有者们设法制定了向进口谷物征收费用的法律,称为《谷物法》,以阻挡谷物进口。李嘉图的理论正是反对这一《谷物法》的。李嘉图知道,如果废除《谷物法》会使资本所有者获益,土地所有者受损。政治经济学谷物法:1.谷物价格上升–工业原料价格上升–工业成本上升2.谷物价格上升-工人工资上升–工业成本上升3.阻碍农产品进口–遭报复–工业出口受挫DavidRicardo(1772-1823)•borninLondonandwasthethirdof17children.•hadlittleformaleducationandwenttoworkforhisfatherattheageof14,successfully.•Leavehomewithwife,10yearslatergot2,000,000pounds•attheageof27,turnedhisattentiontoeconomic.•Oneofthegreatestpoliticaleconomists.1817年4月,《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出版PrinciplesofPoliticalEconomyandTaxation二、理论的主要内容1.相关概念•机会成本(比较成本):世界总产量世界总劳动乙国产量乙国劳动甲国产量甲国劳动分工后分工前总结3X+3Y2X+2Y661X+2Y1X+1Y332X+1Y1X+1Y331213乙1111甲Y产量Y劳动X产量X劳动国家•比较优势:较之另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在生产同种商品上拥有较低的机会成本(比较成本)的优势。上例中甲乙两国的比较优势为何?2.基本假设:与绝对优势理论基本相同(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2)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3)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比较差异。(4)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5)规模报酬不变。(6)完全竞争市场。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7)无运输成本。(8)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3.比较优势理论(比较成本理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在任何产品上均有优势的一国专门生产其相对优势最大的产品,而另一国生产相对劣势较小的产品。◆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4.比较优势理论图析:2×2模型分工前:分工后:如何分工?设贸易条件:R=1(2X换2Y)1316乙1211甲Y产量Y劳动X产量X劳动国家a*y/a*x=1/2a*x/a*y=2乙ay/ax=2/1ax/ay=1/2甲Y机会成本X机会成本国家1316乙1211甲Y产量Y劳动X产量X劳动国家3900乙0033甲Y产量Y劳动X产量X劳动国家5.结论(1)按比较优势理论分工,可以使各国的福利提升(2)按比较优势理论分工,可以使世界的福利提升•因此:若两种商品的绝对优势存在于同一国家,贸易能继续开展6.一般均衡分析:国民预算线+社会无差异曲线三、理论的局限性比较教材73页:7点评述1.与现实有差距,前提假设2.理论上的“死角”:“等优势或等劣势贸易模型”EqualAdvantageorEqualDisadvantageModel“西烧”事件的背景•埃尔切是西班牙的制鞋中心。头脑精明的温州人抓住了这个商机,纷纷来此或开设鞋店,或设厂制鞋。由于中国鞋的价格优势,中国商人的生意不断扩大,鞋店更是在几年内由最初的几家发展到60多家。3X+3Y2X+2Y世界总产量1212世界总劳动2X+1Y1X+1Y乙国产量99乙国劳动1X+2Y1X+1Y甲国产量33甲国劳动分工后分工前总结012x11CIC0CIC1甲国乙国yCIC1CIC02y•与此同时,当地鞋业却日渐萧条。一部分规模较小、技术落后的鞋厂由于缺乏竞争力纷纷倒闭近30年来,该市制鞋工人失业率增长了30%。事件的起因:依据比较优势的贸易思考题:1.“埃尔切事件”反映了温州模式在现代国际竞争中的哪些局限?2.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我们应当采取什么对策避免类似“埃尔切事件”的发生?“温州鞋事件”的反思:低价竞争“温州鞋凭什么在世界市场上攻城略地(比较优势)?→“价廉物美”↑成本低↑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理论“价廉物美”成穿肠毒药?{引发反华情绪招致非关税壁垒}↓“比较优势”能走多远?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人“比较利益陷阱”。两种类型•初级产品比较优势陷阱。发展中国家按照机会成本分工,运用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从而只能获得相对较低的附加值。并且比较优势战略的实施还会强化这种国际分工形式,使发展中国家长期陷入低附加值环节。•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发展中国家以制成品来替代初级产品的出口,利用技术进步来促进产业升级。但主要通过大量引进、模仿先进技术来改善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这种改良型的比较优势战略由于过度的依赖技术引进,使自主创新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无法发挥后发优势,只能依赖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发展战略•发展中国家必须要调整自己的贸易发展战略,突破比较优势战略的束缚,实行竞争优势战略。•竞争优势是指企业在向顾客提供有价值的商品或劳务时所创造的独特的并持久的属性,这种属性可能来自于产品或劳务的本身固有的属性或产地,也可能来自于生产方法等。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应是具有垄断性的产品。•竞争优势战略就是指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产业结构升级为特征,全面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分享国际贸易利益的一种强调贸易动态利益的贸易发展战略。第三节国际交易方程式一、穆勒的相互需求论1.李嘉图的不足•只说明了各国进出口的类型,未说明交换比(价格)•在前述模型中的假设•按照两国对商品的相互需求确定交换比例2.约翰.穆勒•johnstuartmill,1806-1873•英国经济学家•1848,政治经济学原理3.相互需求论在比较优势原则下,国际贸易的价格决定和利益分配问题,其分析仍是建立在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模型上。认为国际市场的商品价格是由贸易双方对商品需求的数量比来决定的。国际交换比应介于国内交换比之间。二、国际交易方程式国际交换比,即为贸易条件,R讨论保证两国贸易实现的贸易条件(比较优势例)贸易前:甲国内1x=0.5y乙国内1x=2y贸易前:甲国内1x=0.5y乙国内1x=2y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