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对外贸易政策的实践本章结构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发达国家的自由贸易政策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发展中国家的界定发展中国家走工业化道路的原因扩大初级产品出口与稳定价格发展中国家贸易与经济发展战略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自由化第一节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一、发达国家的自由贸易政策早期的自由贸易政策开始于英国,以1846年《谷物法》(CornLaws)的废除为标志。有利于英国发挥其在工业制成品的生产上相对于农产品和工业原材料的比较优势。在英国的带领下,丹麦、荷兰和其他许多欧洲国家也采取了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降低了关税水平。自由贸易政策的潮流在1870年达到了顶峰,之后开始逆转。面对来自英国发达工业和美国谷物出口的竞争,德国、法国、意大利和其他欧洲国家为保护本国的新兴工业和农产品,纷纷采取了提高关税等保护贸易政策。发达国家的关税水平在19世纪末期不断攀升。在主要的发达国家中,只有英国和荷兰还倾向于采取自由贸易政策。战后的贸易自由化在美国的带动下,发达国家逐步削减各自的贸易壁垒,实现贸易政策的中性化。发达国家平均进口关税水平从1947年的40%左右,降到目前平均3%左右。对发展中国家也实行某种程度的贸易便利。如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普惠制待遇,洛美协定等。二、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发达国家早期的贸易保护随着英法等国产业革命的不断进展,美国工业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汉密尔顿关于保护贸易的政策主张逐步在美国贸易政策上得到了反映。在欧洲,面对英国廉价产品的竞争,法国、德国等国家也相继采取了贸易保护政策。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List)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中系统提出了幼稚产业保护理论。这种“以邻为壑”的政策易导致关税和贸易战的爆发。新贸易保护政策新的理论依据:凯恩斯主义有效需求理论(TheoryofEffectiveDemand)。由以关税为主要干预手段逐步向以非关税措施为主要干预手段过渡。也被称为“管理贸易政策”(ManagedTradePolicy)、“新重商主义”(NewMercantilism)。发达国家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现实中,企业面临着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发达国家政府可通过贸易政策,改变企业的战略行为,使本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占居优势地位。战略性贸易政策主要表现为:战略出口政策、战略进口政策和进口保护以促进出口的政策。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典型国家是日本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美国。第二节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一、发展中国家的界定发展中国家一般是指那些经济尚比较落后,面临经济发展的艰巨任务,处在发展过程中的国家和地区。根据世界银行1997年的标准,发展中国家是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9,656美元的国家和独立行政区。从更广泛的意义看,发展中国家不仅仅是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低,还涉及到生活的质量标准(如预期寿命、营养摄取量、成人识字率、基尼系数等)。还有一些国家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尽管其人均收入水平已经很高了(如新加坡),但仍然称自己是发展中国家。另外,1989-1991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的许多东欧国家也属于发展中国家,它们与其它发展中国家有很多相同点,但也面临着许多特有的问题,其中最根本的任务是由以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因而这类国家通常被称为转型经济体(economiesintransition)。二、发展中国家走工业化道路的原因固守农业难以获得劳动生产率的持续增长。社会对农产品和工业品的需求变动程度是不同的。农产品的需求弹性较低,而工业品的较高,相对于工业,农业市场潜力有限。农业部门难以形成垄断,不利于扩大生产,实现规模经营。基于上述三点理由,发展中国家要想发展经济,提高收入水平,赶超发达国家,必然要经历工业化阶段。三、扩大初级产品出口初级产品(primarygoods)的出口与价格水平相对于制成品,初级产品的价格偏低,且不断下降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初级产品的价格随世界经济发展与波动而变化,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劳尔·普雷维什的观点●发展中国家从贸易中得到的利益少于工业化国家●初级产品出口国贸易条件较差,且在继续恶化●扩大初级产品的出口可能导致悲惨的增长四、发展中国家贸易与经济发展战略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Importsubstitutionstrategy)通过发展本国的工业,实现用本国生产的产品逐步代替进口满足国内需求,以期节约外汇,积累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战略。进口替代战略的理论依据●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论普雷维什(R.Prebisch),阿根廷经济学家,其代表作出版的《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和主要问题》(1950)。A、国际经济体系分为中心和外围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由发达国家构成的中心国家(centralcountries);另一部分是由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构成的外围国家(peripheralcountries)。中心和外围是不平等的:中心是技术的创新者和传播者,主要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外围则是技术的模仿者和接受者,主要从事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在整个国际经济体系处于依附地位并受中心控制和剥削。B、外围国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主要原因是:●技术利益分配不均;●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不同;●中心和外围工会的作用不同。C、外围国家必须实行工业化,独立自主地发展民族经济为了实现工业化,外围国家应该实行保护贸易政策;除了保护关税政策外,还应有选择地实行出口补贴措施,以发展中国家的制成品在世界市场上竞争力。●某些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经济”(DualEconomies)一般特点:(1)比较先进的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比其它部门高。(2)工业部门的工资率明显地高于其它部门。(3)工业部门的资本报酬率相对较低。(4)工业部门的资本密集度高于其它部门,与其它发达国家的工业部门有相近的生产设备。(5)城市中的高工资与大量失业并存。进口替代工业化的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用国内生产的非耐用消费品代替进口的同类产品●第二个阶段:用国内生产的耐用消费品、重工业产品和化工产品代替进口品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的特点●国内市场比较大●国内拥有一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劳动力供应●存在“二元经济”配合进口替代战略实施的政策措施●发展中国家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常常需要贸易保护政策予以配合,具体政策措施包括:第一,关税保护,即对最终消费品的进口征收高关税,对生产最终消费品所需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征收低关税或免征关税。第二,进口配额,即限制各类商品的进口数量,以减少非必需品的进口,并保证国家扶植的工业企业能够得到进口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降低它们的生产成本。第三,使本国货币升值,以降低进口商品的成本,减轻外汇不足的压力。其中,关税和配额是进口替代战略中最重要的保护措施。对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效果补充:进口替代战略的评价实施进口替代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族工业中消费品工业的发展,加强了发展中国家独立发展经济的能力,能够减少经济的对外依赖程度,一些专门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力也培养出来了,政府部门从中也获得了管理经济的经验和知识,因此许多拉美、南亚、中欧国家选择了进口替代战略,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济发展目标。但这一战略并不能完全消除对外的依赖性,它只是改变了进口商品的结构,从成品进口改为进口国内不具备的原料、技术专利、机器设备、中间产品与资本等。当发展中国家用高关税保护民族工业时,发达国家也用各种措施破坏或打破关税保护。进口替代战略的核心问题是它违背了比较利益原则。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进口替代战略受到许多学者的批评。补充:进口替代战略的积极作用(一)这种战略要重点保护的是落后国家的幼稚工业,这种工业的产品成本高、质量低、竞争力较差,很难与外国的同类产品进行市场较量。(二)改善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增强了经济成长的独立性。发展中国家的传统经济结构是单一的、畸形的,主要依靠农产品和矿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来维持国民经济的运行。通过进口替代战略,经济结构会发生明显的改善,主要表现为:(1)国内生产总值中工业的比重在上升;(2)工业生产总值中制造业的比重在上升;(3)制造业中重化工业和机电工业的比重在上升。这种多样化的经济结构使发展中国家摆脱了历史上对发达国家过分依赖的状态。(三)扭转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不利地位。战后,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的相对价格不断下降,工业制成品的相对价格不断上升。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这种不利局面,因为它们已改变了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并进口工业制成品的传统做法,把更多的初级产品留在国内,供自己的进口替代工业使用,国内消费所需要的多数工业制成品也已经能够由本国企业来提供,使加工和销售利润更多地留在了国内。补充:进口替代战略的消极作用这些国家的经济难以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一)使经济发展易产生高成本和低效率。本国企业感受不到来自进口产品的激烈的生存竞争。企业就会满足于既得利益,就会失去不断改进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二)经济发展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企业生产主要面向国内市场,这就使产品销售受到很大限制,囿于了收入水平低、消费层次浅的国内消费者群。这种状况制约了企业生产规模的合理扩大。(三)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逆差状况长期得不到缓解。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目标之一是想通过保护贸易政策限制产品进口,以便改善不利的国际收支状况。然而,这一目标远没能达到。所实际达到的结果不是进口产品量的大幅度减少,而是进口商品结构的改变:资本品的进口代替了消费品的进口。资本品的进口,是为了提高国内的工业化水平。但问题在于,应如何去平衡这种进口贸易以实现外汇的收与支相等呢?解决的途径只能是出口创汇。可是这一时期的各种政策并不有利于出口创汇。保护性政策使企业普遍生产成本高、效益低,不具备进入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再加上高估本币币值的汇率政策,使不利的出口局面更加被动。(四)进口替代战略易造成市场信号扭曲,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和产业结构失衡。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干预较强,这些都会使市场信号出现扭曲,使产品价格不能正确反映一国资源的稀缺程度,从而导致资源使用上的浪费和产业结构上的倾斜。如所重点培植的行业,会因为产品价格高、利润大而诱导厂商们无节制地向这类行业投资,最终会导致产品滞销、设备闲置。出口导向战略(ExportPromotionStrategy)(也称出口替代战略)发展中国家通过促进本国产品的出口,积累发展资金,发展经济的战略,是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产物。出口导向战略的理论基础:比较优势原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导向战略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的作用●发挥比较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产业间关联效应,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发展中国家逐步实现工业化。●有利于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刺激消费,使某些工业部门实现适度的经济规模。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的特点●经济体内部市场相对比较狭小●劳动力比较便宜●经济体内自然资源比较稀缺出口导向战略的贸易政策措施●由于采取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和地区需要外部市场,往往大进大出,所以需要有相对稳定和便利的市场环境。具体到贸易政策,主要表现为自由贸易政策,包括:(1)较低的进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2)广泛使用出口补贴或其他出口鼓励措施;(3)通过货币贬值促进出口;(4)放松外汇管制。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效果从总的情况看,实行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在实现本国经济发展上是比较成功的。但该战略也存在局限性:●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有可能恶化●经济发达国家对进口产品的需求波动可能给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和原材料的出口造成冲击。●发达国家贸易保护政策的实施,可能切断发展中国家借助国外市场或需求带动本国经济发展的渠道。●如果发展中国家选择相同的商品出口,势必造成恶性竞争。补充:中国出口导向战略探讨出口导向战略在中国要以新的外贸战略加以代替。中国出口导向战略不仅不能因亚洲金融危机或加入WTO而被抛弃,更要在坚持中加以调整,在调整中加以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