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第三章现代贸易理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章现代贸易理论•Leontief之迷在从1933年到1953年的20年里,要素禀赋理论被公认为是经济学中一颗“明珠”,经济学家惊异于其逻辑的严密、模型精巧,以及对诸多现实问题的解释力。美国经济学家Leontief利用1947年美国的投入—产出表,测算了美国进、出口商品的要素含量。在测算之前,他推断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应是资本丰富国家。依据H—O定理,则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测算结果:返回目录下表是Leontief发现的美国生产出口品和进口竞争品使用的资本和劳动量的比较。(一)Leontief之迷的产生可见:1947、1951年进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与出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之比分别为:1947年:18184/14092=1.291951年:17916/14320=1.25在1947、1951年进口商品的资本密集度约为出口商品的1.3倍,即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1947年1958年出口商品进口商品出口商品进口商品资本(1947年不变价)$2550780$3091339$1876000$2132000劳动(年劳动人数)$182$170$131$119资本-劳动比例(美圆/人)$14092$18184$14320$17916=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因美国资本相对充裕,劳动力相对短缺,按传统的H-O理论,美国应当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一理论和实际的矛盾称为Leontief之迷。除美国外,其他工业国如日本、加拿大等绝大多数国家也都存在这个迷。Leontief之迷引起了全世界经济学家的极大震惊。导致它的原因可能有:过去的全部贸易理论尤其是H-O理论出了差错?或者是美国等工业化国家属于劳动力充裕、资本相对短缺的国家?或者统计方法有误?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4个:1自然资源说(1)产品的要素构成H-O理论只考虑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力,而忽略了资源要素。(如土地、矿藏、森林和水资源等)。某些产品是资源密集型的。如石油、矿石、煤等。(二)对Leontief之迷的各种解释(2)自然资源要素和资本要素之间的关系自然资源要素和资本要素之间具有互补关系,即生产某种商品的自然资源不足,就必须投入较多的资本(先进设备)。如阿拉伯半岛的石油相对丰富,开采方便,所需要的设备简单,因而投入的资本相对较少。而石油稀缺的地方,即使投入大量的资本(设备和技术),也只能生产出成本较高的石油。(3)美国产品的要素结构研究表明,美国的多数进口产品正是美国资源稀缺的商品,作为进口商品在美国国内生产,必须投入较多的资本,而且生产成本较高(对美国来说是资本密集型)。而对于出口国来说,这些产品是资源密集型产品,所需要投入的资本相对较少,而且生产成本较低。这就是Leontief之迷形成的原因。2人力资本(humancapital)说—Leontief自己的解释(1)Leontief的观点Leontief认为:美国的劳动力和国外的劳动力相比,具有较高的效率,如3倍,表明运用同样数量的资本,美国工人可以多产出2倍。因此,如劳动以效率单位衡量,则美国将是劳动力相对丰富、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它自然将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交换其他国家的资本密集型产品。(2)人力资本美国劳动生产率高是因为美国的劳动生产者接受了更多的教育和培训,从而使他们获得了较高的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而教育、职业培训也是投资于教育的结果。因此,美国的劳动力是比外国的劳动力包含了更多资本的劳动力。即资本化的人(capitallabor)。故从广义来看,美国出口的商品仍然是资本密集型,进口商品仍然是劳动密集型的。(3)技术生产要素──技术是生产力,是生产要素由于美国劳动力具有较高的技能,在生产过程中投入了较高的研究和开发费用,因此可以说美国生产的是技术密集型商品。──这是美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表象——劳动力密集型实质——技术密集型3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说H-O理论建立在完全自由贸易的基础上的,而现实中,国际贸易过程中充满着大量的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美国的贸易政策是限制高技术(一般是资本型)的产品的出口,阻碍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保护国内的就业机会)。特别受到保护的是技术落后的产业和非熟练、半熟练的劳工集团,如纺织业和鞋业等。4要素密度逆转(factor-intensityreversals)H-O理论假设:商品的性质和技术条件决定该商品是资本还是劳动密集型商品。两国生产同一种商品对要素比例是一样的。但实际中存在生产要素密集型转换。生产要素密度逆转是指一种商品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可以用劳动密集型方式进行生产;而在资本相对充裕的国家可以用资本密集型方式来进行生产。如小麦,在美国由于资本相对充裕,可以用资本密集型(机械化)方式生产,在中国由于劳动力相对充裕,则可用劳动密集(手工作业)的方式生产。美国进口品在其国内生产时,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在其出口国来说,则属于劳动密集型。如小麦,在发展中国家是劳动密集型,在美国是资本密集型。美国其他国家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美国进口品劳动密集型美国出口品资本密集型生产要素密集型转化核心思想: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一、消费者行为假设1.假设在一国之内,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偏好不同,收入越高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奢侈品,收入越低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必需品;2.假设世界不同地方的消费者如果收入水平相同,则其偏好也相同。根据上述两条基本假设,我们可推断两国的消费结构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即两国收入水平越接近,消费结构也就越相似。图中,横轴表示人均收入水平y,纵轴表示消费者所需的各种商品的品质等级q,OP表示二者的关系E和F之间的商品,两国的重叠需求是两国开展贸易的基础。当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时,则重叠需求的范围就越大,两国重复需要的商品都有可能成为贸易品。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互相间的贸易关系也就可能越密切。二、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图5-1当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时,则重叠需求的范围就越大,两国重复需要的商品都有可能成为贸易品,所以,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互相间的贸易关系也就可能越密切。依据重叠需求理论,如果各国的国民收入不断提高,则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新的重复需要的商品便不断地出现,贸易也相应地不断扩大,贸易中的新品种就会不断地出现。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trade),即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重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贸易。(1)技术差距论一国可以由于技术创新而获得垄断地位,取得专利使用费、特许证费及利润劳务报酬,提高劳动生产率,新技术因其而成为新的生产要素。该国可利用此优势而大量出口技术领先产品。──贸易越来越以技术差距为基础。如日本的家电制造技术处于领先地位,故日本出口的正是这些技术优势的产品。1、技术差距论(2)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了获得技术优势,日本和美国投入大量R&D资本。因此美国出口的实际上是技术密集型(technologyintensity)产品。种类产品可能是以先进的、耗资巨大的装备为基础,也可能是以高智能、高技能的劳动力为基础。──和H-O理论一致,差别在于引入了第三中生产要素:技术。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由经济学家维农(RaymondVernon)首次提出。该理论核心:技术变化是国际贸易的又一个决定因素,试图解释国际贸易形态的动态变化特征。该理论认为:第一、一种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手中,需要很多不同的投入成本,如研究与开发、资本和劳动投入、促销及原材料投入等;第二、随着技术的变化,产品像生物一样,从出生到衰落,完成一次循环;第三、在产品周期的不同阶段,各种投入在成本中的相对重要性将发生变化;第四、由于各个国家在各种投入上的不同,决定了基于技术动态变化的各国间存在动态比较优势,因而决定了各个国家间的贸易形态特征。t0t1t2t3t4E-E创新国其它工业国发展中国家t阶段:产品流向:产品类型:IIIIII导入创新国出口技术密集型技术扩散其他工业国出口资本密集型技术停滞发展中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返回上页产品的生命周期各阶段特征(1)阶段I——导入期或初始期是指产品的研制与开发阶段。该阶段产品的技术还未成型,研究费用在成本结构中占据最大比重。这些国家在该阶段拥有比较优势,成为新产品的出口国;对于少数先进国家,由于劳动相对稀缺,因此寻找节约劳动的生产方式是从事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因;在该阶段,新产品品质等级要比已有的商品品质要高。因此,该阶段,贸易主要发生在少数先进国家之间,因为这些国家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且比较接近(2)阶段II——成长期或扩散期当产品进入成长期以后,由于技术已确定,并被普遍采用,企业之间竞争激烈,为扩大生产和销售,需要大量投资;在生产上从研究与开发密集型转化为资本(物质资本、管理、营销所需要的人力资本)密集型;该阶段,资本成为最主要的构成成本,发达国家在该阶段拥有比较优势,产品将主要由发达国家输出到发展中国家。(3).阶段III——成熟期或停滞期创新国失去技术优势。由于非熟练或半熟练劳动则是决定比较优势的主要力量。生产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有条件进行大批量生产,以取得规模经济效应。发展中国家开始出口。建立在相对价格差基础上的贸易理论,大都强调国家间技术、资源及偏好方面的差异在国际贸易中的决定作用。依据这些理论,国际贸易应主要发生在供给或需求条件不同的国家之间,而且国家间的差异越大,他们之间的贸易基础越雄厚,其贸易形态属产业间贸易。20世纪70年末,以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克曼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了所谓的“新贸易理论”,该理论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的起因和利益来源,对国际贸易基础作出了一种新的解释。“新贸易理论”面临的两个难题:第一、递减的机会成本可能改变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如下图);第二、规模经济与完全竞争假设的矛盾,放弃该假设,从而导致理论分析复杂化。QBCBB规模经济Q(产量)C(单位成本)LAC分析思路:在完全竞争假设下,讨论外部规模经济效应,然后再引入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最后分析两种经典的模型。1、规模经济的含义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1)内在规模经济2)外部规摸经济(Arrow)(learningbydoing)3)规模收益递增指一种纯粹的技术特征,它指在生产过程中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4)规模经济与规模收益递增1、内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2、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4).规模经济(Economicsofscale)规模经济即单位成本最低时的产量规模。如图中LAC是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ong-runaveragecostcurve)。同样生产某种商品,由于技术、原料、劳动力等因素,生产效率不同[如图]:A国:只能产出QA的产品,成本为CA;B国:可达到最佳规模QB,成本为CB。由于CBCA,故A国的竞争力不如B国,则A国的消费者可能进口B国的产品而不用本国产品。这时同行业贸易便发生了。C(单位成本)Q(产量)CAAQAQBCBBLAC返回上页近代保护主义思想的兴起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的动机,偏重于掠取金银;财政思想重于经济思想,即以关税保护阻碍输入,以减免税鼓励输出。而近代的贸易保护政策,则以协助国内工业发展为目的。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论《关于制造业的报告》——必须用关税措施对美国制造业加以保护,使其生存、发展和壮大。其政策措施如下:(1)保护关税,以高关税限制外国工业品输入;(2)限制重要原料出口,以免税等手段鼓励国内急需的原料进口,保证制造业投入物的供应;(3)限制国内先进生产设备的输出;(4)政府以津贴、补助奖励出口,李斯特(List,F.1789-1846)德国经济学家,保护贸易论倡导者。生于南德符腾

1 / 4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