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与新国际贸易理论新国际贸易理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它已完全替代了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两种流派分别解释的是不同的贸易现象:新国际贸易理论: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前提,重在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如产业内贸易.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以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为前提,重在解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实际上,两大流派具有互补性,共同丰富和完善了国际贸易理论。第六章规模经济决定国际贸易的理论学习提要:1.规模经济是报酬递增或机会成本递减的生产状态。外部规模经济指整个行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内部规模经济是单个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两个国家不存在要素禀赋优势时,对规模经济的追求仍然可以导致生产的专业化和国际贸易。2.学习曲线就是描述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积累知识,准备条件过程的曲线。3.国际贸易是解决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矛盾的最佳途径。差异产品的生产和贸易可以提高贸易双方的福利水平。4.国际贸易分为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产业间贸易是比较利益实现的形式,产业内贸易则是规模经济实现的形式。5.产业内贸易是同种商品的双向贸易,即一个国家相同商品的进出口。一般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来测量某个产业或某一国家的产业内贸易程度。6.产业内贸易理论揭示了,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没有比较优势时可以通过规模经济提高在国际贸易中的福利水平,为自由贸易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7.倾销是出口厂商以低于国内市场价格在国外市场销售商品。非恶意倾销带来世界整体福利水平的提高。恶意倾销不会带来竞争,只能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世界福利水平的降低。第一节规模经济一、国际贸易理论分析的新框架规模收益不变和市场完全竞争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两个最基本的假定前提。二战后无论世界市场和国内市场完全竞争的状态极其少见,规模收益的大小成为市场竞争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国际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是新国际贸易理论探索中代表人物。认为对规模经济效益的追求也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二、规模经济的含义规模经济又称为规模报酬递增,即随着投入的增加,产出水平以更大的比例增加。一般来讲,资本密集型行业的规模经济效应比较明显,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规模经济效益不太明显。三、规模经济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规模经济实际上就是机会成本递减的情形,生产可能性曲线为一条凸向原点的曲线。03050100X图6-1规模经济示意图Y200015001000四、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互为条件。一方面,规模经济的实现与一个产业和行业内的厂商数量呈反比。另一方面,大厂商与小厂商相比,在追求规模经济中具有更大的优势。五、规模经济的类型规模经济效应来自生产成本的节约。规模经济分两种类型:一是内部规模经济(internalscaleofeconomies),指来源于单个企业内部生产规模的扩大带来报酬的递增。另一种是外部规模经济(externalscaleofeconomies),指某个产业或行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带来报酬的递增。外部规模经济的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是一种来源于某一产业或部门整体生产规模的扩大或成本的降低带来的经济效益。(一)生产设备供应的专门化(二)共同生产要素供应的市场化(三)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利用一、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的产生专业化的分工生产是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因而规模经济也能够成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假定中国和印度两国的资源禀赋、技术水平、消费偏好等方面的情况高度相似,只生产X、Y两种产品。在封闭条件下,两国都要进行两种产品的生产,这时,两国将具有共同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如图6-2所示。第二节规模经济决定的国际贸易模式X4X2YABCFI2I1E0X3X1XY3Y4DY1Y2图6-2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示意图二、规模经济下国际分工的确定分工状况和贸易结构是由偶然因素决定的,是不确定的。一般来讲,在规模经济条件下,有三种因素可以将两国国际分工的结构确定下来。1.取决于“先行优势”的获得。所谓“先行优势”即较早实现了规模经济,获得的优势。CchnCswCchnCswQchnQswACQ图6-3“先行优势”与专业化分工示意图2.实行“协议性分工”。“协议性分工”指两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生产中同时起步,势均力敌,为了避免相互竞争带来的损失,可以通过“协议”形式,各自在一种产品上实现规模经济,相互进行贸易满足消费的分工格局。日本国际经济学家小岛清认为,靠完全自由竞争为基础的比较优势和生产要素禀赋差异的国际分工,不能实现规模经济的利益,还可能由于各国企业的集中和垄断,影响分工的和谐和贸易的稳定。如果贸易双方相互提供市场,可以实现规模经济,相互以低价格的消费,提高福利水平。如图6-4所示。“协议性分工”不是通过两个国家谈判,签订什么具体的贸易协议强制性规定实现的,而是来源于两个国家对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展的预见性,或某种冲击造成的,是一个在长期的国际贸易实践中,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3.政策扶持政策扶持型分工格局指一个国家的政府选定某个重要且能实现规模经济的产业,实行赶超发展战略,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使其生产规模超过早先发展起来的国家,将对手挤出市场。政策扶持请参看第十章关于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分析。五、学习曲线(一)学习曲线的含义两个重要的现象,一是产品成本的下降总是与产品的生产规模相联系。二是规模经济不是哪个国家与生俱来的,或突然间获得的,而是经过一个学习发展过程积累起来的。把描述成本减少与特定行业产出规模不断扩大之间关系的曲线称为学习曲线。学习曲线就是描述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积累知识,准备条件过程的曲线。(二)学习曲线的理论意义第一,揭示了产生国际贸易的原因,除了资源禀赋差异外,规模经济也是重要的基础之一。第二,证明了规模经济的竞争优势同传统的比较优势的重要区别,前者是一种后天的获得性优势,后者是先天性的固有优势。格兰仕的干中学第三,揭示了专业化分工和低成本之间存在两种不同的关系,传统的比较优势与规模经济优势虽然都表现为生产的低成本和专业化,但传统比较优势是生产的低成本导致生产的专业化,而规模经济的优势是专业化带来的低成本。对落后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了又一个理论依据。第三节差异产品贸易理论一、差异产品(一)差异产品的含义差异产品,指可以替代但又不能完全替代,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的产品。(二)差异产品的分类1.水平差异产品,指商品相同属性的不同组合产生的差异。这种差异产品的价格相近。2.垂直差异产品,指由于新技术的使用,新产品出现带来的差异。这种差异产品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物理特征或质量档次不同,其价格差别也较大。(三)差异产品的创造一是改变产品的设计。二是制造名牌。三是广告。第一种情况属于客观差异,第二、三种情况就属于主观差异。二、建立在差异产品基础上的国际贸易(一)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的矛盾(二)国际贸易是解决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矛盾的惟一途径美加汽车例子第四节相互倾销贸易理论一、倾销(一)倾销倾销(dumping)是指出口厂商以打开市场,扩大销售或垄断市场为目的,低于国内市场价格在国外市场销售商品。按实施的目的和时间,倾销可分为以下几种:1.偶然性倾销(sporadicdumping),指因公司改变经营业务或过了商品销售季节,以低于成本或国内价格在国外市场短时间地抛售“剩余货物”。2.持续性倾销(persistentdumping),指以占领并垄断市场为目的,在较长时间内以低于国内价格,在国外市场销售产品。3.间歇性或掠夺性倾销(intermittentorpredatorydumping),又称为恶意性倾销,即纯粹以打击竞争对手,垄断市场为目的,开始以低于国内市场价格,甚至低于成本在国外某一市场销售产品,当形成市场垄断后,立即借助垄断,提高价格,弥补原来低价销售时的损失。二、相互倾销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一)封闭条件下完全垄断企业的经营决策按照经济学原理,不完全竞争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定价原则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在封闭条件下,当一个厂商完全控制本国市场后,从利润最大化出发,不会再扩大生产规模。联想的例子(二)开放条件下寡头垄断企业的经营决策图6-5相互倾销决策示意图国外市场国内市场QPMR*D*MRDMCQ*P*QP(二)开放条件下寡头垄断企业的经营决策图6-5相互倾销决策示意图国外市场国内市场QPMR*D*MCQ*P*MRDQPMRDQP(三)相互倾销实施的条件1.必须是不完全竞争行业,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处于寡头垄断地位,拥有价格的决定权。2.国内外市场必须是分割的,即倾销到国外的商品不能再倒流回国内市场。3.厂商在国内外两个市场上的需求弹性不同。三、倾销的福利分析(一)非恶性倾销带来世界福利水平的提高1.出口国家福利水平的提高。从国内生产者讲,虽然降低了国内的销售价格,导致国内利润的下降,但总利润和倾销前相比还是增加的。一是倾销本来就是追求规模经济的一种战略选择,降低国内价格是必然的结果,二是竞争会迫使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加强管理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单位产品的利润率。2.进口国家福利水平的提高。对消费者来讲,以低价格的消费总是带来福利的提高。对生产者来讲:第一,进口产品挤占的国内市场可以从向对方的出口收益中获得补偿。第二,国内市场销售价格的下降,也会从引入竞争,刺激产品成本的降低中加以消化。第三,如果竞争导致成本的下降不能弥补市场份额缩小带来的损失,则表明该种产品在国际分工中的优势已经丧失,继续保持生产只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资源转移到差异产品或其他具有优势的产品中会带来更多的收益。从长期看福利水平也是提高的。(二)恶意性倾销导致世界总体福利水平的降低对生产者而言,由于恶意倾销以低于成本销售为特征,违反了利润最大化的定价原则,短期自然是原有利润的降低。从长期看,相互恶意倾销,双方都以丧失国内市场为代价换来国外市场,必然造成贸易成本的增加,不会带来福利水平的提高。从消费者讲,恶意倾销是以减少国内消费水平为前提,对国内消费者带来福利的下降。对国外消费者而言,短期低价格消费带来的福利水平提升,难以补偿新垄断形成后价格提高带来的损失。从世界来讲,恶意倾销不会带来竞争,只能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世界福利水平的降低。第五节产业内贸易理论一、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一)产业间贸易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trade)指不同产业产品之间的贸易。产业间贸易是以产业间的国际分工为基础,贸易双方依据各自在特定产业中拥有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和贸易。(二)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是指同一产业内产品之间的贸易。产业内贸易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1.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可以完全替代的产业内产品的贸易。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原因主要有六种情形:第一,运输成本差异导致不同国家间大宗产品的交叉型同质产品的国际贸易。第二,经济合作或因经济技术因素而产生的同质产品的国际贸易。第三,大量的转口贸易。第四,政府干预下的价格扭曲。第五,相互倾销形成的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第六,季节性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2.差异产品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这种差异产品是产业内贸易的主要载体。产业内贸易大量是发生在经济技术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三、产业内贸易指数产业内贸易是同种商品的双向贸易,即一个国家相同商品的进出口,一般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来测量某个产业或某一国家的产业内贸易程度。产业内贸易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某个产业在对外贸易中产业内程度的指标。产业内贸易指数用公式表示为:iiiiiMXMX1式中βi为一国i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和Mi为i产业或i类商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1T0衡量一个国家的产业内贸易程度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为niniiiniiiMXMX1111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取值范围为0--1之间。Ti为0时,表示没有产业内贸易。Ti为1时,表示百分之百的产业内贸易。在计算产业内贸易指数时,指数的大小与对产业或产品群的定义范围的宽泛有直接的关系。四、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理论意义和政策价值1.产业内贸易理论改变了传统贸易理论自由竞争、机会成本不变或递增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