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_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七章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本章结构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规模经济的含义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垄断竞争市场与差异产品下的产业内贸易寡头垄断与国际贸易: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双寡头市场——古诺模型寡头垄断与产业内贸易第一节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一、规模经济的含义(1)规模经济: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产出成本LRAC0图企业的长期成本曲线(2)规模经济存在的判断可以从生产函数的性质入手分析则规模收益不变当则存在规模不经济当则存在规模经济当,1=,1,11),,(=),(),(=αααλKLfλKλLλfKLfQα(3)两种类型内部规模经济:指由于企业自身规模的扩大而导致的企业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外部规模经济:指由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行业规模的扩大,所导致的企业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即由“聚集效应”而带来的规模经济,它与企业集中所促进的专业化供应商队伍的形成,知识外溢、技术扩散、劳动力市场共享等因素有关。内在规模经济和外在规模经济后者是指一种纯粹的技术特征,它指生产过程中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当生产过程遵循规模报酬递增规律时,自然存在规模经济,但规模经济并不要求规模报酬递增一定存在。在外部规模经济情况下,企业的生产过程仍是规模收益不变的,规模收益递增只发生在产业层次上,即整个产业增加比例大于整个产业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4)规模经济与规模收益递增二、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以2×2模型为基础,做如下假设:X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Y部门仍为规模收益不变部门;市场结构仍是完全竞争的;两国的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要素禀赋、消费者偏好以及市场规模假设均相同。在封闭条件下当达到均衡时,两国的相对价格完全一致,即不存在比较优势。均衡点对两国来说都不再是稳定的,两国通过国际分工与贸易可以改善各自的福利。如果A国专门生产X,B国专门生产Y,A、B两国都愿意将各自所生产出的产品一半与对方进行交换,那么两国的消费点都会超过生产可能性边界,位于图中直线TT′的中点C,这时,很明显,两国都会获益。开放条件下即使不存在比较优势,外部规模经济也可导致国际贸易的产生国际分工格局的确定:偶然或历史因素。“先行优势”(FirstMoveradvantage):在发展初期“领先一步”的优势,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转化为成本上的优势,从而限制了“后来者”的进入。国与国之间市场的差别:国内市场规模相对较大的国家将完全专业化生产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产品(X),而国内市场规模较小的国家将只能完全专业化生产规模收益不变的产品(Y)。进口保护或出口促进等政策措施的采用。第二节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不完全竞争和市场结构垄断竞争模型和寡头模型OAB完全垄断市场完全竞争市场..允许差异产品存在;假设消费者偏爱消费多样化;产品差异性使同类厂商的产品之间不具有完全替代性,每个厂商都面对一条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规模经济存在的条件下,厂商在扩大规模和产品多样化之间做出平衡;市场可自由进入,市场平均利润为零时。一、垄断竞争市场特征二、市场规模与厂商产量、厂商数目在一共同行业内,所有厂商的生产技术条件和所面对需求条件均分别相同;每个厂商只生产一种品种的产品,厂商的数目与差异产品的数目是等同的;该行业的要素投入总量是固定不变的,市场总需求完全无弹性,即与价格无关。基本假设:单个厂商均衡产量的决定•厂商决定其产出的条件:MR=MC•如果短期内厂商获得的超额利润大于零,那么就会不断有新的厂商进入市场。新厂商的进入会对原有厂商的需求曲线的影响•一是原有厂商在市场上的占有量会下降,即厂商所面对的需求曲线会向左移动;•二是原厂商所面对的需求弹性越来越大,即其需求曲线变得更加平坦。•新厂商的进入最终导致行业内所有厂商的利润为零,这时市场结构达到均衡,市场中厂商数目随之确定下来。均衡时厂商数目与厂商产量之间所有可能组合的轨迹——RC曲线RC曲线向上倾斜,曲线上离原点越远的点表示市场规模M越大,因而对应的厂商数目与厂商产量就越大。AA’,BB’:要素总投入不变时,厂商数目和产量可能组合的点的轨迹三、开放条件下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A国与B国两个国家除了市场规模存在差异外,在生产技术条件、要素禀赋以及消费者偏好等诸多方面假设都完全相同。假设A国是小国,B国是大国市场规模扩大,世界均衡点为W,厂商数目为nw,所有厂商的均衡产量均为qw。A′、B′分别表示A、B两国开放后的新均衡点。各国厂商的产量均为qw,A、B两国的厂商数目之和等于nw。封闭条件下,A、B两国的市场均衡分别为A点与B点国际分工格局:同一行业里,一国只生产某些种类的产品,另一国则生产其他类型的产品,我们不能肯定每个国家生产产品的种类。贸易形态:产业内贸易。市场扩大产生两种积极效应:一是通过厂商产量的提高实现规模经济利益;二是增加产品的品种数量。贸易的福利效果:一是生产成本的降低,使消费者可以更低的价格购买消费品;二是产品品种的增加,使得消费者可有更多的选择,带来更多的满足。开放后的情形四、规模经济、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分析框架:垄断竞争贸易模型基本假设:假设现有两个部门——X与Y,其中X是资本密集型部门,属于垄断竞争市场结构,Y是劳动密集型部门,属于完全竞争市场结构;要素市场仍假设为完全竞争结构。假设A、B两国除了要素禀赋存在差异,其他一切条件都相同,其中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为劳动丰富的国家贸易格局: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同时存在;贸易起因:产业间贸易的发生取决于两国的要素禀赋的差异,而产业内贸易则完全由规模经济引起。开放后两种贸易形式在整个贸易中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要素禀赋差异与规模经济的对比,两国间的差异越小,贸易应主要由规模经济引起,贸易形式应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反之,两国的差异性越大,产业间贸易就会越显著。第三节寡头垄断与国际贸易: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一、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厂商数目很少(但不止一个)、产品同质的特征。在这种市场上,厂商做决策时要考虑到自己的行动会引起竞争对手什么样的反应。在寡头垄断市场上,厂商的行为有两种矛盾的倾向,一种是敌对,一种是妥协。二、双寡头市场——古诺模型•假设市场中只有两个厂商,H和F;•假设两个厂商的生产技术条件相同,边际成本为常数;•厂商行为模式是非合作型的;•厂商的决策变量为产量;•厂商对对方的产量并不了解(假设厂商同时做决策),但可根据对对方的猜测,来作出自己的各种选择。后图中描述了厂商H是如何作出产量决策的。厂商H假设对方的产量qF给定不变,曲线RDH即为厂商H的剩余需求曲线,厂商H的边际受益曲线MRH与边际成本的交点,决定了厂商H最佳产量选择为qH。左图中的两条直线HH/、FF/分别表示厂商H和F的反应曲线。H厂商反应曲线在图中要比F厂商的反应曲线更陡一些。三、寡头垄断与产业内贸易假设世界上只有A、B两国,两国在某一共同行业中各只有一个厂商存在。开放后,两国厂商均可自由进入对方市场,因此两国的国内市场现在变为寡头市场结构(双寡头)。(a)qfqhFHH/OEqfaqhaF/(b)H/OqhqhbqfbqfF/E/FH图中描述了A、B国市场的均衡。A国市场的均衡点为E,此时国内厂商在本国市场上的销售量为。来自B国的厂商在A国市场上的销售量为。qhaqfa整个社会福利净效应=(C+D)-(C+G)+(G+I)=D+I0,即A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的福利改善为图中梯形(D+I)的面积所示。贸易后两国市场上的产品销售量的增加,贸易减少了两国市场的垄断因素,降低了资源配置扭曲。MCqmPqqha2qhaDCEGI总结当代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的比较理论应用经济理论基础假定条件贸易结构贸易利益贸易政策1从理论的应用传统贸易理论解释了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现象。新贸易理论解释了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现象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克鲁格曼、赫尔普曼等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创建了新贸易理论,抓住了比较优势理论的两个基本前提对其进行否定,认为国际商品市场具有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两个基本特征,从而合理地解释了国际贸易领域的新现象。并在新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2经济理论基础传统的国家贸易理论以古典经济学为其理论基础,认为自由的市场经济是一种完全竞争的经济形态,不存在规模经济。新的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认为市场具有不完全性,企业存在着规模经济。在现实中,大多数的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在封闭经济的条件下,市场从两个方面表现出不完全竞争的特点,一是规模经济排除了企业自由进入某些部门的可能性,二是差异产品意味着企业追求控制产品价格的可能性。这两个方面都打破了原有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结构。3假定条件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劳动生产率、要素禀赋等的比较优势是造成国际贸易的原因。新国际贸易论者认为即使两国之间不存在要素禀赋的差异,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也会导致国际贸易的产生。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假定了两国的需求偏好与生产技术是相同的,得出两国之间的相对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了两国之间相对要素报酬的差异,进而导致了两国之间相对产品价格之间的差异,由此产生了国际贸易。新国际贸易论者认为,在规模经济发生作用的条件下,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差异产品的追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对规模经济效果的追求,从而对获得超额利润的追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动力。新国际贸易理论对贸易成因的解释还有以林德为代表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和詹姆斯·布兰德的相互倾销模型。国际贸易的成因图1国际贸易的成因4贸易结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将出口使用本国相对丰富的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那些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要素生产的产品。新国际贸易理论则认为两国之间贸易的商品模式和要素模式是不确定的,是由历史的或偶然的因素决定的。5贸易利益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贸易的利益来自于生产的专业化所导致的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使得贸易各方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新国际贸易论者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市场结构下,经济只能够在一种次优状态下运行,但是与开展贸易前相比,各国的利益得到了提高。6贸易政策传统贸易理论认为,政府干预导致资源配置扭曲,造成国民福利下降,只有推行自由贸易政策,才是“双赢”。新贸易理论认为:有这样一些行业,由于规模经济的客观存在,专业化报酬日益增多,世界市场仅支持几个大公司盈利,率先进入这个行业的企业可以形成优先进入的优势,有效地形成新厂家进入的障碍,因而主张政府干预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简短评论新国际贸易理论并不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全盘否定,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发展。纵向的研究古典贸易理论的比较成本学说、新古典贸易理论的自然要素禀赋学说、新国际贸易理论的规模经济贸易学说,会发现这三者是一脉相承的。比较成本学说从劳动生产率差异的角度来说明相对成本的差异,自然要素禀赋学说则从资源的相对丰富程度来解释绝对成本的差异,规模经济学说却从规模经济和异质产品的角度来解释比较成本的差异,进而揭示产业内贸易的原因。可见,这三种学说的“一脉”就是比较优势原理,都强调比较优势产生分工,分工产生了贸易,贸易增加了福利。

1 / 4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