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中国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分析与对策研究姓名:王晓燕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世界经济指导教师:王志明20070401中国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分析与对策研究作者:王晓燕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窦洁超中国出口贸易增长及贸易转型对策分析200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国多年来所坚持的出口导向型外贸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第二章分别从两个方面详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出口贸易增长上取得的巨大成就。首先,是我国出口贸易的结构变动分析。本节中包括出口贸易的产品结构分析和市场结构分析两部分。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出口贸易的产品结构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逐渐向动态比较优势靠拢,我国出口商品的种类不断增加,并渐渐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同时,我国出口贸易过分依赖亚洲市场的局面得到一定改观,出口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良好态势,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成效明显,从而抵御出口风险的能力得到加强。其次,是我国出口贸易的贸易方式变动分析。本节从出口贸易方式变化及加工贸易方式在我国出口贸易中的作用两部分进行分析,说明了加工贸易在促进区域经济繁荣、推动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中国出口贸易在“量”上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中国出口贸易的“质”是否得到显著提高这一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虽然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很快,但总体而言,加工环节主要集中在最终产品的组装和低端零部件的配套生产,劳动密集度高,技术含量较低,在核心技术、产品设计、软件支持、关键零部件配套、关键设备和模具以及品牌等环节上,多数被跨国公司的母公司所控制,在全球价值链上仍处于低端。本文第三章从国家层面和高新技术层面分析我国出口贸易产品的技术含量水平,并着重分析高新技术产品的技术含量水平。从总体情况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扩张亦使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引擎。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内部结构、贸易方式和贸易主体看,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存在内部结构不合理、加工贸易比重大和三资企业占主导地位等问题。这种不平衡发展的现状,对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总体发展极为不利,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进程。一国出口产品的“质”的提升问题,归根到底,是一国出口产业的创新能力提升的问题。所以,研究一国出口产业的创新能力对于认识该国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结构,推动出口产品的技术升级,增强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第四章从国家和高技术产业两个层面上分析我国主要出口产业的创新能力,为提出产业创新能力改革措施提供参考。本章主要运用“R&D”和“R&D强度”指标,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发现:虽然我国全国的R&D支出强度在不断增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研发投入力度明显不足,尤其是高技术产业,近几年的R&D强度没有太大的提高;并且在高技术产业领域中R&D投入存在不平衡的现象。所以,我国应该在提高总体R&D强度的基础上,借鉴别国经验,有重点地发展和扶持某个高技术行业,加大研发投入,使其成为带动整个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领头军。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了以出口导向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对外贸易充分发挥了我国在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环境标准较低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在出口导向的政策指导下,基于比较优势,我国在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时,多选择资源及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这些产业中很大一部分属于污染密集型产业。与我国经济、出口贸易的高耗能发展状态形影相随的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本文第五章考察我国主要工业出口行业近几年工业“三废”的排放情况,发现我国具有出口优势的工业行业多属于污染密集性行业,出口贸易量的扩大确实加剧了我国环境污染的程度。如果不能及时地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我国将为出口承担更多的污染代价,造成更多的贸易利益损失。随着发达国家环保标准不断提高,在欧美、日本等国家转移到我国的出口加工贸易项目中存在许多高污染的产业。所以,我国在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时,应进一步严格环境标准,避免成为发达国家的污染避难所。我国出口贸易快速增长的“外部效应”也引起广泛关注。持续的贸易盈余使我国的外汇储备居高不下,对我国的汇率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出口效益不佳、劳动者收益与出口增长不协调;消耗高、污染严重等现象以及盲目的出口扩张和低价竞争方式引发了反倾销潮,过高的出口依存度已经威胁到国家经济安全。从长远看,转变出口贸易增长方式才是我国对外贸易健康发展的根本出路。本文第六章针对我国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现存的问题: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出口产业创新能力低,以及出口产业造成的环境污染等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章第四部分重点分析了发端于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及我国如何积极应对此次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造成的打击。在当前不利的内外情势下,首先保证出口增长以保证经济增长、保证就业稳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产业,其生产厂商却普遍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若大面积倒闭,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安定会造成重大冲击。为减少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国家有关部门应该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比如人民银行与其它国家央行互换征信信息;放缓人民币升值步伐,给出口企业以喘息之机;扩大内需,消化国际市场的需求不足,缓解企业运营困难等。“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处在开放的新阶段。我国需要彻底改变以出口创汇为首要目标的粗放型外贸发展战略,促进出口贸易从“规模导向型”向“效益导向型”转变,不能再简单地把出口额看成硬目标,把出口产品结构、出口增长方式看作软目标,而要从总体上把握好增长和发展的关系,切实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2.期刊论文张颢译FDI与中国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经验分析-探索2006,(5)本文在合理分类出口贸易的基础上,利用基于OLS回归的ANCOVA模型和Granger因果关系,考察了FDI实际增长对我国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影响;同时对FDI和出口贸易的名义变量系统进行协整检验.根据实证方法研究的外商直接投资(FDI)与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关系,探讨FDI促进外贸出口的趋势和存在的问题.3.学位论文胡兵中国出口贸易发展:基于结构视角的实证分析2006本文以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的演变,以及新增长理论等作为逻辑起点,在深入考察了中国出口贸易发展及其暴露出来的结构问题的基础上,从出口商品结构、出口方式结构,及出口区域结构等方面对我国出口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并没有按照通常的从经济理论的阐述分析再套用到中国实践上来的分析路线,而是基于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的现实,通过必要的抽象和假设,直接展开模型分析,理论和中国实践的结合则是放在模型分析中来完成的。从结构性角度分析是本文的基本手段,由于出口结构所具有的复杂性,至今尚未有比较成熟的理论分析框架,将主要笔墨放在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1978-2004),在出口商品结构、出口方式结构以及出口区域结构等的比较精确的统计描述和模型分析上,通过实证分析为出口战略转向以总量和结构并重,甚至更为关注出口结构的转变提供经验证据。一、论文的主要结论:(1)中国出口贸易发展面临结构问题困扰。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贸易额不断攀升,中国正在逐步成为多种产品输出的世界工厂,可以说,对外贸易的发展是中国改革最为成功的领域之一,尤其是出口,已经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我国出口迅速增长的同时,出口的结构性矛盾也凸显出来,成为今后制约我国出口持续稳定增长的隐忧,而且不利于我国充分发挥贸易的动态利益,促进国内的经济增长。出口结构上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①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问题;②出口方式上过分依赖加工贸易的问题;③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导致未来扩大出口的脆弱性问题;④国内不同区域出口的巨大差距问题等。(2)出口商品结构升级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和增长方式转型十分重要伴随着中国出口规模的迅速扩张,出口商品结构也在不断升级,目前,工业制成品已经占据了我国出口商品的绝对主导地位,工业制成品内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强劲,成为促进工业制成品持续稳定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包括工业制成品占我国出口总额比重的4变量系统内,基于LA-VAR模型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出口增长不是总产出和全要素生产率的Granger原因,但出口总额中工业制成品比重的变化却是总产出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Granger原因,而且,在短期,出口总额中工业制成品比重的提升却引起了总产出的下降,这证明了相对于工业制成品出口数量的增长,应该更关注工业制成品的结构升级,以及获利能力的提升,而对于工业制成品内部结构的实证分析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结论。在包括工业制成品内部结构(工业制成品出口中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的4变量系统内,出口依然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也不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原因,但工业制成品出口中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变化却是我国经济增长和TFP提升的原因,且广义脉冲响应函数的方向显示工业制成品出口中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的提升促进了我国总产出的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3)加工贸易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形式加工贸易结合了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力资源与世界其他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本、技术等资源,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是我国适应世界贸易形态的变化,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形式。但由于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主要是由外商投资企业推动,以及我国在加工贸易中的分工地位等问题,加工贸易的发展是否和在多大程度上对我国经济有利,受到了不少学者的质疑,这些质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加工贸易增值率问题;②技术引进效率问题;③贸易摩擦问题;④国内资源环境约束问题等。基于协整理论的实证分析结果揭示,中国经济增长、加工贸易进、出口、工业制成品出口中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全要素生产率等5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在短期,加工贸易进口对我国总产出和全要素生产率均具有促进作用,而且比加工贸易出口的促进作用大,但从长期来看,加工贸易出口的增长促进经济增长,而加工贸易进口则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关系。因此,今后,我国继续发展加工贸易,不能仅看重微薄的加工费用,而要更多地关注加工贸易与国内产业的联系,增强加工贸易的国内配套能力和进口替代能力,充分发挥加工贸易的动态利益,以促进国内的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和增长方式转型。(4)不同出口市场对我国出口波动的影响各异对于1994-2004年中国出口国际区域结构的考察表明,近年来,我国商品出口的区域分布,无论是在各洲间、各洲内部,还是各国家地区之间,集中度均有所下降,说明了中国政府1991年部署并实施的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对主要西方发达国家出口的依赖程度依然很高。一般认为,出口市场多元化有利于分散风险和促进贸易的长期发展,但开拓新的出口市场需要付出各种经济、政治等成本,出口的多元化并不必然地促进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实证分析显示,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我国向某一区域的出口波动,很难通过与世界其他区域的贸易来加以抵消,但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商品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的影响还是存在较大差异。从各洲来看,我国出口地主要在亚洲、北美洲和欧洲,但亚洲和北美洲对我国出口不稳定的影响低于其所占份额,而欧洲对我国出口不稳定的影响大大超出其所占份额。非洲、拉丁美洲等地目前占我国出口的份额非常小,而且相对其所占份额,其对我国出口不稳定的影响很大,显示了对这些市场的开拓具有较高成本和难度。从单个国家和地区来看,以美国、香港和日本为代表的我国前10大出口国家和地区,对于我国出口不稳定的贡献低于其份额,仍然是我国最重要的出口市场。在这10个国家和地区之中,相对于占我国出口总额的份额,日本对我国出口不稳定的贡献最低,其次是新加坡、香港、英国和美国等。(5)东、中、西部出口的增长效应各异我国出口的内部区域结构非

1 / 6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