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国际贸易基本问题介绍一、国际贸易课程的研究内容总体来说,国际贸易课程重点研究两大部分内容:国际贸易理论:Whydocountriestrade?Howdoestradeaffectproductionandconsumptionineachcountry?Howdoestradeaffecteconomicwell-beingofeachcountry?Whataretheeffectsoftradeonthedistributionofincomewithineachcountry?Winners,Losers.国际贸易政策:AnalysisofaTariffNontariffBarriers(NTB)toImportsPushingExports具体来说,国际贸易课程的研究内容一般包括:各个历史时期国际贸易发展特征及其规律性国际贸易理论与学说对外贸易政策不同类型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本课程的内容安排第一章国际贸易基本问题介绍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第三章国际贸易理论第四章国际贸易政策及政策措施第五章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第六章区域经济一体化第七章世界贸易组织二、国际贸易中的基本概念释义(一)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InternationalTrade,ForeignTrade)1.国际贸易:是指在世界范围内各国或地区之间的交易活动,是各国之间分工的具体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以来。国际贸易包括狭义的含义和广义的含义。2.对外贸易: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角度出发,研究一国或地区同别国或地区所进行的交易活动。(二)有形贸易与无形贸易(Visibletrade,Invisibletrade)1.有形贸易:是指一切有形的、可以看得见的物质性商品的进出口贸易活动。2.无形贸易:以劳务或其它非物质形态的商品为对象的贸易活动。(三)直接贸易、间接贸易与转口贸易(DirectTrade,EntreportTrade,TransitTrade)国际贸易按是否有第三国参加划分,可分为直接贸易、间接贸易与转口贸易。直接贸易是指货物生产国与消费国不通过第三国,直接进行的货物买卖行为。间接贸易是指货物生产国与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货物买卖行为。转口贸易也称中转贸易,它与过境贸易不同。(四)总贸易体系与专门贸易体系(GeneralTradeSystem,SpecialSystem)1.总贸易体系:是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2.专门贸易体系:是以货物通过关镜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总贸易体系与专门贸易体系是国家记录和编制进出口统计的方法。(五)贸易条件(TermsofTrade)贸易条件:是指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贸易条件可以反映一国进出口商品价格对该国有利或不利,可以反映一国从国际贸易中所获得的利益的状况。(六)国际贸易值与国际贸易量(Valueofinternationaltrade,Quantumofinternationaltrade)1.国际贸易值:是以货币表示的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值。国际贸易值是以各国对外贸易值为基础统计而成;以相同的货币单位来表示。2.国际贸易量:以一定时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来计算的国际贸易值。(七)国际货物贸易结构与地理方向(Compositionofinternationaltrade,Directionofinternationaltrade)1.国际货物贸易结构:是指各类货物在国际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战后以来,国际贸易货物结构变化的总趋势是:初级产品的比重逐渐减少,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不断增加,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增加更快。2.国际贸易地理方向:是指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和商品流向。2008年,机电产品出口增速放缓,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增长呈现平稳迹象。中国机电产品出口8,229.3亿美元,增长17.3%,比上年回落10.3个百分点,占当年中国出口总值的57.6%,与上年持平。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3,420.2亿美元,增长13.9%;机械及设备出口26,86.3亿美元,增长17.5%。高新技术产品(与机电产品分类有交叉)出口4,156.1亿美元,增长13.1%。受2008年8月份起国家连续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退税率的影响,部分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增速平稳。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197.9亿美元,增长4.1%,比上年回落16.8个百分点;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653.7亿美元,增长16.6%,加快1.6个百分点;鞋类296.6亿美元,增长17.2%,加快1.2个百分点;家具269.1亿美元,增长21.5%,回落7.8个百分点;塑料制品158.3亿美元,增长9.4%,小幅提高0.6个百分点。此外,原油出口416万吨,下降28.4%;成品油1,703万吨,增长9.8%;煤炭4543万吨,下降14.6%;钢材5,923万吨,下降5.5%;钢坯129万吨,下降80%。初级产品进口比重提高,资源性产品进口均价上涨明显。2008年,中国进口初级产品3,627.8亿美元,增长49.2%,占当年中国进口总值的32%,比上年提高6.6个百分点。其中,进口铁矿砂4.4亿吨,增长15.9%,进口均价136.5美元/吨,上涨54.5%;原油1.8亿吨,增长9.6%,均价723美元/吨,上涨47.8%;成品油3,885万吨,增长15%,均价773.3美元/吨,上涨58.9%;煤炭4,040万吨,下降20.8%,均价86.9美元/吨,上涨83%;大豆3,744万吨,增长21.5%,均价582.6美元/吨,上涨56.5%。同期,进口工业制品7,703.1亿美元,增长8.1%,占当年中国进口总值的68%;其中,进口机电产品5,386.6亿美元,增长7.9%;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1,191.9亿美元,增长10.8%;汽车40.8万辆,增长30.6%;钢材1,543万吨,下降8.6%。2009年第一季度,服装等产品出口由降转升,机电产品出口下降较多。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由于需求弹性较小,我国这些产品竞争力较强,加上提高出口退税率等政策措施带动,受金融危机的冲击相对较轻,一季度服装、鞋类、家具、箱包出口合计369.1亿美元,下降4.5%,比整体出口降幅低15.2个百分点。其中服装下降5%,鞋类增长0.8%,家具下降8.5%,箱包下降1%。3月当月服装、鞋类、家具、箱包出口由降转升,分别增长9.9%、7.7%、1.3%和11.7%。但由于投资品和高端消费品需求受金融危机影响更加明显,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降幅仍大于总体降幅。一季度机电产品出口1436.9亿美元,下降20.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711.9亿美元,下降23.2%。为了有效应对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扩大了国内需求,有力地拉动了能源资源等产品进口。一季度,铁矿砂进口1.3亿吨,增长19.0%;初级形状的塑料进口512万吨,增长21.3%;未锻造的铜和铜材进口94万吨,增长32.9%。原油和成品油进口量分别下降10.2%和3.5%,但3月当月原油进口量降幅缩小到5.5%,成品油进口量增长2.2%。2008年,欧盟继续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的地位,中欧双边贸易总值为4,255.8亿美元,增长19.5%,分别高于同期中美、中日双边贸易增速9个和6.5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对欧出口2,928.8亿美元,增长19.5%,占当年中国出口总值的20.5%;中国自欧进口1327亿美元,增长19.6%;对欧盟贸易顺差160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4%。同期,美国继续保持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3,337.4亿美元,增长10.5%,比上年回落4.5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对美出口2,523亿美元,增长8.4%,占当年中国出口总值的17.7%;自美国进口814.4亿美元,增长17.4%,对美实现贸易顺差1,708.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6%。日本仍然处于第三大贸易伙伴的位置,2008年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为2,667.8亿美元,增长13%。其中,中国对日本出口1,161.3亿美元,增长13.8%;自日本进口15,06.5亿美元,增长12.5%,对日本出现贸易逆差34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3%。此外,印度在中国10大贸易伙伴中位列第十位,2008年,中印双边贸易总值为517.8亿美元,增长34%,比上年大幅回落21.5个百分点。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对欧美日出口有所改善,对新兴市场出口分化明显。一季度,受欧、美、日三大经济体陷入深度衰退的影响,中国对欧盟、美国、日本进出口继续下降,但降幅低于总体降幅,且3月份出口降幅呈现收窄态势。一季度,对欧盟出口下降22.1%,进口下降15.1%;对美国出口下降14.9%,进口下降18.0%;对日本出口下降16.2%,进口下降29.6%。3月份,对欧、美、日出口分别下降20.2%、12.6%和13.6%,降幅比前两个月缩小2.7、3.5和3.9个百分点。受金融危机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普遍下行,需求继续萎缩。一季度中国对发展中国家进出口降幅超过总体降幅。其中对东盟出口下降2.2%,进口下降34.1%;对韩国出口下降29.4%,进口下降27.4%;对俄罗斯出口下降43.5%,进口下降40.3%;对巴西出口下降36.2%,进口下降29.9%。3月当月,对发展中国家出口态势明显分化。其中对巴西和俄罗斯出口加速下滑,分别下降45.1%和52%,降幅比前两个月扩大14.4和12.9个百分点;对南非、印度、东盟出口下降趋缓,分别下降5.8%、7.9%和18.2%,降幅比前两个月缩小15.9、7.2和6.3个百分点。(八)贸易差额(Balanceoftrade)贸易差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当出口总额超过进口总额时,称为贸易顺差。当进口总额超过出口总额时,称为贸易逆差。如果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相等,称为贸易平衡。二、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一)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概述国际贸易属于历史范畴。它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二是国家或政治实体的形成。在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形成后,跨国界的贸易活动便开始出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国际贸易的发展。(二)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1.国际贸易迅速扩大,增长速度超过世界生产的增长速度2.国际贸易中的商品结构发生变化3.国际贸易中国别地位发展不平衡4.贸易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5.发达国家的外贸政策由自由转向保护6.贸易活动与资本流动紧密相关7.国际贸易政策的协调增强三、国际贸易的特点(一)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同一性(二)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差异性1.实现经济联系的范围不同2.生产要素流通受限制的程度不同3.国际贸易面临的困难更多4.国际贸易的风险更大5.国际贸易更为复杂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一、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一)国际分工概述1.含义分工,即劳动分工,是指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分工的前提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分工的发展又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总之,劳动分工是各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现象,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史就是一部分工发展的历史。国际分工是世界范围内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相互依赖的劳动分工,是一国内部社会分工的延伸和继续,是一国内部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国际分工是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在国际上所形成的一种劳动联系,这种劳动联系只有通过某种媒介才能表现出来;是对各国社会再生产运动必不可少的、经常的、稳定的一种劳动联系;是各个国家之间的劳动分工2.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因素讨论:大国崛起的规律及其启示?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首先,国际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突出表现在科学技术的应用上。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国际分工开始出现;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分工体系得以建立;第三次科技革命(战后),国际分工的范围和形式都得以发展,它不仅产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并且传统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