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国际技术贸易理论第一节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第二节技术创新理论☺第三节技术扩散理论☺第四节技术差距论☺第五节关于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的选择理论2第一节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一、技术进步的概念与类型1.概念ConceptofTechnologyProgress广义:全部生产要素中扣除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增加所引起的产出增长之外的一切因素带来的剩余值,也就是尚未解释的余值增长(theUnexplainedGrowth),即索洛余值。(索洛R.M.Solow)狭义:在硬件技术应用的直接目的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包括技术进化与技术革命。32.类型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Capital-savingTechnologyProgress)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Labor-savingTechnologyProgress)中性技术进步(NeutralTechnologyProgress)4二、技术进步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推动各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增长推动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改变世界经济格局(见下表)5技术转移与经济增长中心的转移技术发展的地理中心地理和时间上的经济增长中心技术/工业最初发展地区经济盈余地区时期航海/造船中东南欧13世纪中-16世纪中贸易/银行业南欧发展技术北欧16世纪中-18世纪中组织/管理北欧英国18世纪中-19世纪末工业革命英国美国东部20世纪初-20世纪末信息产业美国东部美国西部和环太平洋区域20世纪末-21世纪初6三、技术进步对一国经济增长的作用“索洛模型”1957年在《技术变化和总量的技术函数》中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1.技术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直接推动力。2.技术进步会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3.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4.技术进步改变经济增长模式。5.技术进步带来生活质量的提高。7第二节技术创新理论一、技术创新TechnologyInnovation1.定义Definition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esephA.Schumpeter)1902年在《经济发展论》中指出:创新(Innovation)就是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从而引起生产函数的变化。曼斯菲尔德(E.Masfield)认为,“一项发明,当它被首次应用时,可以称之为技术创新。”8国内学者傅家骥教授认为:“简单地讲,技术创新就是技术变为商品并在市场上销售得以实现其价值,从而获得经济效益的过程和行为。”贾蔚文等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的。”综上,技术创新是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经济学概念。技术创新是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产品或新工艺,以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并在市场上实现其商业价值的过程。92.技术创新内容包括的五种情况(1)产品创新(2)工艺创新(3)资源创新(4)市场创新(5)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创新10二、技术创新理论的基本内容熊彼特认为:经济发展是打破原有均衡、实现新的均衡的过程,而推动经济增长的内部力量就是创新。技术进步是一个动态的完整过程,包括技术发明、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扩散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11技术创新的阶段图市场需求新设想产生研究开发中试批量生产市场营销扩散12技术创新是一种经济行为。技术发明与创新的区别是熊彼特的一大贡献。熊彼特还强调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在经济活动中的主导地位。13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熊彼特之后,经济学家把创新分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者互相影响:技术创新能影响或促进制度创新良好的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和激励14第三节技术扩散理论一、技术扩散(TechnologyDiffusion)的概念指一项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与技术创新、技术发明存在根本不同。技术扩散在技术进步中至关重要。15美国经济学家格里列希斯在所著《杂交玉米和创新经济学》(1972)中,以杂交玉米的推广过程为例,分析了技术扩散呈阶段性演进的各种因素。扩散速度由慢到快的变化由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共同决定。16二、曼斯菲尔德模型用于描述技术创新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扩散过程,类似于疾病的传染过程,又被称作传染病模型。该模型表明,技术扩散过程呈S形曲线。17otN(t)•曼斯费尔德技术扩散模型AN18三、技术扩散的成本对于技术使用者:对技术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评价的费用为实施新技术而购买的设备材料为获取辅助产品和劳务以确保技术运行的所有费用。19第四节技术差距论(TechnologyGap)一、理论的提出技术差距论源于美国学者波斯纳(Posner)与哈夫·鲍威尔(20世纪60年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李嘉图模型波—哈的技术差距理论赫克歇尔—俄林模型20二、波-哈技术差距论的基本观点(1)世界各国由于科技力量,经济实力的强弱不同,在技术发展上也就参差不齐。这种在一定时期内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平衡,可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个由高到低、具有一定顺序的技术梯级差距。21(2)“模仿时滞”的存在:在某一国家一种现行产品或新产品中引入新技术以及这种技术在其他国家被采用之间有时间上的滞后(TimeLag)①需求滞后(Demandlag)指从创新国开始生产到其他国家出现对该商品的需求并开始进口的这段时间。这种时滞的长短取决于:其他国家的市场容量;创新国与模仿国之间在收入水平方面的差距。22②反应滞后和掌握滞后从技术差距产生,到由该项技术引起的国际贸易完全终止之间的时间间隔。(3)技术差距的存在是进行国际技术转移的前提。23甲国生产、出口乙国生产、出口t0t1t2t3(1)(2)(4)(3)1.需求滞后2.反应滞后3.掌握滞后4.模仿滞后甲国生产甲国出口、乙国进口乙国生产24案例: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引进的历程我国汽车工业是通过从前苏联引进、消化技术起步的。改革开放以来,在“以市场换技术,以市场换资金”的背景下,我国主要的汽车企业大都与跨国汽车公司实现了合资。我国内资汽车企业、合资汽车企业积极从跨国汽车公司引进整车和零部件生产技术,通过人员交流与培训等方式引进管理经验,实现了产品的升级换代。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引进了以桑塔纳、捷达为代表的轿车、以依维柯为代表的商务车、以斯太尔为代表的重型载货汽车、以尼奥普兰为代表的大客车生产技术,引进技术的范围非常广泛。通过合资合作,彻底改变了我国汽车业“缺重少轻,轿车几乎空白”的局面,逐渐适应并满足了国内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缩短了与世界汽车产业之间的差距。25不过,这一阶段引进的技术大多是国外汽车厂商认为过时的技术,并不是最先进的技术。自身技术力量薄弱,导致在合资企业中关键技术都是合资企业的外方提供的,造成了中方对外资技术的依赖及绝对服从。上汽大众曾经有这样的例子,外方提供的设计图纸中有一个螺帽的尺寸是错的,中方在生产中明知道有问题,却只能严格按照图纸生产,直到外方对图纸进行更改。在中外合资合作的初期,跨国汽车公司为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以获取最大利益,曾采用拖延向我国市场投放换代车型、向我国转移在其母国已经比较落后和过时技术的策略,获得了超额利润。26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由于多家跨国汽车公司在我国设立了合资企业,国内汽车市场的竞争日益国际化,各大跨国汽车公司意识到再把过时技术和老产品拿到我国进行生产已无竞争力,跨国汽车公司才被迫加快了向我国技术转移的速度和层次。以美国通用别克轿车和日本本田雅阁轿车为前导,德国大众帕萨特、奥迪A6以及后来一系列的欧、日、美、韩的轿车进入我国并实现当地化生产,各车型在我国投产的时间与其在国外投产的时间差大幅缩短,一般只有2~3年,个别车型甚至实现了同步上市。此阶段引进技术最多的是轿车领域。重点的技术发展在于环保、节能与安全。27第五节关于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的选择理论一、后发优势论二、梯度论与跳跃论28一、后发优势论(advantageofbackwardness)(1)理论的提出1962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第一个在他的论文《经济落后的历史回顾》中提出了“后发优势”理论。29(2)主要观点一个国家在其工业化初期,相对于他国落后程度越高,其后的工业化进展反而越快,往往以突变的方式出现。他提出了一个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型,其中假设是:相对的经济落后性具有积极作用。所谓后发优势,就是由后发国地位所致的特殊益处,这一益处先发国没有,后发国也不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出来,而完全是与其经济的相对落后性共生的,是来自于落后本身的优势。30(3)现实意义承认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经济差距,同时发展中国家可以从差距中获益。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赶超先进国家的潜能。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过程中,精神意识等民族力量十分重要。31二、梯度论与跳跃论梯度论的观点是根据技术发展的不同水平,将技术划分为若干个梯度,可分为尖端技术、中间技术、基础技术三个梯度。技术转移是按梯度依次进行的。处于基础技术水平的国家,即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只能先引进技术先进国家(一般指发达国家)的基础技术或中间技术,随着其技术水平的发展,再引进尖端技术,采取逐步过渡的方式进行。32跳跃论则认为技术的引进不一定必须按梯度进行,处于基础技术水平(第三梯度)的国家可以根据其经济发展需要引进先进国家的尖端技术(第一梯度),即进行跳跃式技术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