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一节要素禀赋理论第二节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第三节里昂惕夫之谜第一节要素禀赋理论代表人物:赫克歇尔-俄林定理(H-O定理)是20世纪30年代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Heckscher)和俄林(Ohlin)提出的。1919年赫克歇尔发表了《实力的作用》、《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等论文,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的初步设想。俄林作为赫克歇尔学生,1933年出版了《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对要素禀赋论进行了系统化和理论化的说明。俄林由于其在国际贸易方面的贡献,他与詹姆斯·米德分享了1977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埃利·赫克歇尔(EliHeckscher)伯蒂尔·俄林(BertilOhlin)理论背景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瑞典国内市场狭小,对外国市场依赖很大。赫克歇尔和俄林用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的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创立要素禀赋论。要素禀赋理论与古典贸易理论的区别:一要素禀赋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与古典贸易理论的区别:从要素禀赋差异角度解释国际贸易的基础;2×2×2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一、要素禀赋的相关概念1、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K、L)的比例(要素的丰缺程度)。这是一个相对概念,即一国要素禀赋与其拥有的要素绝对数量无关,而只与拥有要素的相对数量有关。要素禀赋的实际衡量或者要素丰缺的判断方法实物法以各国所拥有的两种要素(K、L)比例(人均资本存量)的比较来解释要素的丰缺程度.21LKLK国家1的资本相对丰裕,国家2的劳动相对丰裕。美国无论在资本存量,还是在劳动绝对数量上,都远高于瑞士和墨西哥。但与瑞士相比,美国的人均资本存量低于对方,因此相对于瑞士而言,美国属于劳动丰富的国家。与墨西哥相比,则美国的人均资本存量高于墨西哥,因此与墨西哥相比,美国属于资本丰富的国家。由此可见,当我们说某国在要素禀赋上属于哪种类型时,必须注意看与谁相比。EA、EB分别表示A、B两国的要素总量组合,A国资本总量为EA、EB两点与原点的连线的斜率称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为劳动丰富的国家。LKBAAK,劳动总量为AL,B国资本总量为BK劳动总量为BL价格法用资本和劳动的相对价格来决定两个国家的要素丰缺程度21wrwr国家1的资本相对丰裕,国家2的劳动相对丰裕。2、要素密集度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相对于产品而言的概念)如果生产X产品所用的资本与劳动的比例大于生产产品Y所需的资本劳动比例,即YYXXLKLK则称产品X为资本密集型产品,而Y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案例2:商品的要素密集度商品资本/劳动石油及煤制品468,085.66化学制品192,593.45主要金属工业123,594.93交通设备67,846.68电子及电器设备54,582.36纺织品44,051.59皮革制品12,465.88服装8,274.03二、模型的基本假设:1、两国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相同;2、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3、规模收益不变;4、所有商品市场、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5、两国的生产要素供给是既定不变的;6、A国是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为劳动丰富的国家;7、生产要素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8、X、Y的生产技术不同,其中X为资本密集型产品,Y为劳动密集型产品;9、不存在运输成本或其他贸易障碍。理论内容一、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异在两国生产技术相同的条件下,国家之间要素禀赋的差异,最终会影响到两国X和Y两种商品的生产能力,从而引起供给能力的差别。两国供给方面的差别,可通过考察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的偏向性(生产可能性边界反映了一国的供给能力,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来直观地加以判断。要素禀赋差异相对供给差异如图:由于X为资本密集型产品,而A国为资本充裕的国家,因此A国在X产品上的供给能力相对较强,产量相对较大;而由于Y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而B国为劳动充裕的国家,因此B国在Y产品上的供给能力相对较强,产量相对较大结论:在生产技术相同的条件下,A、B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差异完全是由两国要素禀赋差异造成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反映了一国的供给能力,A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对偏向于X商品,而B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对偏向于Y商品。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劳动丰富的国家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举例1:要素禀赋差异直接导致产出效率差异自然资源差异对产出的影响:中东石油储量大产量高,山西煤炭产出效率高,这就是矿产资源优势带来了产出优势。茶树、板栗宜种在酸性土壤里,高粱适宜微碱性,棉花、水稻适宜中性土壤,这是土壤资源对产出的影响。森林分布区的年降雨量至少要在400毫米以上,草原分布区要在200毫米以上,年降雨量200毫米以下的地区则分布着荒漠草原,全世界的稻米产量几乎全集中在东南亚和东南亚季风区,这是降雨量对产出的影响。人力资源差异对产出的影响:前苏联解体后,犹太人纷纷移居以色列。当时很多人担心这些移民会带来大量的问题。殊不知在1992年和1993年却传来喜讯:原来这60万移民中,40%的拥有大中专毕业文凭,平均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甚至高于东南亚国家,他们不但很快适应生活并且找到工作,而且成为以色列经济高涨的发动机。以色列银行行长为此十分高兴,他说:“在以色列的经济史上,国民生产总值的真正激增是随着大批移民的流入而出现的。这是一个巨大的增长──劳动力增长12%──而质量非常之高。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次历史性的机会。”二、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由于假设A、B两国需求条件完全相同,因此在封闭条件下,两国供给方面的差异将导致两国相对价格的差异。即要素禀赋的差异将导致两国相对价格的差异。要素禀赋相对供给差异相对价格差异图3-4(1)在图中,A、B两国在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由社会无差异曲线(表明一个国家或经济体保持等量的国民消费水平或福利水平的两种商品的各种消费量组合)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相切决定。(2)在封闭条件下,A国的均衡点为EA,B国的均衡点为EB。(3)通过EA点的相对价格线PA(该切线斜率的绝对值等于X的相对价格)为A国的均衡价格,通过EB点的相对价格线PB为B国的均衡价格。(4)PAPB,这表示A国在X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B国在Y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结论:。资本丰裕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价格较低,因而资本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而劳动丰裕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价格较低,因而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开放以后,A国将出口X到B国,因为在B国市场X的相对价格高于A国。同理,商品Y将由B国出口到A国。A国X的过剩供给曲线与B国X的过剩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国际均衡相对价格pw,pw处于A、B两国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之间。总结:在资本相对丰裕的A国,资本相对价格低→资本密集型商品相对价格低→资本密集型商品具有比较优势→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在劳动相对丰裕的B国,劳动相对价格低→劳动密集型商品相对价格低→劳动密集型商品具有比较优势→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H-O定理的内容:A、B两国在贸易前由于要素禀赋的不同,导致了供给能力的差异,进而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资本丰裕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劳动丰裕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举例2:中美贸易根据H-O定理,要素禀赋是国家间比较优势的源泉。如我们所知,美国的人力资本(技术)丰富,而非熟练劳动力稀缺。相反,中国则拥有大量的非熟练劳动力。因此,美国将向中国出口富含大量熟练劳动力(技术)的产品。而中国则会向美国出口富含大量非熟练劳动力的产品。根据中美之间的贸易数据,可知中美贸易模式非常符合H-O定理,即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集中在高技术产业,而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集中在低技术产业。技术组中国对美国美国对中国(从高到低)出口百分比出口百分比办公与计算机设备4.87.7客机及零部件2.648.8机械、涡轮机、油脂3.921.3手表、玩具、运动品18.96.3编织、羊毛、皮革加工17.20.4童装、非橡胶鞋23.55.2可见,1-3组占美国对中国出口的70%还要多,即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集中在高技术产业。4-6组占中国对美国出口的60%,即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集中在低技术产业。对H-O定理的评价(1)国际贸易理论中一个重要的阶段,是对李嘉图比较利益理论作了更丰富和更普遍的阐述,为资源小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提供了理论依据;(2)理论方法上,运用一般均衡方法来阐述国际贸易理论;(3)在分析方法上,H-O理论着重从多种生产要素角度来论述贸易问题,这在国际经济研究演进中也是一次变革;(4)H-O理论的问世不仅在理论上合乎了当时经济学界在国际贸易领域抛弃古典劳动价值论的愿望,而且还迎合了实际需求。(5)国际经济学给H-O理论极高的评价局限(1)与当代发达国家间贸易迅速发展的实际情况不符;(2)与产业内贸易发展现实不符;(3)假设静态经济,排除了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4)抹煞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展的原因。第二节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在我们的假设条件中,要素不能在国与国之间流动,但是可以证明,通过商品的自由流动,可以实现要素价格的均等化,达到与要素自由流动相同的效果。即商品的国际贸易可以代替要素的国际流动,从而间接实现世界范围内资源的最佳配置。一、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国际贸易因相对价格差异而产生,反过来,国际贸易又促使各国商品的相对价格趋同。下面将以A国为例考察一下商品相对价格变动如何影响要素价格:X的相对价格上升资本和劳动从Y向X部门流动X部门是资密型的,需要较多的资本和较少的劳动Y部门是劳密型的,释放较多的劳动和较少的资本资本需求大于供给资本的名义价格上涨劳动供给大于需求劳动的名义价格下跌两部门资本-劳动比都下降对要素实际价格的影响由以上分析可知,X的相对价格上升会导致他所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资本的名义价格上升,而另一种要素即劳动的名义价格下降,但要考虑两种要素实际价格的变化还要剔除掉价格因素。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不存在超额利润,因此,边际成本=边际收益,即生产要素在每一部门的报酬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要素边际产出与商品价格的乘积)。由于在均衡时,生产要素在所有部门的报酬应当是相同的,因此有:在均衡状态下,劳动和资本的价格分别为:(3.3)(3.4)其中,MPL为劳动的边际产出,MPK为资本的边际产出LYYLXXMPPMPPwKYYKXXMPPMPPr)6.3(,)5.3(,KYYKXXLYYLXXMPPrMPPrMPPwMPPwA国X商品的出口→A国X商品相对价格上升→X部门资本和劳动报酬增加→资本和劳动从低报酬的Y部门流向高报酬的X部门→X部门需求较多的资本和较少的劳动,而Y部门只能供给较少的资本和较多的劳动→资本名义价格r上涨,劳动名义价格w下跌→X部门和Y部门资本-劳动比例下降→由于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资本的边际产品增加,劳动的边际产品下降→资本的实际价格上升,劳动的实际价格下降。结论: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TheStolper-SamuelsonTheorem):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S-S定理的引申(S-S定理在H-O基础上的应用):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充裕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二、国际贸易与要素价格均等化随着贸易的开展,两国X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差异会不断缩小,并最终达到均等。在这个过程中两国充裕要素的相对价格不断上升,稀缺要素的相对价格则不断下降,于是两国要素价格朝着差异缩小的方向变化,趋向于一个共同的水平。随着商品价格的统一,两国要素价格水平也将达到均等。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