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基于贸易的跨国经营理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3章基于贸易的跨国经营理论1Ch3基于贸易的跨国经营理论§1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一个例子表2-1英国和葡萄牙生产毛呢和酒的绝对成本差异单位:单位劳动p32毛呢酒英国70120葡萄牙110803.1.1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1776《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封闭经济条件下►开放经济条件下英国减少1单位酒的生产节省120单位的劳动,节省的120单位的劳动生产毛呢120/70=1.71单位英国1.71单位的毛呢出口到葡萄牙,葡可以节省1.71*110=188.1单位的劳动葡用节省的188.1单位的劳动生产酒,产量为188.1/80=2.35单位只要葡用x∈(1,2.35)单位的酒交换英一单位的毛呢,贸易就会产生►绝对优势理论:在国际分工中,每个国家应该专门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交换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这样就会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更好地促进分工和交换,使每个国家都获得最大利益。►绝对优势理论只解释了或的情况,对于或的情况没能给出解释如表英国和葡萄牙生产毛呢和酒的绝对成本差异单位:单位劳动毛呢英国毛呢相对成本酒英国酒相对成本英国7070/60=1.17120120/80=1.5葡萄牙60803.1.2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1817《政治经济学及税赋原理》►封闭经济条件下►开放经济条件下即使一国两个部门的生产成本都比对方国家高,但是存在相对成本更高的部门英国放弃1单位酒的生产,节省120单位劳动,节约的120单位劳动生产毛呢120/70=1.71单位英国1.71单位的毛呢出口到葡萄牙,葡可以节约劳动1.71*60=102.6单位葡用102.6单位的劳动生产酒,酒产量102.6/80=1.28单位只要葡用x∈(1,1.28)单位的酒交换英一单位的毛呢,贸易就会产生►比较优势理论: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即使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中劳动生产率都处于全面优势或全面劣势的地位,只要有利或不利的程度有所不同,该国就可以通过生产劳动生产率差异较小的产品参加国际贸易,从而获得比较利益。►比较优势理论解释了、的情况,也解释了、第3章基于贸易的跨国经营理论2§2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形成,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随之产生。3.2.1要素禀赋理论1919年,瑞典经济学家埃利·赫克歇尔(EilFHeckscher)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观点,指出产生比较优势差异必备的两个条件。1930年代,这一论点被他的学生伯尔蒂尔·俄林(BeltilGOhlin)所充实论证,其代表作《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因而这一理论又称为H-O理论。3.2.1.1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拥有两种相对要素的比例。是相对概念。ρA=K_A/L_AρB=K_B/L_B3.2.1.2要素密集度是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是相对概念。kX=KX/L,kY=KY/LY若kXkY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某一相对相对要素价格w/r下,kXkY满足;在另一相对相对要素价格w’/r’下,kXkY仍满足3.2.1.3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两个国家在要素禀赋充分利用情况下的两种产品最大产量,及产量大小比较。KLEALEBLOLLXB=X_BYB=Y-BKLEALEBLOLLXA=X_AYA=Y-AKw/rOLLXYXkXXkYw’/r’kX’XkY’XKw/rOLLXYXkXXkYKLEALEBLK_AK_BL_AL_BOLρALρBL第3章基于贸易的跨国经营理论3►两个国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两个国家两个部门最大产量的关系3.2.1.4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两个国家偏好相同►相对价格p=PY/PXpApBA国在生产X方面有相对优势3.2.1.5开放条件下的贸易:H-O定理►相对产品价格均等下的两国均衡►均衡状态下的贸易模式A国出口QAOA单位的X,交换B国QBCB单位的Y。►H-O定理:在两国技术水平相等的前提下,产生比较成本的差异有两个原因:一是两国间的要素充裕度不同;二是商品生产的要素密集度不同。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以换取那些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这样的贸易模式使参与国的福利都得到改善。3.2.2里昂惕夫悖论20世纪50年代初,美籍苏联经济学家里昂惕夫(Leontief)根据H-O理论,用美国1947年200个行业的统计数据对其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验证时,结果却得出了与H-O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这一难题称为里昂惕夫悖论。美国出口商品资本-劳动比13991美元/人;进口18184美元/人本人不敢相信。从有效劳动角度解释:美国劳动生产力是他国的3倍,从这个角度美国是劳动密集型国家。YOLXAA’BB’QAXQBCAXOAXCBOBXYOLXAA’BB’EAXEBYOLXAA’BB’pBpAYOLXAA’BB’EAXEBYOLXAA’BB’第3章基于贸易的跨国经营理论4§3新贸易理论二战后,国际贸易的产品结构和地理结构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同类产品之间以及发达工业国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跨国公司内部化和对外直接投资兴起,这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认为的贸易只会发生在劳动生产率或资源禀赋不同的国家间的经典理论是相悖的。古典与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都假定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这与当代国际贸易的现实也不相吻合,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3.3.1新生产要素理论3.3.1.1自然资源理论1959年,美国学者凡涅克(J.Vanek)提出了以自然资源的稀缺解释里昂惕夫悖论的观点,认为美国的自然资源是相对稀缺的,进口自然资源的开发或提炼是耗费大量资本的,进口自然资源产品会使产品中的资本密集度上升。扣除资源的影响,美国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就会小于其出口。3.3.1.2人力资本理论劳动力分为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熟练劳动是通过后天教育、培训等途径积累起来的,这类似于物质资本的投资行为。这样一来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美国经济学家凯恩(Kenen)发现美国出口的商品是以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为主的商品。3.3.2偏好相似理论(重叠需求理论)1961年林德(S.B.Linder)在《论贸易和转变》一书中提出了偏好相似理论,第一次从需求方面寻找贸易的原因。►要素禀赋学说只适用于解释初级产品贸易,工业品双向贸易的发生是由相互重叠的需求决定的。►产品出口的可能性决定于它的国内需求;两国的贸易流向、流量取决于两国需求偏好相似的程度,需求结构越相似则贸易量越大;平均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国家AB;人均收入y;消费产品品质等级q;消费基点AB贸易区间[A2,B1]3.3.3战略贸易理论在不完全竞争尤其是寡头竞争的市场结构中,政府的战略贸易政策可以改变市场运行的效果,帮助本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性优势。例:波音和空客►无政府资助下的损益表单位万美元空中客车公司生产不生产波音公司生产不生产(-5,-5)(100,0)(0,100)(0,0)空客的最终选择取决于波音的行为,如果波音生产空客就选择不生产,如果波音不生产空客就选择生产►政府资助下的损益表欧共体向空客提供25万美元的资助,如果空客生产yAyByBAOA1A0A2B0B1B2q第3章基于贸易的跨国经营理论5空中客车公司生产不生产波音公司生产不生产(-5,20)(100,0)(0,125)(0,0)空客的最终选择生产,波音只有选择不生产►战略贸易政策成功的条件i政府判断的正确且政策得当ii本国企业适当配合iii国内外企业不能串谋iv对方国家政府不采取同样行动v干预成本小于垄断利润►对方国家政府采取同样政策的损益表如如果波音生产美国政府也资助25万美元结果又回到最初的情形3.3.4动态国际贸易理论动态贸易理论主要从动态角度分析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的原因。3.3.3.1三代平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核心观点第一,一国的经济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是不断变化的。如取决于政府政策等第二,一国的贸易优势应与合理的产业结构保持一致。如演进规律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每个产业内部也有演化规律。如第二产业:工业化阶段,高加工化阶段,技术集约化阶段。日本20世纪60年代处于重工业化,出口机械设备等中工业化产品;70年代高加工度阶段,出口小汽车第三,动态比较优势的形成要借助国家干预的力量。日本:战后的产业保护政策;60年代的引导大型企业合并;70年代产业结构调整政策;80年代促进知识密集型产业形成政策;90年代有关防治环境污染的政策等。3.3.3.2赤松要的雁形理论以日本的纺织业为例提出,后进国家某一部门的发展应遵循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路径一种新产品,国内没有相应的生产技术和生产部门,所以进口国内对新产品的不断熟悉,国内开始出现这种产品的生产,进口替代,对进口的依赖降低国内由于规模的扩大和较低的生产成本,所以生产出的产品价格较低,具有竞争力,开始出口3.3.3.3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弗农(RaymondVernon)1966年提出,将产品周期界定为创新、成熟、标准化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产品的创新阶段发达国家A技术资本雄厚,根据本国消费者需求研发新产品。本国企业有特定优势,生产的产品在本国销售。国外的发达国家B也有需求,所以也出口一部分到国外B,出口不断增加。第二阶段:产品的成熟阶段市场需求急剧增加,国外的发达国家B也产生了大量的需求。产品的成本优势越来越重要,企业技术优势在削弱。A国企业通过许可、合资等方式在国外的发达国家B生产,同时东道国出现模仿的企业。发展中国家C出现需求。国家A的国内生产开始减少,出口也减少。国家B的产出增加,并出口到国家A和国家C。时间进口国内生产出口产品规模第3章基于贸易的跨国经营理论6第三阶段:产品的标准化阶段生产技术标准化,企业的技术优势消失,成本成为决定因素。国家B的生产开始向国家C转移。国家B的出口减少。国家C的生产增加,并出口到国家A和国家B例美国施乐公司的复印机20世纪60年代美→日本、西欧→新加坡、泰国3.3.4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elE.Porter)提出的这一理论,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这一微观角度解释国际贸易,弥补了比较优势理论在有关问题论述中的不足。波特认为,一国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与行业的竞争优势,一国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能否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的形成有赖于主导产业具有优势,关键在于能否提高劳动生产率,其源泉就是国家是否具有适宜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四基本因素、两辅助因素模型”中,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政府、机遇都是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波特根据以上各大要素建立了钻石模型,说明了各个因素间如何相互促进或阻碍一个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从发展阶段来看,一个国家优势产业的发展可分为四个不同阶段,即生产要素推动阶段、投资推动阶段、创新推动阶段,财富推动阶段。一二三ABC时间出口进口第3章基于贸易的跨国经营理论7§4新兴古典贸易理论3.4.1杨小凯►杨小凯(1948年10月6日-2004年7月7日),澳大利亚经济学家,华人,原籍中国吉林省,在湖南长沙长大。当时年仅19岁的他曾以一篇名为《中国向何处去》的大字报被点名批判,1968年起被判刑十年。1968年至1978年,杨小凯在监狱服刑期间向与其共同关押的大学教授、工程师等人学习了大学课程,包括英文、微积分等。1979年出狱后,杨小凯于在湖南大学数学系旁听一年。1980年杨小凯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1982年毕业,获计量经济学的硕士学位。1982年杨小凯被武汉大学聘为助教、讲师。1983年受经济学家邹至庄赏识推荐,赴美国普林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