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本章要点:对外贸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经济增长产生增值、资本积累、促进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和调节国际收支等多方面的积极贡献。本章着重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论述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对欧美、日本和东亚国家的经验进行实证分析,同时也对“新经济”兴衰与对外贸易的关系进行剖析,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贸易的发展进行系统回顾。第一节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概述一、对外贸易的概念对外贸易(foreigntrade)是一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物质产品和服务交换活动的总和。对外贸易是一个随着交换内容不断增加而持续扩展的流通领域。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对外贸易的概念包含以下三个层次:1.对外贸易的基础或传统内涵是指一国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活动。2.对外贸易的发展或延伸性内涵是指一国对外商品交换与服务交换活动,包括商品贸易及商品贸易以外的劳务输出输入、工程承包、技术贸易、国际旅游、国际金融与保险、国际电信服务和国际运输等。3.对外贸易的扩大内涵是指对外贸易服务业,包括与对外贸易活动相关的咨询、广告、包装、仓储、装卸、展览和翻译等。对外贸易包括对外服务贸易活动。与对外商品贸易不同,对外服务贸易(foreigntradeinservice)是指一国对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劳务、技术、金融保险、房地产、商业、运输、电信、旅游和文化体育等服务交换。服务贸易的一般特点是:①服务产品通常是无形的;②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是同一过程;③服务不可储藏。因此,服务贸易的一般方式包括跨境提供、商业存在、市场准入、境外消费和自然人流动等。对外贸易最终表现为两种基本的状态,即外贸顺差和外贸逆差(foreigntradesurplus&deficit)。外贸顺差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对外商品和服务贸易的收入大于支出,出口贸易额超过进口贸易额,形成外汇结余;外贸逆差则指相反的情况,即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对外商品和服务贸易的收入小于支出,进口贸易额超过出口贸易额,出现外汇缺口或短缺的状况。二、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的辩证关系对外贸易是一国范围内,政府与企业对外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从理论上严格地说,它是一种以“国民(籍)”作为统计口径的经济行为,不包括外资企业外贸行为的本国厂商的对外产品与服务交换活动,它是一国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的基础部分,也是最真实地反映一国国际竞争力的经济活动环节。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trade)是一种共同行为,它包含两重内涵:一方面从广义的统计意义上说,它是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另一方面从狭义的现代经贸易发展角度而言,它是跨国公司的直接经营与跨国经营活动及其导致的结果。随着现代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各国经济贸易活动日益国际化,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化。但是,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两者之间的差别是始终存在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强调这一差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三、现代国际贸易的发展状况与特征(一)发展状况国际贸易是国际社会共同的交换行为,对世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第一级火箭”的功能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正由单一的自由结汇贸易和易货贸易方式,向着贸易和技术转让、劳务输出输入、国际投资和合作经营等活动相结合的复合型国际贸易转化。(二)特征1.二战后国际贸易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在水平分工基础上的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迅速发展。2.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另一显著特征是与国际投资相互促进,迅猛发展。3.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又一显著特征则是与服务贸易相互促进。第二节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一、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基本作用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最基本的作用来说,它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必要补充环节,完成价值的形成过程。1.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表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良性运行,共同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社会生产要素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国民经济才能顺利运行,即简单的社会再生产得以实现。发展对外贸易,通过国际间的商品交换(包括国内生产、国际消费和国际生产、国内消费量个基本方面),转换使用价值形态,满足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所要求的比例(包括物质的和价值的)关系,对国民经济起着补充、调剂、促进和推动的杠杆作用。2.根据凯恩斯的“吸收法”(absorptionapproach):Y=C+I+G+(X-M)式中Y为国民收入总额,C为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部分,I为投资,G为政府购买,X为出口,M为进口。假定其他项为A,则进出口贸易差额对国民收入与其他项目之间的差额具有平衡作用。即:Y-A=X-M由于相对而言,进出口贸易比国民经济中的其他活动更加具备弹性或可调节性,因而对外贸易在满足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所要求的比例关系方面,能够起到补充、调剂、促进和推动的杠杆作用。二、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扩大作用对外贸易具有创立效应,对外贸易使本国产品在世界市场范围内进行销售,扩大了本国产品的需求量,同时,又能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节约国内劳动成本,进而实现价值的增殖。贸易的创立效应又由于内部作用机制和外部作用机制两种因素得以加强。一是内部作用机制,即对外贸易乘数作用,是指一国在既定的边际消费倾向作用下,由于对外贸易收入而增加的该部门消费会通过国民经济的产业链关系增加相关部门的收入和消费,最终对国民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产生加倍效果。由于对外贸易扩大了本国产品的市场,它对于拉动国内需求,扩大产业规模经营和成本节约,进而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有重要意义。二是“溢出效应”,即他国对外贸易收入而增加的各部门收入和消费对本国产生的拉动本国出口需求和增加本国出口额的作用过程。△Y—国民收入增量,△X—出口增量,△M—进口增量,△I—投资增量,MPM—边际进口倾向,MPS—边际储蓄倾向,K—对外贸易乘数。①无储蓄、投资的均衡开放经济状态时:△Y=△X·K,K=1∕MPM②有储蓄、投资的均衡开放经济状态时:△Y=(△X+△I)·1∕(MPS+MPM),K=1∕(MPS+MPM)总结:对外贸易能够从内外两方面拉动一国经济增长。三、对外贸易具有产业创新效应对外贸易能够促进一国科技进步和产业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对外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于它通过对外商品贸易和直接的国际技术交换,引进世界先进技术,促进本国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本国产业的经营规模和技术生产率的上升。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它能够起到弥补长期性的技术缺口的作用。从产品消费、模仿制造到形成产业、逐步扩大产业规模的过程,被国际经济学界称为“干中学”(learningbydoing)效应。著名国际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n)在他的关于保护进口以推动出口的一篇论文中指出,尤其当一国政府采取适当的市场保护时,“边干边学”效应是最有速率的。因此,对外贸易带来的“边干边学”效应会促使一国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改善调整。四、对外贸易具有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等效应对外贸易具有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增进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的效应。在一国对外经济贸易关系中,对外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处于最基本的地位,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属于经常项目。在国际收支其他项目不变时,一国商品与服务若出口贸易额大于进口贸易额,则表现为贸易顺差,它意味着本国企业生产得以顺利进行,设备闲置率低,服务行业景气,工人就业机会增加;同时,由于本国市场商品、服务供应较为充足,社会物价水平相对稳定。与此相反,一国商品与服务若出口贸易额小于进口贸易额,则表现为贸易逆差,它意味着本国企业生产能力不足或受到抑制,设备闲置率高,服务行业不景气,工人就业机会减少;同时,由于市场上商品、服务供应不足,社会物价水平会发生较大波动,有时会造成通货膨胀。在前述的X-M=Y-A关系中,A所包含的C、I和G等在一定是时期内具有较大的刚性,即呈现较强的增长趋向。在此情形下,进出口贸易则表现出相对的弹性或可调节性。因此,尽可能通过增加商品和服务出口贸易,可以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奠定有利的基础。五、对外贸易具有促进资本积累效应对外贸易具有促进资本积累的效应,它能够增加本国财政收入和外汇收入,实现其价值增值和价值转移,从而弥补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资本、外汇不足,即所谓的“双缺口”。发展中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普遍存在的资本、外汇不足构成了经济增长的“瓶颈”。发展中国家的“双缺口模型”可表述如下:社会总供给:Y=C+S+T+X社会总需求:Y=C+I+G+M若税收等于政府支出,即T=G,则:S+X=I+M或者S-I=X-M当S-I为负数时,即为储蓄缺口;当X-M为负数时,即形成外汇缺口。发展中国家促进对外贸易增长,尤其是扩大对外商品与服务出口、增加收入,能够起到弥补资本、外汇缺口的积极作用。六、对外贸易的负面影响1、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出口增长。发展中国家根源于长期经济发展的落后和技术差距,存在出口贸易量随生产率提高而增大,但却进而造成贸易条件相对恶化的状况,抑制了本国经济增长。贸易条件:通常是指进出口商品的价格贸易条件,他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出口贸易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贸易商品价格指数之间的比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出口商品的需求状况和价格水平。即:贸易条件=(出口商品价格指数/进口商品价格指数)*100%六对外贸易的负面影响2、对外贸易对国际性的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起着“传导作用”。由于对外贸易造成国际经济贸易上的相互依赖,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的供求波动与价格、利率等因素具有日益增强的传导性。发达国家发生的经济或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对发展中国家造成经济破坏或相应的经济利益损失。第三节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实证分析一、二战后日本产业经济与对外贸易发展的经验(一)“重点生产方式”适应了旺盛的国际市场需求最能反映日本这一时期“重点生产方式”政策特征的理论是莜原三代平的“莜原三基准”原理。1.需求的收入弹性最大原则2.生产率上升率最大化原则3.产业关联度最大化原则(二)贸易与产业转型的“雁型理论”二战后日本通过简单、初级的商品出口换汇,逐步扩大关键技术和设备的进口,进而为实现国内产业物质技术基础的提高和逐步的进口替代,最后改善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并完成出口替代,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贸易与产业转型路线。这一模式理论总结被称为“雁型理论”。二亚洲四小龙的对外贸易与产业发展经验(一)外贸转型与经济转型相互促进1.转口贸易向加工贸易转型香港与新加坡经济规模的增长是贸易转型的结果2.进口替代性贸易及其向出口替代性贸易的转化(1)进口替代(2)进口替代向出口替代转化例子:中国台湾和韩国二亚洲四小龙的对外贸易与产业发展经验(二)经济增长与国际市场的依赖亚洲四小龙的贸易与产业发展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使其经济规模在较短的时间内得以实现较快的增长,形成了外向型经济下的工业化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出口商品结构,以及国际收支相对平衡的良性局面。三新经济衰退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及其启示知识经济迅速发展是21世纪初的最新经济现象,成为近年来各国政府和经济界热衷关注的焦点领域。但是,近年来也曾遭受衰退。究其重要原因:一方面,发达国家没有通过贸易寻求新经济与传统产业的改造形成必要的产业间衔接。另一方面,日本和欧洲没有真正参与岛新经济技术革命的发源地。由此可以看出,无论在那个经济时代,产业的发展都必须与靠贸易完成相互间的联系,经济增正依赖于对外贸易是国际经济学的永恒命题。第四节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贸易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一、国民经济恢复与重建时期的对外贸易(1950-1957年)这一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是资源动员和迅速完成工业基础建设的结果。但是,它还只是对外贸易的初级形态,扮演的是互通有无的交换使用价值的角色功能。第四节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贸易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二)大跃进与文革时期的对外贸易(1958-1977年)三个显著特点:1.周期性。平均5-7年为一个起落周期。2.停滞性。在较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我国外贸总体上发展缓慢。3.抑制性。自长期停滞不前之后,这一时期的最后五年对外贸易终于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