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10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Trade§4现代国际贸易理论§4现代国际贸易理论§4.1资源赋予理论及其验证§4.2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4.3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4.1资源赋予理论及其验证1、要素供给比例理论2、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3、资源赋予理论的特点及简要评价4、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4.1里昂惕夫之谜4.2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要素供给比例理论资源赋予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用生产要素的丰缺(即供给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商品流向的理论。要素供给比例理论是资源赋予论的核心理论。1.1基本假定1.2理论推理过程1.3例证说明要素供给比例理论基本假定⑴各国和地区的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是充分就业的;⑵商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运输成本可忽略不计;⑶生产要素在国内可自由流动,而在国际间却不能自由流动;⑷不同国家和地区生产同种商品的技术水平和劳动效率都是相同的,即生产函数相同。要素供给比例理论推理过程⑴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⑵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⑶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⑷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结论:一国出口的是本国丰富的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进口的是本国稀缺的要素所生产的商品。例证说明(2×2×2模型)澳大利亚(澳元)日本(日元)土地的单位价格14劳动的单位价格21小麦的单位成本721其中:土地5单位520劳动1单位21纺织品的单位成本2114其中:土地1单位14劳动10单位2010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基本含义:当各国以自己的资源供给的相对优势进行生产和开展国际贸易以后,各国资源赋予情况亦将随之发生变化,并随着国际间商品流通而出现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的趋势。前提条件:市场的完全竞争等。现实情况:由于缺乏相关前提条件,同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工资、地租、利润等)在各国/地区是有较大差异的。资源赋予理论的特点及简要评价特点及合理性⑴在各国参加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的依据上,资源赋予论比比较成本论更为深入和全面。⑵根据贸易国最基本的经济情况来解释贸易分工的基础与贸易格局,从而正确地指出了在各国参与国际贸易分工中生产要素所处的重要地位。⑶在解释和指导一国如何利用本国的资源优势参与国际贸易分工以获取贸易利益等问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缺陷和错误⑴建立在三要素论的基础之上,抛弃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⑵建立在一系列假定基础之上,而这些假定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从而影响到该理论对现实的国际贸易现象的解释力。里昂惕夫之谜基本涵义: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在20世纪50年代,通过对美国贸易结构的分析所得出的,按历史经验统计资料分析表明的,与传统概念完全相反的结论。例证分析简要评价:里昂惕夫的结论是二战以后首次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对经验性与理论性研究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它促使经济学家们更加积极地去寻求能正确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相关基础理论,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出口商品进口替代商品每百万美元平均占用每百万美元平均占用资本(按1947年不变价格计算)2,550,780美元3,091,339美元劳动力(工/年)182,313个170,004个人均占用资本(每人每年)13.991美元17.7604美元比例11.27项目里昂惕夫之谜例证分析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⑴自然资源说⑵贸易壁垒说⑶生产要素密集度变换论⑷要素非同质论⑸需求偏向论有关里昂惕夫之谜的种种解释补充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增强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现实性和对战后国际贸易实践的解释能力,并为以后一系列国际贸易新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4.2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该理论认为:生产要素不应仅仅是劳动、资本和土地,而应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赋予其新的含义。——技术、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信息以及管理等等都是生产要素,这些“新”要素对于说明贸易分工基础和贸易格局,有重要的作用。1、技术要素说2、人力技能要素说3、研究与开发要素说4、信息要素说技术要素说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会对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比率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各国产品的相对优势,对贸易格局的变动产生作用。节约劳动型的技术进步,会使该国劳动密集型产品更有相对优势;节约资本型的技术进步,则使该国资本密集型产品处于相对优势等。人力技能要素说人力资本(HumanCapital):投入在劳动力的智力开发、技术培训及素质提高等方面的资本。它可以看作是资本与劳动力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生产要素。一国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投资,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对该国的对外贸易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一般地说,资本充裕的国家往往也是人力资本充裕的国家,从而人力资本充裕是这类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研究与开发要素说研究与开发(R&D)要素:研制和开发某项产品所投入的费用。它是以投入到新产品中的与研究与开发活动有关的一系列指标来衡量的。一个国家越重视R&D要素的作用,产品的知识与技术密集度就越高,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就越有利。在一定的条件下,投入R&D的资金的多少,可以改变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产生出新的比较利益。因为把这些技术力量和技术知识集中用于科研和开发工作,就有可能经常地推出新产品和新工艺。信息要素说信息:来源于生产过程之外的并作用于生产过程的能带来利益的一切讯号的总称。它是无形的、非物质的,区别于传统生产要素,是生产要素观念上的大变革。信息作为一种能创造价值的资源,与有形资源结合在一起构成现代生产要素。在现代国际贸易竞争中,商情战、信息战愈演愈烈,信息往往成为决定企业命运的重要因素。就一国来说,拥有和利用信息的状况则将影响其比较优势,改变它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4.3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1、产业内贸易理论2、产品周期理论3、公司内贸易理论4、国家竞争优势理论5、战略性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该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西方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解释国际贸易分工格局的理论分支。1.1问题的提出1.2产业内贸易的基本内容1.3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⑴产品异质论重要基础⑵规模经济论重要成因⑶偏好相似论重要因素1.1问题的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出现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新倾向:一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二是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国际贸易中出现的这种倾向,用“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理论是难以解释的;当代经济学家力图对此作出解释,提出“产业内贸易”新概念。1.2产业内贸易的基本内容按此理论,国际贸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产业间贸易;指按生产要素自然禀赋优势实行专业化的国际贸易;另一类是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的基本内容产业内贸易:一国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制成品,其贸易对象是同一产业内具有异质性的产品。即所谓“双向贸易”。特点:⑴产业内同类产品的交换;⑵产品流向具有双向性;⑶产品具有多样化;⑷产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消费上能够相互替代且生产上需要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投入。产业内贸易指数:用以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程度的指标。iiiiiMXMXA1niiniiniiiMXMXA1111⑴产品异质论回顾: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产业总是由采用相同生产方式生产同一产品的企业组成。实际上,一个企业通常生产好几种产品,不同企业也可生产同类产品;但在同类产品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工业生产和销售的产品,不论其实物形态是否相同,都能形成异质性产品:(1)同一产品,由于品牌、商标、款式和包装等不同会形成实物形态上的差别,而被视为异质性产品。(2)即使企业生产和销售的产品实物形态是相同的,只要在信贷条件、销售服务和交货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也视此产品为异质性产品(3)同一种产品具有多种型号、规格、式样,此同种产品也被视为异质性;一国在封闭条件下,由于规模的制约,同种产品异质性的种类不可能多;因为种类越多,生产规模越小,则成本越高。开展国际贸易之后,两国市场合一,突破了规模的限制,各自可分别生产几种异质性产品,互不重合;同种产品“变体”出多种异质性的产品,通过贸易,相互出口各自的产品,既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余地,又提高了福利水平,这就是产业内贸易得以持续开展的原因。⑵规模经济论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保罗·R·克鲁格曼以及以色列经济学家埃尔赫南·赫尔普曼;①主要内容:所谓规模经济论是指所有投入的平衡增长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平均成本下降,收益会随规模的扩大呈报酬递增的趋势;因此,两个国家即使在生产要素禀赋方面具有相似性,仍有专业化分工和相互贸易的必要性。②规模经济理论的两个基本假设③规模经济的效应分析规模经济理论的两个基本假设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两个假设:国际市场上的商品都是同质性产品,国际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国际市场上的商品都是异质性产品,国际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这两个假设比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两个假设,更符合实际。D2MCACBMR1MR2AP1P2D1Q1Q2R规模经济的效应分析平均成本曲线国内需求曲线国内外需求曲线在该国没有参与国际贸易之前,厂商的产品只需满足国内需要,产品数量被限制在Q1,价格为P1;随着国际贸易的开展,企业的产品同时要满足国内和国外两方面的需求,此时的需求曲线D2比较平坦,因MR2与MC相交于R,所以厂商的生产数量可以由Q1点增加到Q2点,产品价格由P1降到P2;厂商既获得了经济利益,又提高了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用规模经济理论能较好地解释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偏好相似论代表人物:瑞典经济学家林德,于1961年提出理论观点:①理论背景②理论内容③偏好相似理论的意义①理论背景回顾: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强调供给对贸易的作用,却忽视需求对贸易的反作用;林德将需求引入国际贸易理论;林德认为,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只适用于初级产品的贸易,而不适用于工业品贸易,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解释产业内贸易的偏好相似理论。理论内容林德(S·B·Linder)观点:①国内需求是出口贸易的基础那么,这种国内代表性需求的商品将出口到什么地方去呢???②需求结构越相似两国贸易量越大;③人均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人均收入水平的相似可以用来作为需求结构相似的指标。图示:产品质量档次平均收入RQ4Q3Q2Q1Q5Q6YBYA450线R表示各国平均收入水平对产品的需求档次成正相关关系;纵轴上的Q1Q2…….Q6分别表示产品质量档次与R线的交点表示一国代表性需求的水平。(二)需求结构越相似两国贸易量越大林德认为,两个国家的收入水平越相似,则两国的需求结构越接近,需求的重叠部分越大在这种情况下,贸易越能得到发展。若两国需求结构完全相同,则一个国家所有可能进出口的物品同时也是另一个国家可能进出口的物品;在这种情况下,国内需求就是外国的进口需求,从而也是促成两国贸易的原因。图中,横轴表示平均收入水平,纵轴表示产品质量档次,450线R表示各国平均收入水平对产品的需求档次成正相关关系;纵轴上的Q1、Q2…….Q6分别表示产品质量档次与R线的交点表示一国代表性需求的水平。设A国在收入水平为YA条件下,代表性需求为Q4,其需求产品的档次范围为Q2~Q6;设B国在收入水平为YB条件下,代表性需求水平为Q3,其需求产品的档次范围为Q1~Q5;两国重叠需求部分为Q2~Q5的区域,亦即两国贸易潜力的范围;但最可能实现贸易的区域是Q3~Q4,因为两国在这两种产品的生产方面都达到了规模经济的生产水平,并有价格优势;由此可见,收入水平或经济发展水平越相近的国家越有可能发生部门内贸易。答案是:一国的代表性需求的产品一般出口到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国家,即需求偏好相似的国家;世界上国家之间人均收入的参差不齐,需求片好的相距甚远,反而成了产业内贸易的障碍。总之,工业化程度愈高,技术和产品的类同性愈大,产业内贸易在总贸易中的份

1 / 6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