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古典贸易理论的扩展第一节李嘉图模型的扩展(哈勃勒机会成本模型)在李嘉图的理论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并且是同质的,也就是说,李嘉图理论只是分析了两国一种要素条件下生产两种产品的贸易情形。然而,这种情形并不能够完全覆盖经济实际中的全部情形。实际上,经济中的要素总是多种的,任何国家生产任何一种产品所需要的资源或要素不仅存在数量要求而且存在结构或种类的配置问题。那么,针对多种要素(例如,两种要素)条件下的产品生产的贸易问题,奥地利经济学家哈勃勒在继承李嘉图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并运用机会成本的概念,对李嘉图古典贸易理论进行了演绎,在新的条件下对比较优势理论给予了一个新的解释,称之为“哈勃勒扩展”。其关键性概念是机会成本。1、机会成本所谓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是指:假定经济社会的资源是给定的,那么在这种条件下,经济社会增加一种商品的生产就不得不减少或放弃另外一种商品的生产,该减少的或放弃的某种商品的产量就称为增加生产的机会成本。在经济学分析中,机会成本通常用边际产量表示,即:每增加生产1单位某种商品生产时必须减少的或不得不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最大产量。假定:A国全部经济资源总量被给定,且被配置在生产小麦和布匹等两个主要的商品上。现在,A国为增加小麦的产量,就必须将经济资源的一部分从生产布匹的过程转移到小麦的生产过程,这样做显然会引起该经济社会布匹产量的减少。那么,减少的布匹产量就是增加小麦生产的机会成本。因此机会成本的概念表达了经济社会在资源给定的条件下,如何配置经济资源的一种抉择。从上述的分析中可知,机会成本存在着两种状态:(1)当增加的产量所形成的收益超过减少的产量所带来的受损时,机会成本是一个正数。经济学认为此时经济社会的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2)当增加的产量所形成的收益小于减少的产量所带来的受损时,机会成本是一个负数数。经济学认为此时经济社会资源配置是低效率(无效率)。如何用机会成本的概念来表述一国的比较优势呢?根据哈勃勒的解释,当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上相对于另一国具有较低的机会成本时,则该国在这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劣势。也就是说,在引入机会成本概念后,一国的比较优势是由某种商品生产的机会成本大小来决定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当两国的机会成本差异越大时,则比较优势也越明显。机会成本可以用一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来描述。生产可能性曲线表明了一国在资源充分利用的情况下所能够生产的两种商品产量的不同组合。生产可能性曲线确定了一国在资源给定条件下生产的最大极限(或空间)。那么,生产可能性曲线上任何一点的切线斜率即表示生产的机会成本。小麦QM’FQMEQB’QB布匹在E点,该国生产小麦的机会成本是:QM/QB,而在F点,该国生产小麦的机会成本是QM’/QB’。2、机会成本保持不变条件下的贸易XXX1E’X’F’X2EX”FY1Y2YY’Y”Y本国外国由于假定两国生产的机会成本给定,因此两国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条具有固定斜率的直线。图中实线是两国贸易前的可能性曲线。(1)两国在不同商品生产上具有不同比较优势,其中,本国在Y商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但在X商品生产上不具有比较优势,而外国在X商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在Y商品生产上不具有比较优势。现在假定两国不存在贸易,则本国将生产定位于E点的生产组合,此时在E点的机会成本是:X2/Y1,而外国则将生产定位于F点的生产组合,此时在F点的机会成本为:X”/Y”。(2)现在假定两国按照分工和专业化原则进行生产决策,其中,本国专业化自己比较优势的Y产品生产,而外国专业化自己比较优势的X产品生产。则两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分别出现变化。(图中虚线)其中,本国专业化后生产定位于E’点的组合,此时机会成本为:X1/Y2.外国专业化后生产定位于F’点的生产组合,此时机会成本为:X’/Y’。容易证明:X1/Y2X2/Y1,X’/Y’X”/Y”且:X2/Y1≠X”/Y”(3)假定两国贸易前的生产收益分别为P和P’,则在存在专业化分工以后,专业化分工必然形成某种收益,定义该收益为“专业化分工收益”并分别设为P1和P1’,则容易证明:P1P,P1’P’。(4)如果两国进行贸易,则两国能够从贸易中获得预期的收益。该收益应来源于由两国不同优势产品生产的不同机会成本所决定的产品价格溢出。很容易说明:当两国生产的机会成本差别越大,这种贸易的可能性就越大,并且两国能够从贸易中获得的收益就越大。(5)那么,两国贸易的方向是如何决定的呢?哈勃勒从本国贸易的角度给出的解释是:本国出口自己的优势产品,同时进口自己的劣势产品。(图中实线表示出口产品,虚线表示进口产品)3、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现世经济中,生产的机会成本并不是给定不变的。实际上,在多数的情形下,多数的产品生产总是面临着不断递增的机会成本。所谓“机会成本递增”的含义是:在经济社会资源总量给定的条件下,增加一种产品生产所必须减少或不得不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生产的数量会不断趋于增长。用边际机会成本的概念表述就是:当增加一单位产量的某种产品生产时必须放弃更多单位的其他产品的生产。导致机会成本递增的原因是:(1)经济社会生产资源的种类与结构的差异。因为资源的禀赋差异,当经济社会增加某种产品的生产时,必须从其他产品生产过程中转移的资源会越来越多。但是,相对于其他产品生产过程的技术特征而言,这些被转移出来的资源禀赋会越来越低,当这些较低的资源被配置在某种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时,必然导致该产品生产的效率越来越低,从而成本越来越高。(2)在既定的资源与技术条件下,增加一种产品生产所追加投入的资源的比率并不是均衡的。因为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的作用,必然导致生产的边际收益递减和规模收益递减。这是经济中的基本规律。在前述部分,我们阐述并分析了李嘉图理论,同时解析了哈勃勒扩展的基本内涵。但是,在分析中我们假设机会成本保持不变。现在的问题是,当机会成本实际发生变化时,李嘉图模型(包括哈勃勒扩展模型)是否有效?以下的分析表明:在机会成本递增的条件下,仍然存在国际贸易的基础。这里存在的一个情形是:机会成本保持不变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条具有固定斜率的直线,但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如下图所示。本国外国小麦QM’FP=1QMEOB’QBP=2布匹图中,假定该国为封闭经济,则可定义P=2为国内价格曲线,此时该国在给定价格下,愿意生产QM单位的小麦和QB单位的布匹。当经济为开放经济时,则一国经济通常被置入国际环境并面临国际市场导向。现在假设在国际市场上,小麦价格变得相对昂贵,而布匹价格相对便利。则国际交换价格(国际交换比率)可用图中P=1来表示。此时形成贸易机会。这种有利的国际交换条件必然诱导本国不断扩张具有自己比较优势的小麦生产。表现为本国生产沿着生产可能性曲线向上不断移动,直到点F,国内小麦生产的机会成本与国际价格一致时为止。根据机会成本递增的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能够得出本国小麦生产的供给曲线。如下图所示。P(小麦)本国小麦的供给曲线2FE1QMQM’Q(小麦)以上的分析表明:在存在成本递增的条件下,只要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某种产品生产的机会成本不超过国际价格限度,则该国仍能够从增加产品并能够从交换(贸易)中获得相对收益。4、完全国际分工和不完全国际分工在机会成本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国际分工可以在纯粹意义上存在。但是,在引入成本递增条件约束以后,由于机会成本限制,一国专业化和分工只能在机会成本=国际价格条件下存在,此时即形成不完全国际分工。如下图所示。在不完全国际分工的情形下,一国利益最大化的生产组合只能确定在f’点,此时两种商品的产量分别是q和k。尽管对本国来说,生产小麦具有比较优势,但最大产量只能保持在q的水平上,绝对不能将小麦生产选择在A点。因此,实际经济中,任何小麦产量大于q的生产计划都是不明智的。Aakf’(q,k)fee’q完全国际分工的情形(0,a)不完全国际分工的情形(q,k)。因此,经济中的不完全国际分工是一种普遍情形。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一国对比较利益的追求,不能陷入国际价格陷阱。第二节标准国际贸易模型(引入需求分析的国际贸易模型)无论李嘉图模型还是李嘉图扩展的模型,都只是分析了国际贸易的供给和成本方面,而忽视了决定国际贸易的需求方面。因此,这些模型的理论实际上仍无法确切说明国际贸易的交换比率是如何决定的以及国际贸易利益是如何在各个国家进行分配的。标准国际贸易模型通过引入需求因素,对此进行了合理的解释。一、国际贸易的一般均衡分析1、效用函数和社会无差异曲线效用函数是反映消费者通过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满足程度与其所消费商品数量之间的组合。如果只存在两种商品:Q1和Q2,则效用函数的数学表达式为:U=u(Q1,Q2)一定的效用可以从两种不同商品的不同组合中得到。在直角坐标系中,分别用纵轴和横轴表示两种商品,则连接所有能够获得相同效用水平的所有商品组合所形成的轨迹,就是消费无差异曲线。从经济学上分析,任何单个消费者都存在一条适合自己偏好的无差异曲线,将一国所有消费者的个人无差异曲线叠加,便得到一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它反映了一国的国家福利与该国能够被消费的商品数量的组合关系。如下图所示。Q2Q1对于社会无差异曲线,经济学给出了如下的基本定律:凸向原点:表示边际消费递减。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既不相交也不相切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数。边际商品替代率(MRCS):用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切线斜率表示。当一国最大化其国家福利或社会福利时,其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2、一国国际贸易的一般均衡分析首先我们确定并描述出该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在此基础上引入该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我们假定国际贸易为:两国国家、两种商品的类型,并假定:贸易发生前的国内均衡条件为:MRT=MRCS=P1/P2小麦小麦PW’Pd’PdU1U0’U1’U0S1’pwES1C’S0’E’CS0布本国外国在上述图中,假定两国不存在贸易,则两国各自的生产均衡点分别位于S0’和SO,两国的福利水平分别是U0’和U0,国内价格线分别是Pd’和Pd。因为Pd’Pd,所以,本国在小麦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外国在布匹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现在假定某种贸易机会出现在两国之间,根据分工原则,本国出口小麦交换外国布匹。随着贸易的开展,国际价格开始发生变化,例如外国布匹价格开始上涨而本国小麦价格开始下跌。国际价格的变化导致两国生产可能性曲线的移动,表现为图中:本国价格曲线由Pd’移动到PW’,此时均衡点由原来的S0’移动到S1’。同时,外国的国内价格曲线由Pd移动到pw,此时,均衡点也由原来的S0移动到S1。分析表明:Pd线的斜率Pd’线的斜率。贸易以后两国各自均衡点分别为S1和S1’,此时两国各自的福利水平为U1和U1’,相对于贸易前的国内福利,贸易后两国的国家福利都增加了。这说明:国际贸易能够给参与贸易的国家带来福利增长。3、一国国际贸易的局部均衡分析(如下图所示)本国(a)世界(b)外国(c)P1/P2SPdEPDs'S’PwS1S0PwwPwS0’S1’上述图中:(a)代表本国布匹的国内市场;(b)代表布匹的国际市场;(c)代表外国布匹的国内市场。横轴代表布匹的数量(Q),纵轴代表布匹的相对价格(P1/P2)。无贸易前,本国供给曲线S与需求曲线D相交于E,均衡价格为Pd,外国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交于点E’,均衡价格为Pd’。由于两国国内布匹的均衡价格不同,外国占有布匹生产的比较优势,因此,贸易格局为:外国生产布匹并出口,本国进口布匹。国际交换价格为Pw.由图可知:本国布匹的国内价格高于国际价格,因此本国国内布匹为供不应求产品,其需求缺口为ES1;但同时外国布匹为供过于求产品,供给剩余为E’S1’。两国贸易方式为:外国出口E’S1’数量的布匹而本国进口ES1,ES1=E’S1’4、国际贸易利益分配国际贸易例分配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就一国参与国际贸易而言,我们知道,国际贸易使参与各方均能够从中获益,但是不同国家的获利程度可能存在差别。进一步分析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