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对外贸易发展研究【摘要】:自从中国大陆于70年代未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断了近30年的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又开始得到恢复。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战略架构下,加速推动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建立两岸相互沟通、相互协调的产业互补与分工体系,不仅有利于促进两岸民众的交往与互信,增加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而且有利于缩小两岸经济差距,加深两岸经贸的依存度,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两岸产业的共同发展,对亚洲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立足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现状和特征的基础上,揭示出两岸产业的互补性是两岸产业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分析了两岸经贸发展的前景,并提出促进两岸经贸发展的具体措施和探讨了未来两岸产业合作的发展趋势。自1997年海峡两岸恢复经贸关系以来,尤其是在开放交流后,在海峡两岸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各个领域的经贸往来不断地迅速蓬勃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在两岸经贸交流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急需在今后的发展中加以调整改进。本文拟从两岸经贸关系的现状着手,分析得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展望未来发展前景的同时,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一、两岸经贸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一)两岸经贸发展的现状尽管当局的“戒急用忍”方针的提出及“亚太营运中心”计划的暂停对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但近年来两岸经贸关系持续发展的势头难以阻挡。到1998年底,两岸累计间接贸易总额超过1369亿美元。祖国大陆已取代美国成为台湾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地。1999年是的政治年、澳门回归和五十年大庆给两岸经贸关系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尽管台湾当局抛出的“两国论”也阻挡不住两岸经贸往来的前进步伐,两岸间接贸易以14.5%的速度增长,全年间接贸易总额达234.8亿美元,两岸贸易依存度已升至11.1%,其中台湾对大陆出口贸易依存度提高到17.5%、进口贸易依存度提高到4.1%。目前,台湾是大陆的第二大进口市场和较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地;大陆(含香港)则是台湾的第二大出口市场及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1998年,台商在祖国大陆投资2900多项,实际投资额达30.4亿美元。1999年1月至11月份,全国新批台资金额达到27.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3%。今年,台湾灾后重建及民间多项重大工程的相继竣工,民间投资率继续提高;同时,台湾大地震对岛内信息产品的生产带来冲击,为满足分散风险的要求,台商继续将部分生产基地转移到大陆,祖国大陆已成为台商岛外投资的首选地区。(二)两岸经贸发展存在的问题纵观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我们亦喜亦忧:喜的是两岸经贸关系蓬勃发展的势头难以阻挡,优的是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若干问题。1.两岸间的贸易不平衡,台湾对大陆长期出超。两岸间的贸易形态基本上维持着台湾出口(大陆进口)高于台湾进口(大陆出口),且差额日益扩大。台湾对大陆出口贸易比重一直居高不下,除1979年外均高于60%。从1979~1999年的21年中,台出口贸易比重高于80%的有15年,年均比重为78.45%,呈现日益上升趋势,从而与其对应的台从大陆进口贸易比重相对降低,且呈下降趋势。因此,两岸间的贸易十分不平衡,除1979年外,台湾一直处于“出超”地位,大陆则一直处于“入超”地位,且随着两岸贸易总额的增长、差距不断扩大。1980年,两岸进出口贸易差额仅为1.64亿美元,到1999年升为155.8亿美元,20年间增长了94倍,截止1999年底,台湾对大陆贸易顺差总额累计达1036.39亿美元。如果减去对大陆的顺差,那么从1993年起台湾对外贸易已经开始转为逆差。而近年来大陆对外贸易逆差额中20%左右来自对台贸易逆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台湾当局实行“管进不管出”政策、限制大陆产品的进口。至1992年底,台湾当局仅开158项大陆农工原料间接进口,占台湾进口的极小比例;1999年12月22日台湾相关单位举行的“第18次大陆物品开放进口审查会议”,审查了62项大陆货品、但只有12项通过。与此相反,台湾当局几乎允许所有的产品通过间接的方式出口到大陆。另一方面大陆坚持开放政策,从1980年开始就率先单方面开放了大陆市场,并采取“同等优先,适度放宽”的原则,即凡是大陆需要进口的商品、我们都允许从台湾进口,并根据需要在品种、质量、价格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优先考虑从台进口。2.两岸间的贸易往来以间接贸易为主,直接贸易至今尚未开放。台湾当局疑虑重重,迄今尚未开放直接贸易,因而目前主要维持通过香港转口的间接贸易。但海峡两岸的直接贸易并非不存在,而是早已有之,只是由于台湾当局对直接贸易设置种种限制障碍,故发展较慢,交易数额也极小,主要是在福建、广东、浙江沿海出现的民间海上贸易,也称“沿海小额贸易”。但这并不是我们所说的真正的直接贸易。以两岸“三通”为基础的真正的直接贸易,台湾当局至今不予开放。3.两岸间接贸易呈周期性波动,且波动幅度较大。虽然自1979年由台湾“物资局”在香港采购大陆中药材的单项贸易转变为以台湾商品大量涌入大陆市场为主导的有限双向贸易以后,海峡两岸贸易关系在整个80一90年代保持了一个相当高的增长水平。但这种高速增长是在大幅度的周期性波动中实现的,可谓是跳跃式的起伏发展。1979-1983年是“大起大落”,最高增长率达299.9%,最低为一39.4%,跨度达339.3%;1984-1986年是“小起小落”、最高增长率达123.4%,最低为一13.3%,跨度136.7%;1987-1990年是“大起大落”,增长率从79.5%到16.1%,跨度仅为63.4%;1991-1994年是“起落间错”,从43.3%降为27.9%再升为119.4%,又降为13.4%:1995-1998年是“稳中有降”,两岸间接贸易保持平稳增长,增长率从9.5%起,一路略有下降,到1998年降为3.4%;1999年起又开始了新的周期波动,增长率起点是14.5%。造成两岸间接贸易周期性波动的原因来自两方面:一是源于政策因素的影响,大陆和台湾方面对两岸间接贸易采取限制或鼓励的措施将直接反应在随后间接贸易增长率的升降上;二是源于投资因素的作用,在两岸贸易关系进入正常化发展轨道之后、这一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每一次贸易高涨期的到来无不受到台商赴大陆投资热潮的驱动。在新时期的扩张中,两岸间接贸易如何降低波动幅度,保持持续高速增长,是摆在海峡两岸面前一个不可回避的严峻现实。4.两岸贸易商品构成不尽合理,不利于缩小两岸贸易的差距。大陆对台输出的商品主要为民生用消费品和轻纺、家电产品,其中以中药材为最大宗,占输出总值的33.4%,第二位是鱼类,占27.54%,香烟占10.07%,居第三位,仅上三大类产品就占大陆对台转出口的70%以上。而台湾输往大陆的产品,主要集中于原料和机电及零配件,其中人造纤维、纱布占40.96%,电机与零组件占10.15%,塑胶原料为9.74%,机械设备8.49%,上述产品占台对大陆出口的将近70%。由此可见,两岸贸易商品结构呈现出落后地区对先进工业区的形态。由于大陆产品附加值较低,台湾出口的产品附加值则相对较高,因此不利于缩小两岸贸易不平衡的差距。近年来,大陆对台湾出口的产品中,附加值高的产品如机电产品及其零件有了一定增长,台湾对大陆出口的产品技术含量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两岸贸易商品结构在互补的基础上趋于合理,但贸易商品结构的调整仍是两岸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5.两岸间长期维持单向投资,且投资结构不尽合理。长久以来,台湾当局奉行“不准大陆资金进入台湾”的政策,而大陆方面的政策则致力于大力引进台资,因此,在投资领域,一直维持着单向投资。即台商投资于祖国大陆。目前,岛内对外投资总额的40%在祖国大陆市场,制造业中已有70%的厂商到祖国大陆投资。可见,台资对大陆市场有很高的依附性。而大陆引入的台资仅占引资总额的不到8%,对台资的依附性不是很高。这种单向投资的状况对台商来说有很大的风险。从投资结构来说,台商在大陆的投资以生产性项目为主,以服务业为辅;在生产性项目内部,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项目很少。这种结构与“十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方向背道而驰。因此,对大陆而言,加强台资的产业结构导询成为当务之急。二、两岸经贸发展的前景1.两岸贸易将稳定增长,规模将不断扩大。1999年11月15日,中美入世协议的达成为祖国大陆加入WTO扫除了最大的障碍,2000年5月20日,中欧达成入世协议加速了祖国大陆加入WTO的进程,祖国大陆加入WTO指日可待。据悉,台湾也将在大陆加入WTO后,以“台澎金马独立关税领域”的名义随之入世。两岸在加入WTO后,根据互惠原则,必须给予对方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在无歧视条件下开展经贸活动;根据关税减让原则,双方必须将其进口关税约束在已经承诺的水平,不得任意提高来阻止对方商品的出口;根据GATT第11条规定,双方不得利用配额或出口许可证等措施对对方向己方的进出口商品进行数量上的限制。因此,台湾方面将不得不进一步开放市场,给予大陆出口商品和台湾相同的待遇,给予台湾出口到大陆的商品和岛内销售商品相同的待遇,这势必会扩大大陆对台的出口空间;大陆方面已承诺在加入WTO后,逐步将关税水平降到10%并逐步撤消进口商品的非关税壁垒,台商凭借与大陆语言、风俗相通的优势,可抢先将自己的产品大量打入大陆市场。大致而言,加入WTO后,两岸贸易将稳定增长,规模会不断扩大。2.两岸贸易长期极不平衡的状况将得到改善。在WTO规范的大氛围下、台湾当局既定的限制两岸贸易的法规必须顺势调整,“戒急用忍”政策就站不住脚了。此外,按照WTO的非歧视原则,台湾方面将不得不放弃“间接贸易、间接通航”的做法,打开门户,以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迎接来自祖国的商品。祖国大陆的比较优势产品将会源源不断的输入到台湾市场上,一改过去“台湾出口、大陆进口”的贸易格局,从而有助于降低台湾对大陆的巨额贸易顺差和大陆对台湾的巨额贸易逆差,两岸贸易长期不平衡的状况将得到极大改善。3.“三通”壁垒将因两岸入世而不攻自破,两岸间直接贸易将迅速。祖国大陆与台湾先后加入WTO后,“三通”问题必然受到强力挑战,这一问题成为入世后两岸间一个不可回避的、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之一。两岸入世一方面从客观上为解决“三通”问题提供了一个契机,另一方面,在WTO的基本精神及无歧视原则下,两岸“三通”不应再是成为问题的问题。对“三通”问题的具体做法,目前台湾还未正式公布。不过部长林丰正强调,台湾入世后,“交通部”会会同相关单位讨论“三通”的应有措施。可以预见,台湾的“三通”壁垒将因两岸入世而不攻自破。因此同时,建立在两岸“三通”基础上的直接贸易,将因其交易成本低、风险相对较小等优势而迅速发展起来,有直逼目前的间接贸易之势头。4.台方的单向投资将逐步转变为两岸的双向投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在WTO原则和规范的约束下,台湾当局奉行的“不准大陆资金进入台湾”的限制性、歧视性政策将宣告破产,大陆资金会陆续进入台湾市场,长期以来台商投资大陆的单向投资格局必然被两岸间的双向投资格局所替代。但由于大陆发展还比较落后,经济建设中还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双向投资格局中,仍以台商投资于大陆为主导。随着大陆经济实力的加强,又会呈现出一种势均力敌的双向投资格局。双向投资格局的形成势必扩大两岸的投资规模。同时,台湾当局对台商赴大陆投资的种种限制会逐步取消,大陆的经贸体制将与国际接轨,减少了投资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这必将引发新的一轮“台商投资大陆热潮”,对两岸投资规模的扩大也是一个极大的促进。5.大陆投资领域将进一步开放。台商赴大陆投资的机会与挑战并随着加入WTO进程的加快,大陆将会有步骤扩大开放商业、、保险,电信、等领域及在开放领域的经营范围。按照新修正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十五”期间,祖国大陆将继续吸引3000亿美元左右的外来资金投向农业新技术、土地资源开发、水利、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机械、等急需发展的基础产业与支柱产业。这对台商来说是一次极好的机会。但大陆市场的开放是针对所有WTO成员国的,也将会吸引美、目及欧洲的一些大型跨国公司赴大陆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