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地区加工贸易竞争力评价研究姓名:张宇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企业管理指导教师:逯宇铎20040601地区加工贸易竞争力评价研究作者:张宇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刘运材.杨洁加工贸易对提升广东工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北方经济2006,(8)本文主要探讨加工贸易与广东工业竞争力的关系.文章首先通过一个模型分析了加工贸易对广东工业增长的贡献度,然后对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和广东六省(市)的加工贸易进行比较,得出了加工贸易对提升广东工业竞争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的结论.2.期刊论文孟令岩.郭浩淼辽宁省加工贸易竞争力的比较分析-经济师2010,(1)近年来辽宁经济增长迅速,加工贸易快速发展.文章通过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将辽宁加工贸易竞争力与南部沿海省份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出了提升辽宁加工贸易竞争力的相应对策与建议.3.期刊论文张璟加工贸易是应对入世挑战的有效途径-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23(2)本文结合改革开放20年来加工贸易的发展情况及我国实际国情,全面分析了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地位及深远意义,认为只有大力促进加工贸易的发展,才能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迎接WTO的挑战.4.学位论文徐扬大连市服装加工贸易行业竞争战略研究2009服装加工贸易是在改革开放之初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权宜之计,也是全世界背景下我国服装加工贸易升级的一条有效的途径。由于我国的服装加工贸易是在低劳动力成本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其产品存在着低附加值、低独特性和低抗危机能力等等诸多特点,在关键时刻很难起到稳定出口的作用。而我们大连市的服装加工贸易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更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逐步强化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等动态利益,全面有效提升产业竞争力,这对大连市服装加工贸易的发展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br 本文首先从我国实际情况,对加工贸易的概念给予界定,从国际贸易、企业、国家和战略经济四个角度定义了竞争力的理论,并且对战略管理理论进行阐述。之后对国内外服装加工贸易与大连市的服装加工贸易进行阐述,以“金州HY服装加工厂”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技术、资金、产品和市场等几个方面的进行分析,找出大连市服装加工贸易在全国以及国际上所处的竞争地位。然后通过大连与国内和国际的同行业进行对比分析,应用SWOT模型理论对大连市服装加工贸易的优劣势、外部威胁和机遇进行分析,进而得出大连服装加工贸易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劣势。优势包括:区位、城市整体环境、人力资源、产业基础和服装节平台优势。劣势包括:规模存在差距、缺少名牌、盈利水平不高、能力不强、服装与纺织配套脱节、市场营销能力薄弱、设计环节单一等。根据上述情况,大连应结合国际服装之都的启示,结合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策略调整。最后,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提出如何提升大连市服装加工贸易竞争力的策略和建议。5.学位论文徐军劳动力成本上升背景下江苏省加工贸易转型研究2006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省加工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仅规模迅速扩大而且水平档次也在不断提高,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国内配套能力也逐步提高。自1997年以来,加工贸易一直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据半壁江山,对江苏省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江苏加工贸易在迅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加工贸易增值率低,内资企业配套能力尚显薄弱,缺乏自主研发和营销能力,特别是近几年来,劳动力成本的显著上升开始对江苏加工贸易的发展带来挑战。本文从江苏加工贸易的特点和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入手,指出加工贸易作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方式,是融入全球化生产体系的重要途径,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形态,提高企业技术水平的有效媒介。文章随后指出了目前江苏加工贸易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重点研究了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江苏加工贸易的影响,探讨了劳动力成本与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以及加工贸易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最后,在系统分析影响江苏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因素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江苏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并结合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背景提出了促进江苏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具体对策。6.期刊论文王珍中国对外贸易产业竞争力的测度与分析-中国外资2008,(6)对外贸易竞争力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部分.目前我国面临自由贸易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挑战,本文研究了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试图探索一些提高中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有效方法.7.学位论文刘似臣全球生产网络中的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研究2009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运输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全球生产网络体系在20世纪末形成并迅速扩张。中国企业得益于国内的对外开放政策,利用成本优势以加工贸易方式迅速地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之中。br 30年加工贸易的发展,促使我国对外贸易额和贸易顺差呈现出非线性的迅速增加,出口产品结构迅速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随之而来的是加工贸易企业竞争程度的加剧,经营环境的恶化。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的演进加剧了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使得所有外向型企业,尤其是加工贸易企业的经营环境急剧恶化,企业竞争力受到威胁。国内原材料成本的上涨、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人民币币值相对美元的上涨趋势、国内优惠政策的逐步取消等等均使得加工贸易企业的竞争资源出现短缺、竞争能力降低。此时的中国加工贸易如何应对短期外部环境的冲击,如何应对长期内部环境变动的影响,这正是本文的研究核心内容之一。br 国内学者对加工贸易问题的研究,从早期的操作过程、存在的业务和政策问题研究,到加工贸易对经济发展作用的定性分析,加工贸易的政策监管研究,再到加工贸易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实证分析,加工贸易政策效果分析和转型升级问题的深入探讨。国外学者对中国加工贸易问题的浓厚兴趣侧重于中国出口产品技术含量迅速上升这个现实,经过规范和实证分析后,发现了加工贸易在其中的重要作用。br 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后,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有:br (1)通过对加工贸易、产品内分工、外包、垂直一体化和全球生产网络内涵的解释,提出了在全球生产网络背景下来思考和研究加工贸易问题。本文认为,企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基础上,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包形式进行产品内分工,借由各参与国企业在产品工序中的垂直专门化,最终形成产品的全球生产网络。中国加工贸易目前在全球生产网络体系中的分工位置就是制造工序。br (2)利用分工理论、贸易理论、跨国公司理论和中国对外开放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企业选择加工贸易方式介入全球生产网络体系的原因和现实性。本文结论如下:在全球生产网络体系扩张之际,中国企业从事加工贸易既是国内比较优势决定的,也是规模经济使然;既是利用外资进入跨国公司价值链区位布局,也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需要,还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必然选择。中国加工贸易企业可以并且必须随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而循着全球生产网络中的产品价值链获得工序和产业升级。br (3)论文利用关系图、网络图和进程图清晰地阐述加工贸易影响我国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就业、贸易条件、区域效应的途径;利用描述统计图表和Eviews软件对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具体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论如下:加工贸易是中国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一种现实选择,它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促使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贸易顺差累积,引致经济增长速度提高;促进国内制造业就业增加,引致其他产业就业的增加: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尽管价格贸易条件趋于恶化,但因加工贸易量的增速而使收入贸易条件好转。br (4)从竞争力角度分析,本文提出了中国企业竞争力形成的机理和结构图,并根据中国加工贸易企业所处的全球生产网络环节的不同,构建了企业竞争力主要来源的图解。本文认为,处于三来一补阶段的加工贸易企业,其竞争力主要源自简单劳动力优势、规模经济和国内的政策支持;进料加工型的加工贸易企业竞争力主要来自一般资源优势带来的竞争力;进入到全球生产网络高端工序的加工贸易企业,其竞争力更多地来自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同时,加工贸易企业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导致其对外部环境传递的影响抵抗能力较弱。br (5)国内外环境的变动对中国加工贸易企业的竞争力及其生存状况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建立了企业成本函数探讨加工贸易企业经营成本的变化。通过对全球经济失衡表征和金融危机的剖析,建立了金融危机对中国加工贸易企业冲击的传导途径图,认为金融危机既导致了中国加工贸易原有出口对象国的实际需求大幅下降,也导致了贸易保护主义的上升,同时导致全球生产网络的资金断裂,使加工贸易企业外部经营环境急剧恶化。br (6)本文提出加工贸易企业为了应对环境变动的冲击,借机成长的策略:追求产业升级:进行国内区域布局调整;适当的对外直接投资;扩大内销市场。通过建立简单模型对现有加工贸易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价,并构建了政策效果图。在此基础上提出,为了保护加工贸易企业的生存,促其借机转型成长,政府应该从短期和长期目标两个角度调整政策:将之前侧重于企业长期发展的一些国内政策进行短期调整,使加工贸易企业渡过短期的国际市场需求不振时期,求得生存。8.期刊论文陈敬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定位--对外贸易视角的实证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3,(2)1980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势头强劲,使得许多国外学者认为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继英国、美国、日本后的第四个世界工厂.但笔者认为,仅仅从一国出口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被判断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过于差强人意.本文运用特化系数和出口竞争力指数对中国的制成品出口进行实证分析,从而判断中国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并就这一问题进行初步分析.9.期刊论文周辉莉汇率变动对中国加工贸易的结构调整效应分析-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8(2)汇率变动通过对不同需求弹性、市场结构的加工贸易商品和不同性质投入要素成本价格竞争力传导差异,引起相应生产部门利润动力和压力差异,使商品和要素在国家及各部门间重新进行配置,导致其结构变化.利用我国1995-2008年度统计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汇率升值有利于引导国内企业和外商投资方向,通过优化产业价值链,延伸产业价值链长度及提升该产业价值链中的生产环节,改变目前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的静态比较优势,发展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的动态比较优势,使加工贸易结构得到优化;汇率贬值的贸易结构调整效应相反.10.学位论文王延昆中国参与产品内分工——提高价值链分工地位研究2009产品内分工是国际分工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新的分工形式,产品内分工自出现以来发展迅速。加工贸易是发展中国家参与产品内分工的主要形式,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发展加工贸易,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的加工贸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加工贸易的规模和出口产品结构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中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的程度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从价值链角度进行分析会发现,中国在价值链分工处于“微笑曲线”的底部,在价值链上的增值能力和获利能力弱。如果不寻求在价值链上的升级,中国的比较优势有被固化在价值链底部的危险,对于本国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是十分不利的,因此,研究中国在当前产品内分工体系中的分工地位和实现升级的对策具有现实意义。br 本论文包括导论和结论在内共三大部分,第一章是导论,对本文的选题意义、主要内容、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第二章是产品内分工的相关理论,第三章是中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的现状和比较优势,通过对现状和比较优势的分析来间接论证中国在产品内分工体系中的分工地位。第四章是本文的实证分析部分,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深入分析了影响中国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因素。通过构建层次分析模型图,把影响参与产品内分工地位的政策、要素、相关产业和市场因素作为中间层,计算各个影响因素在层次模型中的权重即重要性,得出结论:相关产业因素的权重是0.317,要素因素的权重是0.317,政策因素的权重是0.151,市场因素的权重是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