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国际贸易分工理论§3.2比较成本理论§3.2国际分工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1776年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1817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1917—1933年瑞典经济学家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1933——今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创立阶段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成熟阶段国际贸易分工理论新的发展阶段一、绝对成本(优势)理论AdamSmith1723-1790Scottish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TheWealthofNations,1776一、绝对成本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因而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会绝对地低于他国。按绝对成本差异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各国都能发挥生产中的绝对优势而获得贸易利益。——绝对优势理论(TheoryofAbsoluteAdvantage)一、绝对成本理论亚当•斯密的例子:假定英国、葡萄牙两国都生产葡萄酒和呢绒两种产品。生产情况如下表:分工前国家酒产量(单位)所需劳动人数(人/年)呢绒产量(单位)所需劳动人数(人/年)英国1120170葡萄牙1801110国家酒产量(单位)所需劳动人数(人/年)呢绒产量(单位)所需劳动人数(人/年)英国2.7190葡萄牙2.375190分工后国家酒产量(单位)呢绒产量(单位)英国11.7葡萄牙1.3751酒和呢绒1:1交换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的意义:1、充分论证了自由贸易所带来的三大好处。互惠互利增加福利互通有无2、证明了国际贸易可以是一个“双赢”的局面而不是一个“零和游戏”。3、将国际贸易理论纳入了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开创了对国际贸易的经济分析。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的缺陷:2.缺乏普遍性,只能解释国际贸易中的小部分交易。1.错误的认为交换会引起社会分工,而交换又是人类的本性所决定的。二、比较成本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1772-1823),英国产业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完成者。OnthePrinciplesofPoliticalEconomyandTaxation二、比较成本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劣相权取其轻”——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二、比较成本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来自亚当·斯密的经典例子(九大假设):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它们只生产两种产品。即所谓的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模型或2×2模型。2.产品的生产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劳动同质。3.生产是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4.生产要素是充分就业的,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5.规模报酬和收入分配没有变化。6.生产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7.无运输成本。8.贸易是按照货物交换的方式进行。9.劳动生产率不变,不存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国际分工的利益(比较优势)国家酒产量(单位)所需劳动人数(人/年)呢绒产量(单位)所需劳动人数(人/年)分工前英国11201100葡萄牙180190合计22002190分工后英国2.2220葡萄牙2.125170合计2.1251702.2220国际交换英国11.2葡萄牙1.1251对比较成本理论的评价:1.不仅论述了国际贸易能够互惠互利,而且阐明这种国际贸易利益具有适用于所有国家的普遍意义。科学性:2.指明了贸易利益的关键所在,那就是在自由贸易条件下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3.说明通过分工而使双方互利其实是有一定范围的,因此,互利和等价交换是不同的概念。对比较成本理论的评价:局限性:1.虽然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但就整体而言,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不彻底的,这是他未能正确区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结果。2.李嘉图为了论证他的比较成本说,把多变的经济情况抽象成静态的凝固的状态,忽略了动态分析。(比较优势陷阱)3.比较成本说只提出了国际分工的一个依据,未能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案例:比较优势陷阱从中国贸易的商品构成、贸易方式和企业性质等多方面看,中国贸易与美德等发达国家相比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而这些特色意味着中国不仅算不上一个贸易强国,而且还有落入“比较优势陷阱”的潜在风险。发展中国家片面崇拜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分工中过于偏重劳动密集型产品,虽然依旧能获得些许利益,但在长期中却会面临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落后于人的“比较优势陷阱”。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发展高新技术时需要在长期内自主性投入较大的时间、人力、物力,这意味着贸易增长可能会因此在短期中减弱前进动力,而能否目光长远地忍受贸易表现的短期“阵痛”,用长期努力换得比较优势转型是中国贸易能否“做强”的关键所在。§3国际贸易分工理论§3.3要素禀赋理论和新要素理论一、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EliFHeckscher1879-1959俄林BertilGotthardOhlin1899-1979一、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假设:2、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在各个国家内自由移动,在各国间不能移动。1、只有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使用两种生产要素(2×2×2,模型)。3、两国的技术水平一样,生产函数相同。4、货物流通中的一切限制都不存在。5、生产要素可以分割,单位生产成本不随着生产的增减而变化,因而没有规模经济。一、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狭义)——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俄林的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是从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开始逐层展开的1)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A国B国PA〉PB价格高←价格低+运输费用进口出口2)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产生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但是并非有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就会发生国际贸易,还必须符合比较优势的原则。Ⅰ.不同的成本比例美国英国小麦的单位成本13布匹的单位成本21美国英国小麦的单位成本13布匹的单位成本24Ⅱ.相同的成本比例2)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美国英国小麦的单位成本12布匹的单位成本24结果是:只会发生短暂的国际贸易3)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要素价格,指要素的报酬,即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所获得的相应工资、利息、地租的货币收入。4)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在一般情况下,要素供给丰富的国家,其价格就相对低廉;要素供给稀缺的国家,其价格就相对昂贵。反推回去,得到要素供给比例理论的精髓:要素供给的丰缺要素价格比例的不同商品价格比例的不同国际贸易的产生一国应出口大量使用本国丰富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进口那些本国需要大量使用稀缺要素所生产的商品一、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赫克歇尔和俄林不仅认为不同国家的不同要素禀赋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而且还进一步论述了国际贸易将会导致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的均等化。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P.A.Samuelson,1915-)发展了这个理论,因此这个理论又称赫-俄-萨原理(H-O-STheorem)一、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甲国乙国资源丰富,劳动稀缺资源稀缺,劳动丰富利息率低,工资高利息率高,工资低↓↓出口资源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源密集型商品↓↓资本需求量增加,劳动需求量减少资本需求量减少,劳动需求量增加↓↓资本价格上涨,劳动价格下跌资本价格下跌,劳动价格上涨一、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评价:积极方面1、理论上有所发展和创新。2、俄林把李嘉图的个量分析扩大为总量分析,具有实际意义。3、使用的是比较成本理论的分析方法,但是生产要素禀赋的分析更加接近经济运行的现实,从而增强了理论的实用性。存在的缺陷:1、这一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假定基础之上的,影响到这个理论对现实的国际贸易的解释力。2、该理论没有考虑政府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3、该理论完全从要素禀赋、比较成本的角度来分析国际贸易分工格局,没有考虑国际生产关系、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二、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VassilyW.Leontief),由于他的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经济学的杰出贡献,获得了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1947年1951年出口品进口替代品出口品进口替代品资本(1947年美元价格)2550780309133922568002303400劳动(人/年)181.31170.00173.91167.81人均资本量14015181841297713726里昂惕夫的计算(投入-产出法)其他学者的工作:一些学者采用投入产出法又对其他一些国家进行验证,得出了互相矛盾的研究结果。例如,日本是一个劳动要素丰裕的国家,却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要仔细的分析显示,它向欠发达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对美国和西欧出口的则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又如,对原东德的验证又证实了赫-俄学说的结论(没有谜的出现)。关于加拿大和印度对外贸易的研究结果表明,它们都向美国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可见里昂惕夫之谜有着一定的普遍性。谜时隐时现谜的解释之一:要素非同质论(主要是劳动力不同质),也称劳动熟练说、人类技能说、劳动效率说。最先是里昂惕夫自己提出,后来由美国经济学家基辛(D.B.Keesing)加以发展,用劳动效率和劳动熟练或技能的差异来解释里昂惕夫之谜和影响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理论。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大约是其他国家工人的三倍,美国就成为劳动要素相对丰富的国家。不能解释谜谜的解释之二:“人力资本说”(HumanCapitalTheory)。是美国经济学家凯南(P.B.Kenen)等人提出的,用对人力投资的差异来解释美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符合H-O原理。存在人力资本,因此从广义的资本含义上讲,美国出口的仍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美国熟练技术工人的收入高出非熟练工人的收入部分予以资本化,把这部分人力资本加到实物资本上。谜消失了谜的解释之三:存在关税及贸易壁垒美国通过关税和各种非关税措施限制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促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谜减轻了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鲍德温的计算,如果剔除进出口限制的因素,计算的比例相比降低5%。谜的解释之四:自然资源论。美国学者凡涅克在1959年指出,里昂惕夫的计算局限于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没有考虑自然资源的影响美国看中的不是这些进口品中的“资本”因素,而是“资源”因素。在计算时将投入-产出矩阵中减去19种资源密集型产品。谜消失了谜的解释之五:要素密集度逆转所谓要素密集度逆转(Factor-intensityreversal),是指某一种特定商品,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则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不能解释谜只要贸易双方有一方存在要素密集型变化这种情况,其中一国就必然存在里昂惕夫之谜。谜的解释之六:需求偏向论各国由于国内需求不同,可能出口在成本上并不完全占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在成本上处于优势的产品。说服力不强“里昂惕夫之谜”的意义1、开创了用投入-产出法这一类经验手段检验理论假说的先河,大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实证研究。3、促进了战后各种各样贸易理论和见解的涌现,由此产生了“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2、里昂惕夫之谜的种种解释其实是对要素禀赋理论的一种补充和理论前提的修正,增强了要素禀赋理论的现实性和对战后国际贸易实践的解释能力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RaymondVernon(1913-1998)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动态的角度说明了贸易格局的变化理论的基本内容:弗农等人提出这种理论,主要是用于解释美国的工业制成品生产和出口变化情况。他们把产品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建立一个产品周期四阶段模式(见下表)阶段美国其他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1.美国垄断新产品的生产和出口阶段垄断新产品的生产技术,生产全部产品,在国内销售并出口到欧、日等其他发达国家。进口新产品—2.外国厂商开始生产并部分取代该产品进口阶段仍控制新产品市场,开始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对其他发达国家出口下降。开始生产该种新产品,扩大新产品的自给率,缩短与美国的技术差距。进口新产品3.美国以外的国家参与新产品出口市场的竞争阶段完全丧失技术优势。成为新产品的主要生产国,出口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