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对外贸易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我国古代对外贸易最早从什么时候开始?西汉:开辟出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但以陆上商路为主;隋唐:陆上和海上商路进一步发展,水陆并举;两宋:海外贸易频繁元朝:水陆并举……中国的海上事业,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名家史论:一、朝贡贸易所谓朝贡贸易,即入贡国家表明臣属于中国,将本国或其他国家的奇珍异物以贡品的名义进献给中国皇帝,中国再将丝绸、金银、瓷器等以“赏赐”的名义回赠给“入贡国”。………明政府规定外商“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史教程》1、含义:朝贡贸易是指海外诸国与明政府间进行的以朝贡为名的有限制的贸易。•“有贡,即有赐……计其贡物,时值甚廉,给之太厚……所贡之物不过数百金之值,而供亿浩繁,何啻数十倍”。•“今夷人慕义而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明政府规定琉球(今琉球群岛)两年一贡,高丽三年一贡,“(日本)十年一贡……贡毋过三船,人毋过三百,刀枪毋过三千”。假使世界上有一种一本万利的交易,那就莫过于向中国进贡了。这并不是中国呆如木瓜,而是一种荣誉心和类似父母或长兄、长姊,那种天下共主责任感的综合反应,即永不愿使依靠中国的友邦失望。——柏杨《中国人史纲》2、特点:A、薄来厚往;B、政治意义大于商业意义;C、有限制的贸易。一、朝贡贸易朝贡贸易的顶峰:郑和下西洋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赀【zi】:计算)。”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七次航行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都是哥伦布、麦哲伦所不及的。二、民间海外贸易阶段一:严禁“初,明祖定制,片板不许入海。”——《明史·朱纨传》洪武四年(1371年)“仍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明太祖实录》卷七零洪武十四年(1381年)“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明太祖实录》卷一三九影响(1)驻军防守导致军费负担沉重,消耗了政府的财力,国家财政大受影响。(2)沿海居民自发经济活动的出现。(经营海上贸易或移民开发海岛,正逐渐成为沿海居民谋生的一种手段。)(3)阻碍了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减少了国库收入。(4)阻碍了正常的贸易往来,最终在东南沿海形成了规模不等的武装走私集团,走私者与日本海盗相勾结酿成“倭患”,使当地的民生和社会经济遭受严重摧残。二、民间海外贸易阶段二:倭患与抗倭有无相易,邦国之常。日本自宋以前,常通贡市;……三年一贡,限其人船,所易货物,岂能供一国之用?……我又禁止之,则有私通市舶者。私通者,商也。官市不开,私市不止,自然之势也。又从而严禁之,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矣。”——徐光启《海防迂说》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二、民间海外贸易阶段三:逐步开禁《海澄县志》记载:“月港自昔号巨镇,店肆蜂房栉蓖,商贾云集,洋艘停泊,商人勤贸,航海贸易诸蕃”,当时已是“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朝夕皆海供,酬酢皆夷产“,成为“闽南一大都会”。二、民间海外贸易事件一:葡萄牙占澳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以重金买通了广东海道副使汪柏,借口商船遇风暴,要求暂住澳门曝晒货物,获准上岸居住。此后又以年租2万两白银随意扩占住地。二、民间海外贸易事件二:世界性贸易网络与白银资本葡萄牙——中国澳门(东西方转口贸易中心),将中国市场纳入世界性贸易网络之中。西班牙:——菲律宾马尼拉为中心,开辟太平洋丝绸之路。二、民间海外贸易事件二:世界性贸易网络与白银帝国在1800年以前的两个半世纪里,中国最终从欧洲和日本获得了将近48000吨白银,可能还通过马尼拉获得了10000吨甚至更多的白银,另外还从亚洲大陆上的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及中国自身获得一些白银。这些加起来,大概占世界有记录的白银产量的一半。——弗兰克《白银资本》影响:(1)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海上丝绸之路延伸并变成了太平洋环球贸易路线(3)也使中国的海外贸易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二、民间海外贸易三、清朝的对外贸易:从海禁到闭关“皇帝敕谕浙江、福建、广东、江南、山东、天津各督抚镇:海逆郑成功等窜伏海隅,……若不立法严禁,海氛何由廓清?——1656年《申严海禁敕谕》阶段一:清初颁布“迁海令”,实行海禁阶段二:康熙中期,四口通商(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阶段三:乾隆时期,闭关政策,仅余广州一口通商(乾隆帝致英王乔治三世“敕谕”)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粤海关志》卷二十三马嘎尔尼:“中华帝国是一艘陈旧而又古怪的一流战舰,在过去的一百五十年中,代代相继的能干而警觉的官员设法使它漂浮着,并凭借其庞大与外观而使四邻畏惧。但当一位才不敷用的人掌舵领航时,它便失去了纪律与安全。它可能不会立即沉没,它可能会像残舸一样漂流旬日,然后在海岸上粉身碎骨,但却无法在其破旧的基础上重建起来。”——徐中约《中国近代史》道光十一年规定“不准夷妇住馆、不准外商坐轿、不准外商私带枪炮……禁止外商雇佣中国员工,禁止外商进内河,外商与官府交涉须经行商转禀等。”——樊树志《国史概要》明清由海禁到闭关政策变化的历史原因•政治:君主专制加强皇权的需要,惧怕外国势力深入腹地,破坏统治秩序。•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商业贸易的排斥•思想:盲目自大的天朝上国思想探究与思考:结合当时国内外形势谈谈明清由海禁最终走向闭关的政策对中国带来哪些影响?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中国四分之一世界GDP1750年,朝乾隆十五年,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32%中国三分之一世界GDP1840年,中国人均粮食仅200公斤,美国接近一千公斤;中国年产铁不及法国的1/10,不及英国的1/40.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列强的侵略•2、限制了手工业的发展,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国与世界隔绝,统治者和百姓闭目塞听•3、近代中国在工业大潮到来之时远远地落后于西方国家,最终造成落后挨打的局面。闭关的政策对中国带来哪些影响?广州十三行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一道圣旨,广州成为全国唯一海上对外贸易口岸,史称“一口通商”,经十三行进出口的贸易额节节增长,广州成为清代对外贸易中心。广州十三行一、永禁夷商在广州住冬,如属必要,可去澳门,次年必须返国;二、夷人均须投寓夷馆,不得携带凶械火器,夷馆由行丁把守,夜晚锁锢,出入由通事随行,买卖货物由行商经手;三、禁止行商领借外夷资本及夷商雇用汉人役使;四、禁止内地人民为外夷传递书信;五、夷船收泊之处,加派要员稽查。————《防范外夷规条》本课小结西方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急于打开中国的大门,这便与闭关政策发生尖锐的冲突,以何种方式打开中国大门,只是一个时间关系。闭关锁国的中国,就像一具木乃伊,一直密闭在棺材中,不与外界接触,一旦与新鲜空气接触,就立即腐烂。后来的事态,充分证实了这一论断。

1 / 3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