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第一篇:国际贸易纯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第二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第三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第二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第一节:比较优势理论第二节:相互需求理论:穆勒和马歇尔第三节:要素禀赋论第四节:特定要素模型第二章课后作业第一节:比较优势理论国际贸易理论产生前影响较大的国际贸易学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的开端一、国际贸易理论产生前影响较大的国际贸易学说1、重商主义的对外贸易理论主张及政策主张2、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1、重商主义的对外贸易学说简介:产生于15世纪的欧洲,最初出现在意大利;16世纪以后,在英法两国得到了重大发展。重商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重商主义的对外贸易理论内容重商主义的对外贸易政策主张评价重商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什么是财富?货币(金银)是财富的唯一表现形式,货币就是财富。一国拥有货币的多寡代表着该国的富裕程度如何获取(增进)财富?开掘金银(并非可行途径)通过顺差的对外贸易实现金银的积累重商主义的对外贸易理论内容货币差额论(早期重商主义):代表人物有约翰·海尔斯和威廉姆·斯坦福德。主张由政府直接控制货币流动,禁止金银输出。对外贸易中遵循少买(或不买)多卖的原则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托马斯·孟。反对政府限制货币输出,认为这种做法会实现他国报复,使得贸易消失。不强调每一次交易均有货币积累,强调一个年度内通过贸易顺差有所积累。重商主义的对外贸易政策主张出口垄断主义。主张借助国家权力垄断对外贸易,商人须在国家特许下从事对外贸易外汇管制主义:坚持国家管制贵金属的流出入。实施奖出限入政策:反对进口奢侈品,用免税、退税、补贴、贸易特权等手段鼓励制成品出口和原料进口。禁止能工巧匠和工具设备流往国外。管制海上运输评价重商主义的对外贸易学说重商主义学说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初步探讨,是西方关于国际贸易最早的学说。主张国家干预对外贸易,实行贸易保护的观点;及其政策主张产生了深远影响重商主义的理论基础是错误的:货币不等同于财富,一国货币的多寡只决定价格水平而非富裕程度;价值产生于生产过程而非流通领域中的贱卖贵卖;单纯追求对外贸易顺差不利于国内经济平衡重商主义仅对社会生产的流通领域进行探索,忽略了社会生产的生产、分配、消费领域视国际贸易为“零和博弈”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晚期重商主义出现了向“重工主义”的不自觉转变2、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对重商主义予以系统的清理,在对重商主义批判的基础上,提出并阐述了自己的贸易思想。亚当·斯密贸易理论的理论基础绝对优势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的理论基础什么是财富?财富是上年度生产的可供本年度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总数量如何获取(增进)财富?增加劳动增加劳动的量:充分就业假设前提下,并非可行路径提高劳动的质:专业化分工绝对优势2*2*1贸易模型:两国(A国、B国);两产品(X产品、Y产品)对应两个产业部门;单一生产要素(L,劳动)如果我们用ax表示A国生产X产品单位劳动投入,则1/ax为A国生产X的劳动生产率;用ay表示A国生产Y产品单位劳动投入,则1/ay是A国生产Y的劳动生产率;用bx表示B国生产X产品的单位劳动投入,则1/bx是B国X生产的劳动生产率;用by表示B国生产Y产品的单位劳动投入,则1/by是B国Y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如果,axbx或1/ax1/bx,则A国在X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ayby,或1/ay1/by,则B国在Y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用两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进行直接比较;劳动生产率高的国家在该种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劳动生产率低的国家在该种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劣势。绝对优势理论示例分析绝对优势理论的内容评价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分析下列2*2*1模型两国单位产出所需劳动量A国B国X单位劳动投入312Y单位劳动投入64X劳动生产率1/31/12Y劳动生产率1/61/4分析根据对绝对优势的界定,1/ax=1/3;1/bx=1/12。1/ax1/bx,则A国在X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同理,1/ay=1/6,1/by=1/4,1/ay1/by,则B国在Y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A国若放弃对Y的生产而专业化生产X;B国若放弃对X的生产而专业化生产Y,则对两国、对世界生产均有益。见:国际分工后的世界生产净效果及参与国福利效应分析国际分工后世界生产净效果A国B国世界生产净变化X产品+2-1+1Y产品-1+3+2分析:每个参与国从中获益A国:分工前9单位劳动投入,可生产出1单位X和1单位Y供本国消费。分工后,9单位劳动投入可专业化生产出3单位X产品。B国:分工前16单位劳动投入可生产出1单位X和1单位Y供本国消费。分工后,16单位劳动投入可专业化生产出4单位Y产品。假定按国际间1:1的比例进行交换A国用2单位X与B国的2单位Y相交换后,A国有1单位X和2单位Y供国内消费。B国有2单位X和2单位Y产品供国内消费。分工之后,两国同等劳动投入可获更多产品以供消费绝对优势理论的内容贸易基础:国际间劳动生产率差异(技术差异)。贸易模式:每个国家都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自己处于绝对劣势的产品。贸易利益:国际贸易是实现专业化分工利益的重要途径。整个世界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中获益;每个参与国从中获益评价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朴素的劳动价值论将研究对象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提出国际贸易是“正和博弈”而非“零和博弈”主张自由贸易,反对政府干预从“绝对优势”的角度解释国际贸易不具普遍意义;具会使发展中国家对国际贸易望而却步单要素模型与现实经济存在差距从“绝对优势”解释国际贸易不具普遍意义两国单位产出所需劳动量A国B国X单位劳动投入量312Y单位劳动投入量68X劳动生产率1/31/12Y劳动生产率1/61/8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的开端模型基本结构及假设前提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理论评价比较优势理论1、模型基本结构及假设前提2*2*1模型:两国(A国、B国);两产品(X产品,Y产品)对应两个产业部门;单一生产要素(L,劳动)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相同形状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两国生产函数不相同:两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不同(技术差异)劳动在一国之内完全同质劳动在一国内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不能流动规模收益不变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均为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假定不考虑运输成本、交易成本、贸易壁垒、市场干预等其他影响因素2、比较优势如果我们用1/ax表示A国生产X产品的劳动生产率;用1/ay表示A国生产Y产品的劳动生产率;用1/bx表示B国生产X产品的劳动生产率;用1/by表示B国生产Y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如果ax/aybx/by,则A国在X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如果上式成立,则必定有ay/axby/bx成立,即B国必定在Y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比较优势:使用两国各自国内两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进行比较。相对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国家在该种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相对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国家在该种产品生产上处于比较劣势。3、比较优势理论见示例分析贸易基础:国际间劳动生产率差异(技术差异)。贸易模式:每个国家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自己处于比较劣势的产品贸易利益:国际专业化分工利益。整个世界生产扩张;每个参与国从中获益;国内每一个人从中获益。示例分析两国单位产出所需劳动量A国B国X产品单位劳动投入312Y产品单位劳动投入68X劳动生产率1/31/12Y劳动生产率1/61/8分析A国在两种产品生产上均具备绝对优势;B国在两种产品生产上均处于绝对劣势根据对比较优势的界定,1/ax=1/3;1/bx=1/12,1/ay=1/6,1/by=1/8。ax/ay=2;bx/by=2/3。ax/aybx/by,所以A国在X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B国在Y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如果A国专业化生产自己的比较优势产品X;B国专业化生产自己的比较优势产品Y,则可获得广泛的国际贸易利益整个世界生产扩张每个参与国从中获益每个人从中获益国际分工后世界生产净变化A国B国世界生产净变化X产品+2-1+1Y产品-1+1.5+0.5每个参与国从中获益A国:分工前9单位劳动投入,可生产出1单位X和1单位Y供本国消费。分工后,9单位劳动投入可专业化生产出3单位X产品。B国:分工前20单位劳动投入可生产出1单位X和1单位Y供本国消费。分工后,20单位劳动投入可专业化生产出2.5单位Y产品。假定按国际间1:1的比例进行交换A国用1单位X与B国的1单位Y相交换后,A国有2单位X和1单位Y供国内消费。B国有1单位X和1.5单位Y产品供国内消费。分工之后,两国同等劳动投入可获更多产品以供消费。每个人从中获益国际分工与贸易后,每个国家劳动者用本国出口商品衡量的实际收入不变,但用进口商品衡量的实际收入提高。贸易后劳动者福利水平更高4、评价比较优势理论比绝对优势理论更具普遍意义,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依据,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自由贸易发展静态、短期分析要求各国依据比较优势进行完全专业化分工,与现实有较大差距。单要素模型与现实存在差距外生给定劳动生产率差异,而未能进一步解释劳动生产率差异产生的原因第二节:相互需求理论贸易的实际价格取决于贸易伙伴间的相互需求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马歇尔的相互需求理论一、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指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为决定一个国家的何种商品在国际上进行交易有利可图提供了理论基础,但它不能决定这些交易商品将按什么样的比例进行交换。穆勒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用“相互需求原理”对比较优势论作了重要说明和补充。比较成本确定互惠贸易的范围贸易条件影响贸易利益的分配相互需求状况决定具体的贸易条件评价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1、比较成本确定互惠贸易的范围穆勒在比较优势论的基础上,用两国商品交换比例的上下限阐述了贸易双方获利的范围问题。假定两国的劳动投是相同的,但生产的商品数量不同。见下表所示国际交换比例的上下限是由两国国内交换比例所决定的。如按10:15交换,全部利益归德国;如按10:20交换,全部利益归英国。英、德两国交换比例分工前分工后毛呢(码)麻布(码)国内交换比例毛呢(码)麻布(码)国际交换比例英国101510:152020码麻布10码毛呢15码麻布德国102010:20402、贸易条件影响贸易利益分配国际贸易能给参与国带来利益。贸易利益的大小取决于两国国内交换比例之间范围(即互惠贸易范围)的大小。而双方在贸易利益分配中所占的份额多少,则决定于具体贸易条件。国际商品交换比例越接近于本国国内交换比例,则本国从贸易中获得的利益越接近于分工和交换前自己单独生产时的产品量。国际商品交换比例越接近于对方国家的国内交换比例,本国所分得的贸易利益越多。3、相互需求状况决定具体的贸易条件一切贸易都是商品的交换,一方出售商品便是购买对方商品的手段,即一方的供给便是对对方商品的需求,所以供给和需求也就是相互需求。在比较成本确定的两国间互惠贸易范围内,实际的贸易条件是能够使贸易双方的总出口恰好支付其总进口的贸易条件。贸易条件或两国间商品交换比例是由两国相互需求对方产品的强度决定的,它与两国相互需求对方产品总量之比相等。如果两国的需求强度发生变化,则贸易条件或两国间的交换比例必然发生变动。4、评价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补充了国际贸易为双方带来利益的范围问题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补充了国际贸易利益如何进行分配的问题局限性:关于相互需求强度决定贸易条件的论点不切实际,因为它的假定前提是物物交换下供给等于需求。二、马歇尔的相互需求理论马歇尔用均衡价格论来解释、描绘贸易条件的提供曲线,通过几何图解方法来说明供给和需求如何决定均衡的贸易条件,从而较为精确地描述了两国就两种商品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