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欧盟东扩对中国对欧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一、概述2004年5月1日,捷克、波兰、匈牙利等中东欧十国成功加入欧盟,实现了欧盟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扩张。2007年1月1日,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正式加入欧盟,至此,欧盟的成员国增加至27个,总人口达到4.8亿,欧盟成功完成了其第6次扩大。1欧盟的东扩为正由衰退期转向复苏期的欧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2004年欧盟实际GDP增长率由2003年的1.3%回升到了2.4%,2005年也保持在1.7%,预计2006年欧盟25国的实际GDP增长率在2.8%左右。就欧盟区内贸易来看,2004年25国内部出口贸易额达到2,002,742百万欧元,比2003年增长了7.7%,占同年25国总出口额的67.4%,2005年则进一步增至2,164,048欧元,比2004年增长8.05%,而2006年仅前11个月这一数额突破2,236,659欧元。欧盟成功的东扩不仅对其区内的经济贸易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对欧盟的对外贸易产生巨大的冲击。中国多年以来一直是欧盟的进出口大国,自1988至2003年间,中欧双边贸易额每年平均成长约17%,远高于欧盟对外贸易年成长率7%。2002年其双边贸易额已达867亿美元,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4.8%。2003年中欧贸易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达1252.2亿美元。2004年中欧双边贸易提前两年突破1500亿美元,欧盟25国从中国的进口总额达127,515百万欧元,比2003年增长21%,占欧盟区外总进口额的12.4%,中国成为欧盟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而扩大后的欧盟也从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国一跃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中欧贸易额增长25%,欧盟继续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同时据欧方统计,2006年1至9月欧盟从中国进口1356亿欧元,中国取代美国1由于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2006年2月是作为第二批中东欧入盟候选国与斯洛伐克、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4国共同与欧盟启动入盟谈判,因此两国此次入盟被欧盟称为“完成了第5次扩大”,而不是第6次。2上升为欧盟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因此,鉴于欧盟与中国越来越密切的贸易依存关系,欧盟东扩必然对中国对欧出口贸易产生巨大的影响。二、理论基础1、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理论在分析欧盟东扩对中国对欧出口贸易的影响时,我们可以利用的理论首先便是加拿大经济学家维纳(Vinar)提出的用来分析关税同盟效应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理论。其理论框架如下:图1关税同盟理论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假设有A、B、C三个国家,三个国家都生产同一种产品,A国生产成本最高,B国次之,C国最低。S和D曲线分别是A国的产品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PB代表B国产品的国内售价,PC代表C国产品的国内售价。当不存在同盟时,关税水平为t,由于PC低于PB,所以A国选择从C国进口,产品售价为PC+t,进口量为Q1Q2。假设A、B两国形成关税同盟,相互之间免除关税,由于PC+t高于PB,所以A国选择从B国进口,同时由于商品售价的下降,A国对商品的需求增加至OQ4,国内供给下降至OQ3,因此3进口量扩大为Q3Q4。原来从C国进口的贸易量Q1Q2,现在改为从B国进口,这部分代表贸易转移效应,Q3Q1和Q2Q4是新增加的贸易量,代表贸易创造效应。因此,所谓贸易创造,是指成员国相互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后带来贸易量的增大。由于关税同盟内部实行自由贸易使国内成本高的产品为伙伴国成本低的产品所代替,由此,新的贸易被“创造”出来了,资源也得到更合理的配置,福利得以改善。所谓贸易转移,是指成员国的贸易方向发生了改变,原来向成员国之外国家进口的廉价商品现在转而以更高的价格在成员国内部购买。因关税同盟对外实行统一关税,对第三国的歧视导致从外部进口减少,转为从伙伴国进口,使贸易方向发生转变,原来的贸易被“转移”了,但这种效应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福利下降。2、国民收入传递理论在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恒等式中,Y=C+I+G+X-M,C=C0+cY,M=M0+mY,其中C0和M0分别为自发消费和自发进口,c和m分别为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则Y=C0+cY+I+G+X-M0-mY,整理得Y=1/(1-c+m)×(C0+I+G+X-M0),1/(1-c+m)为贸易乘数,出口增加一单位,则国民收入增加1/(1-c+m)个单位。假设A、B两国构成关税同盟,A国出口增加一个单位,则国民收入增加,1/(1-c+m)个单位,在边际进口倾向的作用下,进口增加m/(1-c+m)个单位。由于A、B两国之间没有关税,A国进口增加的很大一部分必然指向B国,在贸易乘数的作用下,B国收入增加,再通过边际进口倾向反作用于A国。与上述过程一样,A国出口增加,又会开始上一轮传递过程,这一次收入增加的效应将会小于第一轮,这个过程不断循环下去,直至收入增加的效应为零为止。最终两国国民收入增加的总和都大于两国出口量增加的总和,从而实现了通过建立关税同盟,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刺激经济增长的目标,因为这种国民收入的传导效应在关税同盟的成员国中可以得到很好的发挥。4三、欧盟东扩对中国对欧出口贸易的影响有关欧盟东扩对中国出口欧盟的影响分析,可谓喜忧掺半。笔者也认为我们既要看到欧盟东扩为我国出口欧盟所带来的机遇,也要正视其所带来的挑战,在此就以上所述理论框架为基础对欧盟东扩对中国出口欧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作一简要分析。(一)欧盟东扩对中国对欧出口贸易的积极影响1、欧盟经济活力提高及由此带来的进口需求的增加随着欧盟的不断扩张,欧盟的经济活力日趋旺盛,欧盟成员国整体经济发展都有了显著提高。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关税同盟的贸易创造效应使整个欧盟的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大大扩大了欧盟区内的贸易规模,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回顾历史,从1958年到1993年,由于贸易创造效应,欧盟区内贸易额增长了9倍,年均增长6.7%,而区外贸易额仅增长了4倍,年均增长4.8%;至20世纪90年代区内贸易已约占贸易总额的60%,而区外贸易总额只占全部贸易额的40%。随着欧盟的继续扩张,贸易创造效应还在不断提升欧盟区内的贸易水平,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其次是以上所分析的收入传导效应所引起的区内经济增长快速的国家对其他成员国经济显著的带动作用。尽管新入盟的中东欧国家经济基数比较小(其经济总量只相当于欧盟15个成员国GDP总合的6%),但是这些经济发展相对快速的国家通过收入传导效应可以有效带动整个欧盟经济的快速发展。据欧盟委员会2002年的一项专题研究估计,东扩将为入盟国家带来每年1.3%-2.1%不等的GDP增长,为现有成员国带来平均0.7%的增长。此外,新加入的成员国在政策上必须向欧盟的规则看齐,这将促使他们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市场运行机制和市场体系,从而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我们可以看到在过去几年里,欧盟各国的收入水平呈现稳步上升,随着收入提高,消费者致力于改善生活水平,促进消费需求不断增加,消费层次也不断扩展和深化;而渐趋旺盛的投资需求也促进了对生产资料需求的增加。这为中国产品对欧出口提供了新的机遇。2、更统一更广阔的市场5欧盟东扩使成员国的市场容量扩大,东扩后的欧盟人口约4.8亿,欧盟大市场的市场规模、吸纳能力会迅速扩大;并且新入盟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与欧盟发达成员国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反映在商品市场上就表现为多样化的需求层次,企业可提供的产品空间也进一步扩大。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高度统一的市场,欧盟的统一贸易政策会扩展到新加入的成员国。就关税方面而言,2004年新入盟的十个成员国在加入欧盟前平均关税为9%,大大高于欧盟的平均关税率4%。加入欧盟以后,由于要求对外实行统一的4%的关税税率,使得这些国家的关税税率下降了一半以上,这无疑有利于我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除了统一关税外,还有统一的贸易规则、行政手续等。这不仅大大节约了中国与新加入成员国的贸易谈判成本和交易成本,扫清了中国产品进入这些国家的一些制度上的障碍;还大大简化中国商品进入这些国家市场的操作程序,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中东欧国家入盟以后,原来各自的为保护本国产品而设置的形形色色的贸易壁垒被规范性和透明度程度更高的欧盟统一贸易政策所取代还可以大大降低我国企业与这些国家交易的风险。3、对我国给予普惠制待遇的国家数目的增加普惠制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一种优惠关税制度,在该制度下,出口商品的平均关税要比最惠国税率还要低约1/3左右。目前全球共有29个国家给予中国普惠制待遇,其中欧盟原15国在其中,比重超过总数的一半。自我国1978年成为欧盟普惠制受惠国以来,大大获益于这一制度,它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出口商品以优势的价格进入欧盟市场。但近几年来,随着欧盟对华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欧盟采取了普惠制“毕业”制度,对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取消了这项优惠制度,使我国产品进入欧盟的难度不断增加。然而由于欧盟的东扩,中国可以从更多的国家获得普惠制待遇了。原来中东欧国家中只有波兰、捷克和斯洛伐克三国给予中国普惠制待遇,入盟后所有成员国都要对中国给与普惠制待遇,这自然为中国带来更多的贸易机会。6(二)欧盟东扩对中国对欧出口贸易的消极影响1、贸易转移效应中国与欧盟原15国相比较而言,中国是劳动与资源禀赋较丰裕的国家,而原15国是资本与技术禀赋较丰裕的国家,因此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上占有比较优势,而欧盟15国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占有比较优势,我国与欧盟原15国在贸易上互补性较强。而2004年新入盟的10国和今年刚刚入盟的2国在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经济结构等方面都与我国非常类似,其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上也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与我国在贸易上竞争性大大强于互补性。比如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斯洛文尼亚的劳动成本只有原欧盟15国的10%,整个东欧的平均劳动成本也只有原欧盟15国的20%左右。除此之外,中东欧国家相对较高的员工受教育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提升劳动的质量,从而造成产品质量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基于充裕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将被掩盖。目前,中欧双边贸易主要集中于工业制成品,如机电产品、轻纺产品、杂项制品、贱金属、化工产品、塑料及橡胶制品等产品,上述六大产品在2002年占中国对欧盟总出口的89.6%,其中机电产品占45.1%。而中东欧国家对欧盟的出口也是集中于以上几项制成品,例如,匈牙利、捷克和罗马利亚等国出口中的80%以上是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品。入盟后,这些国家与欧盟成员国实现自由贸易,享受统一关税。价格方面上的优势以及地理上的便利带来的更低的交通运输,使得欧盟在很大程度上会将区外贸易转移到盟内。这种贸易转移效应显然不利于我国对欧出口贸易的增长。2、反倾销措施的严重性加大众所周知,欧盟是当今世界上反倾销措施使用得最多的国家之一。扩盟前中国企业在中东欧国家的反倾销形势较之原欧盟15国要好得多。除了波兰对中国的袖珍打火机、自行车及电熨斗采取过反倾销措施外,大部分新成员国对中国产品并没有采取过反倾销措施。然而入盟后按照欧盟规定原来仅在欧盟15国采取的反倾销措施自动延伸到了新入盟的国家。扩大后的欧盟由727个国家组成一个共同市场,也就是说,如果一体化区域内某一个或某些成员或其企业对区外的产品提起反倾销申诉,则涉案产品是在欧盟27国内而不是原来的15国内遭受反倾销调查并且可能被征收反倾销税。经济上相对落后的新成员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甚至还会促使欧盟采取更严格的贸易保护措施,加强反倾销。图21995-2005年8月欧盟对华反倾销立案数量图资料来源:根据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以及反倾销在线相关数据整理而成。从反应近年来欧盟对华反倾销立案数量的图2可见,欧盟对华反倾销立案最多的一年是1999年,一共12起,这是由于当时欧盟仍处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期间。除此之外,1996年和2000年是立案数量较多的两年,都为6起,最少时一年仅为1起,如1998年和2001年,而2004年欧盟新10国加入后,立案数量一下增加至9起,2005年则达10起之多。可见,可见欧盟东扩后为保障共同体的利益,对华反倾销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