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传统贸易理论与发展观点•发展中国家与新贸易理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战略与政策1.传统贸易理论与发展观点•比较成本学说•要素禀赋学说1.1比较成本学说•绝对利益论的缺陷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于1817年提出的,它多年来一直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原理。李嘉图认为各国应从事生产本国生产条件具有比较优势即成本比较低廉的产品,采用自由贸易的政策和他国交换本国所需的、国内生产条件低劣的产品,这样可以从中得到好处。1.参加贸易的只有两个国家;2.进行贸易的商品只有两种;3.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4.两国的资源既定,并按同一固定比例的要素组合进行生产;5.资源充分利用;6.不存在技术进步;7.消费者偏好既定;8.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9.生产要素只能在国内流动,不能在国际间流动10.运输成本为零,也不存在任何贸易障碍。比较成本学说假设前提例:英国每生产X单位布需花费100天的劳动成本,每生产Y单位的酒需花费120天的劳动成本,而在葡萄牙生产X单位的布需花费90天的劳动成本,生产Y单位的酒需花费80天的劳动成本。1.2要素禀赋学说•20世纪30年代初,赫克歇尔(Fheckscker,E.)和俄林(Ohlin,B.G.)在对比较成本学说进行修正和补充的基础上提出了要素禀赋学说。李嘉图认为比较优势源于各国生产技术和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赫克歇尔(E.Heckscher)和俄林(B.Ohlin)认为比较优势也来源于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在世界范围内,各国的地域、资源等自然条件以及资本、技术和管理水平等各不相同,因此,一国应尽量生产使本国的要素禀赋与本国的产品中要包含的要素密度相一致的产品。如资本富足的国家应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动力富足的国家应生产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此基础上,参加交易的双方均可取得收益。要素禀赋学说假设前提1.贸易双方的消费函数是相同的;2.市场结构是完全竞争市场;3.进行贸易的有两个国家,利用的生产要素只有两种,即劳动和资本;4.生产要素不能在国际间流动;5.不同产品要求的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是不同的;6.各国生产产品的劳动生产率是相同的;7.进行贸易的只有两个国家。例:假设由美、日两国组成的世界,它们使用劳动和土地生产玉米和布,两国生产玉米和布的方法相同,土地和劳动的生产率相同。如表11—1所示:表11—1美国、日本生产要素及价格比较国家生产要素价格生产玉米需要的要素生产布需要的要素土地劳动土地劳动土地劳动美国日本5232161332162.发展中国家与新贸易理论•贸易条件问题•贸易保护问题2.1贸易条件问题•贸易条件及贸易条件恶化•贸易条件与技术进步•贸易条件与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商品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贸易条件与国际收支、经济增长贸易条件及贸易条件恶化•1950年,普雷维什(Prebisch,R.)在他的论文中提出了“中心-外围”学说,并集中论证了“贸易条件恶化论”。•贸易条件是指一国单位出口商品价格和单位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用公式表示为Tb=Px/Pm,其中Px、Pm是按相同基期计算出来的出口价格指数和进口价格指数。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如果Px/Pm变小了,即出口价格相对于进口价格而言下降了,说明贸易条件恶化了。贸易条件与技术进步•“中心”地区技术进步的发展程度快,劳动生产率高,以制造品的生产为主;“外围”地区技术发展慢,劳动生产率低,以农产品和初级产品为主。中心向外围出售制造品,外围同中心以农产品和初级产品向交换。制造品出口价格高,农产品和初级产品出口价格低,所以“外围”即欠发达地区的出口产品价格与进口产品价格之比(Px/Pm)变小,即贸易条件恶化,从而使经济剩余转向发达国家,产生中心剥削外围的现实。贸易条件与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由于各国对工业品的需求相对较大,对初级品的需求相对较小,因此,工业品需求收入弹性大,初级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小。如按现有资源条件生产,社会会出现初级产品的供给过剩,价格下跌,而工业品需求过度,供给受限,价格上升的现象,也就是说贸易条件由于欠发达国家出口(初级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小而不断恶化。商品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为了从理论上、统计材料上论证和验证“贸易条件恶化论”,1969年威尔逊(Wilson,T.)、辛哈(Sinha,R.R)、和卡斯特理(Castree,J.R.)提出了“收入贸易条件”。所谓收入贸易条件是指出口产品价格指数与进口产品指数之比乘以出口量,即商品贸易条件与出口量的乘积:Ti=(Px/Pm)Qx=TbQx.收入贸易条件衡量的是出口对进口的总购买力,收入贸易条件对于分析一国经济发展问题更为有用。贸易条件与国际收支、经济增长•举例•即使两国的经济增长率一致,由于各自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或贸易条件不一致,两国的进、出口贸易增长率、进出口结构也会产生差别:中心国家的出口增长快于进口增长,从而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外围国家的出口增长慢于进口增长,从而外贸和国际收支出现逆差。2.2贸易保护问题•保护幼年工业理论•发展进口替代理论保护幼年工业理论•幼年工业是指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民族工业、减少对外国的依附及实现工业化而建立起来的工业生产部门。•通过对幼年工业的保护,可以使其增加规模收益,外部经济效益、技术引进收益等。发展进口替代理论•在发展进口替代工业过程中,国家也必须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一方面,利用减免税等增加进口替代工业必须的原材料的进口。另一方面,利用关税、进口配额等限制有关消费品、制造品的进口。3.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战略与政策•进口替代战略•实施进口替代的贸易保护措施•对进口替代战略的评价•出口替代战略•对出口替代战略的评价•进口替代向出口替代战略转移是总的趋势•发展对外贸易的策略3.1进口替代战略•什么是进口替代战略•理论依据•进口替代的两阶段•有效保护率•典型案例:巴西3.1.1什么是进口替代战略•进口替代战略是指用农业中的收益(如出口初级产品获得的收入)发展过去依靠进口满足国内需要的部分工业品的生产,是一种典型的内向型的战略。•进口替代战略于1950-1960s提出并首先在拉美国家,如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等国家实施,随后,南亚、中东欧的一些国家也开始发展进口替代型工业。到1960s后期,进口替代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主要贸易发展战略3.1.2理论依据•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理论•刘易斯的无限劳动供给理论•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赫尔希曼的联系效应理论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理论•1930s由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F.List)提出•一国在制造业发展的初期必须采取一些保护性的政策,直到幼稚工业成熟为止*•保护幼稚工业理论得到了“边干边学”理论的支持*•对保护幼稚工业理论的质疑并提出可信的(Credible)有限保护承诺*刘易斯的无限劳动供给理论•二元经济中农业有相当大的劳动力属于低效率或无效率,将这些劳动力转移出来加入其他产业就是资源配置效率的帕雷托改进•但城市工业要吸纳这些剩余劳动力,政府就必须采取干预和保护政策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替代进口品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实行自由贸易,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和国际收支将会恶化,并在经济上越来越依附于发达国家•政府必须采取措施限制制成品的进口,建立本国的工业体系,以本国产品替代进口品,改善贸易条件和国际收支赫尔希曼的联系效应理论•各产业之间都有前向或后向的联系•制造业前后向的联系效应很大*•发展中国家采取保护措施,在制成品和中间产品产业实现进口替代,可以带动国内其他产业的发展,促进整体经济增长和发展3.1.3进口替代的两阶段•初级进口替代•次级进口替代初级进口替代•初级进口替代是指从发展农产品加工部门入手,通过高关税与限制甚至排斥进口竞争的措施,投资于非耐用消费品生产的进口替代,这个阶段主要替代食品罐头、日用化学品、造纸、塑料、纺织、印染等生活用品工业。•优点•缺点次级进口替代•次级进口替代是指当最终消费品的进口替代工业发展到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时,进口替代就应升级换代,由最终消费品转向国内需要的资本品、中间品的生产,包括如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和汽车等耐用品的生产,以及一定量的资本品(机器设备)的生产,还可以在原有基础上从事原材料的深加工。•这种发展战略要求以更多的自然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对资本和技术有较高的要求,属高资本密集型产业,它遵从规模经济,而有效的企业规模通常又超出发展中国家的国内需求。3.1.4关税有效保护率•什么是关税的名义和有效保护率•决定有效保护率的因素•有效保护率一般都会高于名义保护率•经济含义什么是关税的名义和有效保护率(1)•科登最早指出关税也有一个结构的问题,必须区分名义和有效关税保护率•名义保护率=(税后商品价格-税前商品价格)/税前商品价格•有效保护率是对增加值(产出价值-投入价值)的保护程度=(税后增加值-税前增加值)/税前增加值什么是关税的名义和有效保护率(2)•举例:家电税前价格10万,关税率10%,无关税生产该家电需8万的中间产品,中间产品进口关税5%•名义保护率=(11-10)/10=10%•有效保护率=[10×(1+10%)-8×(1+5%)-(10-8)]/(10-8)=30%决定有效保护率的因素•产品关税率•中间产品的关税率•增加值对总产值的比率•制成品关税越高,中间产品关税越低,增加值占总产值的比率越高,有效保护率就越高有效保护率一般都会高于名义保护率•利特尔(Little,1970)等的研究表明,对工业制成品的平均有效保护率,阿根廷为162%,巴西是116%,巴基斯坦是271%,印度为313%•格里纳韦(Greenaway,1989)的研究发现1980sLDCs有效保护率仍很高,乌拉圭387%,巴基斯坦356%,印度67%,泰国27%•据世界银行统计,1990s以后,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名义保护率只有4%,而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有效保护率为30%经济含义•发展中国家对所有进口品一致性削减关税率是不明智的。应调整关税结构,削减初级产品、中间产品、资本品的进口关税,调高制成品的进口关税,提高有效保护率3.1.5典型案例:巴西•1940s开始实施进口替代战略,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1940s-1960s中期为第一阶段:严格的进口限制、外汇拍卖和国家配置、高关税、通过许可证体系给予资本品和农业机械进口优先•1949-1964年,进口替代带来制造业25%的需求增长,制造业产品进口部分从1949年的14%下降到1964年的6%•1970s进入第二阶段,资本品进口开始限制,对资本品的进口优惠开始撤销3.2实施进口替代的贸易保护措施•1.国家在技术、资本、劳动、价格、收益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2.实行关税保护•3.实行进口配额3.3对进口替代战略的评价•第一,政府部门过多地保护国内企业免受竞争,造成进口替代工业产业生产的高成本,运行效率低下。•第二,造成利润分配使用不当,加强了收入分配不均。•第三,阻碍了传统初级产品的进口,使经济越来越内向化。3.4出口替代战略•历史背景•主要意图•出口替代战略的两阶段•主要政策手段•典型案例:韩国3.4.1历史背景•1950s-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前是国际贸易环境最为有利的时期,发达国家经济持续增长,人均收入和需求也随之增长,同时发达国家普遍奉行贸易自由主义政策,且需求结构与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结构相适应,由此给发展中国带来了极好的出口扩张机会。•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亚洲国家和地区(内部市场比较狭小)抓住机遇,采取了出口促进战略,增加出口至市场水平之上。3.4.2主要意图•利用比较优势,获取比较利益,带动整个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均收入,促进工业化•提高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改善贸易条件和国际收支•维持和扩大与国外资本和先进技术联系,引进资本和技术•使企业家超越国内市场的约束,通过国内和国际双重压力,提高效率,促进创新3.4.3出口替代战略的两阶段•第一阶段:初级出口替代阶段•第二阶段:次级出口替代阶段初级出口替代阶段•初级出口替代阶段是指扩大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