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贸易结构的重新测算及升级影响因素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贸易结构的重新测算及升级影响因素分析姓名:刘源远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世界经济指导教师:张亚斌20090401我国贸易结构的重新测算及升级影响因素分析作者:刘源远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张莹中国贸易结构对相对就业和工资的影响——基于中间投入品的分析2007中国对外经济迅速发展,同时对外贸易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加工贸易已成为中国的主要贸易方式,由此产生的中间投入品的贸易规模不可忽视。而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以外包为生产方式所引起的中间投入品的贸易,加剧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相对就业和工资差异的扩大趋势。因此本论文将从中间投入品的角度,研究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对国内制造业相对就业和工资的影响变化。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为:首先,本论文对中间投入品贸易的国内外研究进行文献综述,认为国际贸易影响中国就业和工资收入的研究应该基于加工贸易的特点,从中间投入品贸易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进而从商品进出口流动的单向、双向性,区分此前以外包为出发点与本论文以贸易结构为出发点的对中间投入品研究的角度的不同,确立了新的观察角度研究中国的贸易利得问题。其次,本论文采取文献中所用的BEG和STIC分类标准,分别对中间投入品的范围进行界定,并对两种分类标准下的中间投入品贸易规模进行比较。同时根据中国中间投入品贸易结构的成因,设计测量指标将其大致还原到各省市层面上量的水平,并且归纳出中间投入品贸易的进口金额占货物总进口金额比重大、进口规模大于出口规模、进口金额占比下降等特点。最后,基于国内在研究技术工人与非技术工人的相对工资水平领域,尚无现成统计指标,本论文选取统计年鉴上相关的指标进行替代和处理,设计出相应指标对技术工人的相对工资水平进行分析。并且就中国贸易结构对制造业工人相对就业和工资变化的影响力度进行计量回归分析,由此完成对Feenstra的中间投入品的贸易模型的检验。本论文在相关指标显著性水平上指出,基于产品内分工的中间投入品贸易对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的就业和工资水平将产生不同的影响:中间投入品的进口将提升技术工人相对工资,而其出口将降低技术工人的相对工资;无论是其进口还是出口,均会导致技术工人的相对就业量的下降。2.期刊论文陈继勇.刘威.CHENJi-yong.LIUWei产品内分工视角下美中贸易失衡中的利益分配-财经问题研究2008,(11)本文在分析美中贸易的产品内分工特征与贸易利得衡量标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当前美中贸易失衡中的利益分配实际上是一种各方互利的格局,但在产品内分工条件下以附加值计算的中国企业实际获益要大大小于其他经济体企业,同时,美国贸易逆差的损失可以通过其潜在收益加以弥补.因此,中国应从建立基于所有权原则的贸易差额统计体系、构建贸易利益分配核算指标体系、重点调整产业与贸易结构以及适当调整外资引入方向等四个方面入手,逐步增加自身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美中贸易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实际获益.3.学位论文李湘黔中国贸易悖论与产品内分工2006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取得的成就人所共知,但所存在的问题与矛盾也显而易见,其中,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并不伴随中国比较优势的动态演进,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高度化并未带来中国贸易条件的显著改善,就是两个突出的问题。理性的思考使我们发现,无论是我国对外贸易取得的成就,还是存在的问题,都是由我国贸易发展的模式和参与国际分工的形式决定的。产品结构的演进、加工贸易的发展、贸易主体的变化,与我国在当今国际分工和全球生产体系中地位有关;而粗放型的贸易增长方式、频发的贸易摩擦、持续恶化的贸易条件,则与我国加工贸易处在全球价值链低端有关。对此,传统的贸易理论无法作出有说服力的解释。因此,引入一种新的框架或工具来分析和解读中国贸易发展中“量大力小”、“量增价减”现象,从而实现中国贸易方式的转变,就成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课题。产品内分工(intm叩roductspecialization)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展的一种新的概念、方式和机制,它把产品生产过程中包含的不同工序和区段在空间上分布并展开到不同国家去进行,形成了以工序、区段、环节为对象的分工体系。这种分工体系极大地拓展了国际贸易的空间,影响了传统意义上的比较优势、贸易条件和贸易方式。因此,研究和探讨产品内分工的特点和规律,对于解读当代国际分工的深化和贸易的扩张,特别是解读当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基于此,本课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全新的视角深入了探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与产品内分工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构建中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的新格局,推动中国贸易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迁,实现中国贸易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目的。首先,本文从对“贸易大国”冷静思考入手,提出中国贸易发展中的一个一障论”(paradox)—“两个似乎不相关”:一是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似乎与中国比较优势的动态演进不相关;二是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高度化似乎与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化不相关。由此引出本课题研究的问题与思路。并通过大量的事实和数据,对中国贸易发展中这种有悖于传统贸易理论的现象进行了实证分析。接着,从分工与贸易的理论基石一比较优势入手,分析了产品内分工的内在机理及产品内分工的决定因素,揭示了产品内分工在当代发展的主要根源,探讨了基于产品内分工的贸易模式。本文认为,比较优势理论是不同阶段国际贸易理论的精髓,并在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不断演进中被赋予新的特征。虽然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通常被视为产业间分工的理论依据,但对于产品内分工,比较优势原则依然适用。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要素禀赋,在不同的价值链上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工序或环节。通过建立产品内分工模型发现,比较优势仍然是推进产品内分工的基础和源泉,规模经济是产品内分工的根本动因,现代技术的发展和世界贸易体制改革及制度创新,是产品内分工的重要条件。然后,从产品内分工的视角出发,对我国贸易发展中的“障论”作进一步的实证分析。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很难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解释这中国贸易发展的“二律背反”现象,而当我们把分析的视角从产业间分工与产业内贸易推进到产品内分工的是时候,就会发现,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主要是基于产品内分工体系中加工贸易的扩张;中国出口商品结构高度化主要是基于全球价值链中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工序环节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的提高。也就是说,当我们引入产品内分工的理论和分析框架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这种”障论”后面的深层原因,也能弄清楚中国贸易发展中表面上似乎矛盾的现象实际上是由国际分工的内在必然性所决定的。最后,提出了构建中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的新格局,努力实现价值链攀升的新思维和新思路。本文认为,中国改革开放获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积极参与全球生产一体化的国际分工新体系,选择适当的贸易模式谋求自身的经济发展。产品内分工既为中国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在符合比较优势原理基础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提供了一种新的切入点,也给我国通过产品内分工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因此,要构建中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的新格局,首先要立足现实比较优势,嵌入全球产品内分工的价值链恰当环节,正确定位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区段;其次,要着眼动态比较优势,在充分利用现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参与产品内分工,提升我国在价值链中的区段,实现中国在产品内分工中的区段升级;再次,优化价值链治理,推动中国贸易向价值链高端跃迁,促进中国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和贸易结构转换,实现贸易结构的“蛙跳”(1eapingfrog)升级;第四,应以加工贸易升级为切入点,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加工贸易是我国参与产品分工的主要形式,发展加工贸易与其说是中国贸易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不如说是中国融入全球产品内分工体系的必然形式和内在要求。4.学位论文曾铮中国产业结构的“蛙跳”升级:基于产品内分工理论的研究2005近年来,我国贸易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表现为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高度化和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以往的理论不能很好的解释这一“悖论”,基于这种理论“真空”,以悖论为切入点,本文运用产品内分工理论建模方法进行了逻辑实证和经验实证的研究,并探讨中国产业优势重组和“蛙跳”升级的战略选择。在综述了贸易战略理论和产品内分工理论的基础上,文章首先重点引入一个在国际流行的产品内分工理论模型,并进行有效的改进和扩展,说明当我们研究当今世界某一国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升级问题时,必须以产品内分工视角为基石。我国贸易结构高度化的结论是建立在传统的产品间贸易理论以及联合国传统的SITC分类法之基础上的,这就会产生之前我们提出的“悖论”。当引入产品内分工的理论概念和价值链的现实操作概念之后,我们很容易地打破了所谓的“悖论”。由此,基于产品内分工理论的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路径成为了本文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接着,在分析了产品内国际分工盛行的动因之后,本文创建了一个价值链攀升模型,说明当今的世界产品生产已经进入了一个以某种产品价值链跨国铺展为基础的全球化生产阶段,一国的生产要融入世界生产体系并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首先必须实现价值链的分工定位,同时要努力练好内功,从要素、技术和分工多维度的变量调整入手,通过以上经济变量的变化带动整条价值链束的位移,从而实现价值链攀升,到达追赶相对于自己先进的国家。之后,文章对价值链攀升模型中的要素结构和技术水平等基本变量进行了国内外的横向比较和国内东、西、中三个地区的纵向比较,以寻求中国在世界上的分工地位和国内的分工模式,探究作为“不均质”大国的中国产业结构“蛙跳”升级之现实经济基础。最后,文章给出了我国产业政策和贸易战略模式的基本建议: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优势重组,以比较优势为原则,积极参与国际间产品内垂直分工;东部和中西部资源空间嫁接,以协作分工为基石,努力实现国内产业链的合理延伸和国内垂直分工结构的动态优化;最终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真正的高度化和合理化,得到更多来自于专业化生产和国际贸易的利益。5.期刊论文徐勇.杨晓娟产品内分工视角下的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探讨-对外经贸实务2008,(12)传统的国际经济学在理论构架层面对工序国际分工缺乏关注,与产品内分工在当代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重要性程度存在明显反差.当我们需要对一个国家贸易结构、贸易地位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的时候,以往国际贸易理论的产业问视角明显不足以解释现代贸易的新型分工特点,只有用产品内分工视角来审视全球化经济中的中国,才能够看清问题的本质,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建设性的建议.6.学位论文侯俊军标准化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研究2009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经济处于一个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环境。但是,世界的标准化却因相关国家或地区的差异而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这种多元化的局面使国际贸易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但标准究竟怎样影响国际贸易的?中国的标准化对国际贸易影响程度如何?如何通过标准化来促进中国的对外贸易互利共赢地健康发展?系统深入地研究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从现有文献来看,标准化对国际贸易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个观点被普遍接受,但大多为理论假说和实证分析,鲜有从理论的角度探讨其作用机制。本文从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了标准化作用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机制,丰富了标准化和国际贸易的理论研究。首先是标准化对国际贸易规模的影响。贸易规模是一个衡量贸易整体发展水平的指标,探讨标准化对贸易规模的影响,实质上就是将标准作为影响贸易发展的一个因素,研究其作用机制。本文先运用规模经济的思想对此进行解释。标准从技术和制度两方面促进了规模经济的发展,而规模经济是战后国际贸易理论中引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贸易发展因素,所以,标准是一个促进贸易发展的因素。接着将网络外部性引进来,因为标准具有非常典型的网络外部性,它改变了消费者和厂商从单纯的技术角度来判断产品价值的习惯,而将用户基础纳入到产品价值判断中来。国际贸易将产品的用户基础从国内市场扩大到国际市场,提高了产品基于网络外部性的价值。再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通过比较有标准和没有标准两种情况下的国际贸易博弈,说明了标准较好地解决了国际贸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运用

1 / 5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