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讲国际贸易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经济学原理第18讲“国际贸易”卢锋,CCER,2001秋季1第18讲、国际贸易•1)贸易增长数据观察•2)比较优势理论•3)要素秉赋理论•4)其它贸易理论•5)贸易政策及其争论经济学原理第18讲“国际贸易”卢锋,CCER,2001秋季2全球贸易增长–国际贸易指不同国家之间商品和劳务交换活动。经济全球化首先表现为国际贸易增长。全球进出口总额由1947年的985亿美元上升到1997年的108,552亿美元,50年增长了109倍,年均增长9.8%。增长率远远超过了同期经济增长。0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01200001947195019551960196519701975198019851990199519961997年份进出口总额(单位:亿美元)经济学原理第18讲“国际贸易”卢锋,CCER,2001秋季3我国贸易增长•1950年出口额5亿多美元,进出口额11亿多美元。1977年贸易额为148亿美元,以50年代初很小贸易规模为基数,年均增长率为9.9%。改革开放后外贸增长速度上升,到1999年贸易额达到3606亿美元,1977-99年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5.6%。经济学原理第18讲“国际贸易”卢锋,CCER,2001秋季4我国贸易依存度变动•经济学家把一国外贸额占GDP比重称为贸易依存度,作为观察该国经济开放或外向程度(degreeofopenness)的一个指标:贸易依存度越高,开放度或外向度越高;反之亦然。0510152025303540455052555861646770737679828588919497年份比例(%)经济学原理第18讲“国际贸易”卢锋,CCER,2001秋季5我国贸易结构变动•两点基本特征:初级产品比重持续下降,制成品比重持续上升,散点曲线构成一个颇为规则的剪刀形状图形。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我国经济成长和结构转型进程。0102030405060708090100505254565860626466687072747678808284868890929496年份比重(%)初级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例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比例98经济学原理第18讲“国际贸易”卢锋,CCER,2001秋季6观察提出的问题?•观察数据的背后,无疑是大量不同品种商品和服务的国际交换活动。为什么会发生国际贸易?贸易扩展根源是什么?什么因素决定贸易结构?这些是国际贸易理论探讨的主题。经济学的贸易理论认为,比较优势与其相联系的要素秉赋,是决定影响国际贸易的基本因素,此外,规模经济等其它因素也对贸易发挥重要作用。下面我们分节介绍这些理论观点,然后讨论贸易理论的政策含义及其争论。经济学原理第18讲“国际贸易”卢锋,CCER,2001秋季7难倒萨缪尔逊的问题?•Asinglepropositioninallthesocialsciencesthatwasbothtrueandnon-trivial?他30年后发现了满意答案:比较优势原理:“这一原理的逻辑真确性可以使数学家信服,它的不同凡响洞见则被这一事实所证明:数以千计重要而聪明人士,从未能自行理解这一原理,或者即便被解释后也不能相信它”。•克鲁格曼说得更为直截了当:把受过职业训练的经济学家与其他受过良好教育的公众成员区别开来的最好标志,是前者会在政策思考中运用比较优势原理及其暗含的赞同自由贸易思想。经济学原理第18讲“国际贸易”卢锋,CCER,2001秋季8绝对优势概念–比较优势是与绝对优势对应的概念。绝对优势建立在生产绝对成本比较上。如果一国生产单位数量某种商品使用的资源绝对量较少或效率较高,它在这种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很容易理解绝对优势与国际贸易存在联系。各国需要通过贸易获得他们很难生产的产品:加拿大人需要进口咖啡,日本需要进口石油,科威特需要进口飞机等等。经济学原理第18讲“国际贸易”卢锋,CCER,2001秋季9比较优势概念•比较优势建立在生产活动的机会成本基础上。如果一国生产某种商品机会成本低于其它国家,该国则在该生产上有比较优势;反之,如果一国生产某种商品机会成本高于其它国家,则缺乏比较优势。•中心命题是:一国即便每种商品生产都不具备绝对优势,它仍会在某些领域享有相对比较优势;不仅各自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有可能通过交换增加福利,具有比较优势的经济同样可以通过贸易增加福利。因而,一国即使在所有产品上都比其它地区拥有更高的生产率,它仍然需要与其它国家进行贸易;同样,一国即便在所有产品上生产率都比较低,也仍有理由参与国际贸易。经济学原理第18讲“国际贸易”卢锋,CCER,2001秋季10举例说明比较优势(1)一个简单事例:假设有两个国家——中国和印度,各有100亩土地用于生产棉花和大米两种商品,并且同世界上其它国家隔绝;又假设两国人们对两种商品有相同偏好,并且各消费相同数量的大米与棉花;最后,假设它们各自棉花和大米的土地生产效率即单位面积产量如下表所示,改变不同数量土地在两种商品之间调配,不会影响土地生产效率,因而不存在规模经济。经济学原理第18讲“国际贸易”卢锋,CCER,2001秋季11举例说明比较优势(2)两国棉花,大米每亩单产水平中国印度大米6担2担棉花2担6担中国大米单产是印度的3倍,因而中国在大米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印度棉花单产是中国的3倍,因而印度在棉花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也就是说,两国相互具有绝对优势。我们首先分析互有绝对优势时,双方可能从贸易中获利的道理,然后再说明比较优势也能带来贸易利益。经济学原理第18讲“国际贸易”卢锋,CCER,2001秋季12举例说明比较优势(3)为说明绝对优势提供了互利贸易机会,首先看没有贸易时两国生产结构和消费可能性。依据假定,两国国内大米和棉花消费量相等,在没有贸易的隔绝状态下,每个国家通过适当分配土地生产出相同数量大米和棉花。如下表所示:中国用25亩土地生产了150担大米,用75亩土地生产了150担棉花,因而消费了150担大米和150担棉花。印度则用75亩土地生产大米和25亩土地生产棉花,同样消费了150担大米和150担棉花。中国印度大米25亩X6担/亩=150担75亩X2担/亩=150担棉花75亩X2担/亩=150担25亩X6担/亩=150担经济学原理第18讲“国际贸易”卢锋,CCER,2001秋季13举例说明比较优势(4)由于两国各有绝对优势,可以通过专业化生产和贸易获得利益。两国生产它们各自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中国专门生产大米,印度专门生产棉花。结果两国分别生产了600担大米和600担棉花。假如不考虑贸易需要发生的运输和交易成本,一项用300担大米交换300担棉花的贸易协议,可以使两国分别消费300担大米和棉花,比封闭状态下消费水平提高了一倍。也就是说,专业化分工和贸易能够使得两国消费水平超出他们原有资源和生产能力的限制。当然,如果考虑运输和交易成本因素,贸易带来利益的程度会有所减少,但是仍有可能带来互利互惠结果。经济学原理第18讲“国际贸易”卢锋,CCER,2001秋季14举例说明比较优势(5)现在分析比较优势带来互利贸易可能性。对这一事例,理解比较优势的直观方式,是考虑一国在两种产品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情况。下表显示,中国大米和棉花单产都高于印度,两种生产都具有绝对优势。然而,两国仍各有比较优势。中国虽然大米和棉花生产效率都较高,但是效率水平差距不同:大米效率水平是印度的6倍,棉花效率水平仅为对方的2倍。因而,中国在相对效率水平更高的大米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印度则在对中国来说相对效率水平较低的棉花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中国印度大米6担1担棉花6担3担经济学原理第18讲“国际贸易”卢锋,CCER,2001秋季15举例说明比较优势(6)与前面提到的比较优势定义一致性:“如果一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其它国家,该国则在该生产上有比较优势”。由上表可知,中国生产1担大米机会成本为1担棉花,生产1担棉花的机会成本是1担大米。印度生产1担大米需要放弃3担棉花,生产1担大米机会成本为3担棉花;生产1担棉花仅需要放弃1/3担大米,所以生产1担棉花机会成本仅为1/3担大米。中国大米生产的机会成本(1担棉花)低于印度(3担棉花),在大米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印度棉花生产机会成本(1/3担大米)低于中国(1担大米),在棉花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经济学原理第18讲“国际贸易”卢锋,CCER,2001秋季16举例说明比较优势(7)由于各自具有比较优势,双方仍然可以通过专业化和贸易获得利益。仍假设两国消费者对于大米和棉花的偏好,使各自国内两种产品消费数量相等。在封闭条件下,中国把100亩土地资源在两种产品上平分,生产和消费了300担棉花和300担大米;印度则将75亩土地用来生产大米,25亩生产棉花,最终产量为75担大米和75担棉花。经济学原理第18讲“国际贸易”卢锋,CCER,2001秋季17举例说明比较优势(8)这时贸易给双方带来利益的可能性,可用两阶段生产调节和贸易作用来演示。第一阶段是生产分工和专业化,两国依据各自比较优势调整各自生产结构。中国把更多土地运用到它具有比较优势的大米生产上,产出结构变成450担大米/150担棉花;印度不再生产大米,专门生产它具有比较优势的棉花,产出提高到300担。第二阶段通过贸易,中国出口100担大米而进口200担棉花,印度则进口100担大米并出口200担棉花。结果两国分别消费了350担大米/棉花和100担大米/棉花,都超过了封闭状态生产和消费可能性。中国印度第一阶段(专业化)大米75亩X6担/亩量=450担0亩棉花25亩X6担/亩量=150担100亩X3担/亩=300担第二阶段(交换)大米350担大米(出口100担大米)100担大米(进口100担大米)棉花350担棉花(进口200担棉花)100担棉花(出口200担棉花)经济学原理第18讲“国际贸易”卢锋,CCER,2001秋季18贸易条件(1)一个国家用国内产品所能交换得到的国外产品的数量比率被称为贸易条件。1担大米交换2担棉花的贸易条件对中国是有利的:没有贸易交换,利用本国土地生产,放弃1担大米只能换来1担棉花。如果贸易条件变成3担棉花交换1担大米,对中国更为有利。事实上,这一贸易条件将使贸易带来的全部利益都流向中国。印度不再从贸易中获得好处,但也没有因为贸易而遭受损失,因为这时它通过用3担棉花交换1担大米,与通过减少国内生产3担棉花来获得1担大米,贸易收益与国内生产机会成本正好相等。相反,当贸易条件变成1担大米交换1担棉花时,贸易利益全部被印度占有。经济学原理第18讲“国际贸易”卢锋,CCER,2001秋季19贸易条件(2)•由此可见,贸易虽可能使参与双方都获得利益,然而双方获利多少,则可能因为贸易条件不同而变化。在我们的事例中,大米和棉花交换比例在“1比1”与“1比3”之间变化时,中国和印度都将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利益。如果超出上述比例数范围,则会使一方受到损失。互利贸易可能性取决于贸易条件的变化范围,超过这一范围,互利条件会被破坏。经济学原理第18讲“国际贸易”卢锋,CCER,2001秋季20要素秉赋理论(1)–古典比较优势理论,建立在单个要素生产效率国别比较基础上。20世纪初期,瑞典经济学家赫克切尔和俄林(HeckscherandOhlin)要素禀赋理论,重新表述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factorendowment)指一国(或地区)实际拥有的要素总量和结构。某种生产活动是否具有比较优势,取决于它们能否比较密集地利用该国相对丰裕的要素,取决于它们生产成本比例是否与该国要素结构相一致。越是能密集利用一国丰裕要素的生产项目,越具有比较优势;反之,越是需要密集投入一国相对稀缺要素的生产项目,则越是缺乏比较优势。经济学原理第18讲“国际贸易”卢锋,CCER,2001秋季21要素秉赋理论(2)–这一理论的贡献在于,它从要素结构层面进一步解释了比较优势的来源。由于可以对基本要素如土地、资本、劳动的相对丰裕程度进行度量,因而这一理论对利用要素和贸易数据对比较优势原理进行检验提供了可能,从而使得比较优势原理更为完善和更有说服力。–例如,这一

1 / 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