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产业内贸易理论4.1产业内贸易的测定4.1.1产业内贸易的概念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简称,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产品,主要是制成品通过外部市场与内部市场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间的双向流动。内部市场是指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和子公司、子公司和母公司间形成的交易机制。外部市场是指与此相对应的买卖双方独立进行交易所形成的市场。4.1.2产业内贸易的分类根据贸易是发生在不同生产阶段之间还是发生在同一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之间: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指商品相同属性的不同组合产生的差异性,如烟草、香水、化妆品、服装等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指产品质量方面的差异根据美国学者格鲁贝尔和澳大利亚学者劳埃德(H.G.GrubelandP.J.Leoyd)在其《产业内贸易——差别产品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度量》专著中的研究: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产品可以完全相互替代;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差异产品(DifferentiatedProducts)又叫异质产品,是产品具有差别性特征。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大体包括:1.大宗原材料的国际贸易2.转口贸易和再出口贸易活动3.产量的季节性差别导致的国际贸易4.由于合作生产和特殊的技术条件,引起了一些完全同质的服务进行了国际贸易5.由于政府干预造成国内价格扭曲,企业为实现利润最大化便同时从事进口和出口的活动差异产品又可以分为:垂直差异产品仅仅在质量上存在差异的产品水平差异产品质量相同,但其特色或特质不同的产品但实际上,差异产品往往既表现出垂直差异的特点,又表现出水平差异的性质。根据贸易中不同的市场途径,产业内贸易可分为:外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内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外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这种贸易是指在没有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条件下的,通过外部市场在各个独立的企业间进行的产业内贸易。外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可以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南北贸易,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反映了生产要素构成相异的产品间的产业内贸易,占总体产业内贸易的比重大约为30%—40%。另一种是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反映了生产要素禀赋程度相似,生产结构也比较接近的产品渐进性的产业内贸易,占总体产业内贸易的比重大约为60%—70%。内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定义:内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是由于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产业内贸易在跨国公司内部的开展,形成了公司内产业内贸易所导致的。内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跨国公司通过其内部市场进行产业内贸易有许多优势:1.跨国公司的所有权优势使其在系列产品和异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方面具有垄断优势2.跨国公司使外部市场内部化,使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大大减少,更容易实现库存控制和交易成本的降低3.通过产业内贸易更有利于实现垂直一体化的规模经济4.由于接受跨国公司投资的东道国在生产和成本方面对跨国公司吸引中的区位优势,使得跨国公司能更好地利用世界各个区位在生产要素方面的特定优势,按其全球经营战略安排最佳生产点,使要素构成相异的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和垂直一体化进一步发展内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内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的特点:1.一般来说,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子公司及子公司之间距离越近,公司内的产业内贸易量就越大,反之就小2.公司内的产业内贸易商品主要是中间产品,即中间产品占了很大比重3.公司内的产业内贸易有的是为了规避和减轻关税、所得税等税负而进行的,为此,在贸易过程中实行调拨价格或者叫做转移定价,这种价格可能远远低于或远远高于世界市场价格4.研发密集型产品通过内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比重较高,一般占其总贸易的50%以上4.1.3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一般规律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一般规律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要素禀赋角度看,如果两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越小,其产业内贸易比重就比较大2.从需求角度看,如果两个国家中的人均收入较高,且两国的人均收入差别较小,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比重较大3.从区位角度看,两国间相距较近,产业内贸易比重较大4.从产业或产品角度看,产业内贸易的规律是,具有异质产品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会大于具有同质产品的产业;具有先进技术和工艺革新较高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高于具有简单和技术相对停滞的产业;存在大量中间产品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会大于中间产品较少的产业4.2产业内贸易理论特征4.2.1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产生产业内贸易理论起因于对欧洲经济共同体一体化效果的评价。经济学者的深入研究发现: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更适合于说明产业之间的贸易问题但是,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后,共同体内成员国之间贸易流量的大幅度增长主要是同一个产业部门内部同种类产品的相互交换所导致的。这种贸易活动是典型的产业部门内部的国际贸易问题。西欧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纵深发展显示出:国家之间要素禀赋差别越小,发生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越大,贸易流量也越大。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无法对这种贸易现象做出满意的解释,于是产生了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突出特点是用国际贸易产品的异质性或差别性、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和多样性、专业化分工和规模收益递增等概念来解释同一产业部门内部同种类产品的国际贸易问题。其和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差别可用表5-1予以轮廓反映。4.2.2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基础产品的异质性特征就是产品的差别性特征,产品差别具体表现在同类产品的质量性能差别、规格型号差别、使用材料的差别、色彩及商标牌号的差别、包装装潢的差别、广告、售前、售后服务的差别、企业形象与企业信誉的差别等等,这种差别正是产业内国际分工和产业内国际贸易的基础。4.2.3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和多样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动因产品的差别性只是为产业内贸易的发生准备了可能性条件,而产业内贸易的内在动力来自于不同国家的需求结构的多样性和相似性,因此,产业内贸易理论与收入偏好相似理论是相互融通的。人均收入水平是决定购买力水平和购买商品结构的重要因素。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对于产业内贸易的发生仍然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充分条件在于消费需求偏好的多样性。4.2.4企业内部规模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利益来源为了充分利用企业内部规模收益递增效应,国际市场的开放和一体化是必要的基础条件。企业内部规模收益递增作为产业内贸易的直接利益来源不是无条件的,它必须具备四个前提条件:每一个产业内部存在着广泛的差别产品系列;每一个产业内部存在着不完全竞争的国际市场条件,即差别产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存在着垄断竞争关系;每一个产品品种的生产收益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递增;国际市场必须是开放的和一体化的。5.3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法尔维(Falvey)等人建立的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其仍是2×2×2形式的模型,即两个国家、两种要素和两种产品的情况。该模型的基本假定是:1.市场是完全竞争的;2.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在两个国家中是同质的,并且假定劳动可以在两个产业间自由流动,但资本是一种特定化的要素;3.两个国家都存在两个产业,其中一个是生产无差异产品的农业产业,提供小麦产品;另外一个是生产差异产品的制成品产业,提供布产品。假定布产品的差异性体现在布的质量上,即布这种产品是垂直差异产品。进一步假定布的质量是在不存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生产出来的连续的不同质量。质量(m)越高,对应的值就越大。4.在生产不同质量的布产品中,生产质量越高的产品相应所需要的每单位劳动的资本数量也越高。5.对不同质量商品的需求取决于商品的价格和消费者的收入。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对于任何质量的布产品来讲,价格等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即有如下等式关系:P1(m)=C1(m)=W1+R1P2(m)=C2(m)=W2+R2在上面的两式中,字母下表的1、2表示两个不同的国家,W表示劳动力的工资报酬,R表示特定资本的报酬。4.4新张伯伦模型20世纪70、80年代,以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了所谓的“新贸易理论”,认为除了资源差异外,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起因和贸易利益来源的又一独立决定要素。1978年,克鲁格曼首次将迪克西(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两人所共同提出的将差异产品和内部规模经济考虑在内的垄断竞争模型推广到开放条件下。从模型上证明了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是国际贸易中产业内贸易的原因。此垄断竞争模型又称为新张伯伦模型(Neo-ChamberlinianModels)。在克鲁格曼的新张伯伦模型中,其假定条件为:1.一国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并且供给是固定的;2.在一国生产某种产品上存在许多厂商,每个厂商都生产X商品中的某一品种,能够生产的X商品不同种类的数目没有限制,并且厂商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该产业;3.每个厂商在生产产品时,生产函数都是一样的,都表现为生产xi数量的商品需要li数量的劳动,即:li=a+bxia,b〉0由于假定系数a大于零,则在生产中存在着规模经济;4.假定每个消费者的效用函数都相同,而且每增加一单位任何品种的消费,总效用都是相同的。消费的品种越多,总效用增加越多,即效用函数有:niic1iiccU=,这里〉0在这些假定条件下,由于生产过程中存在规模经济和厂商的自由进入和退出,当规模收益递增时,每一种商品将只有一个生产者,生产者的数目与向市场提供的产品种类相同。通过推导,可见,封闭经济中,在长期均衡条件下,用于该商品所有品种的全部消费必然等于支付给劳动的全部报酬。用该模型解释开放条件下的产业内贸易现象。对于进行贸易的两个国家来讲,由于开展了产业内商品品种的国际贸易,在生产没有受损的条件下(一国的厂商数目和是即工资都没有变化),双方都从中受益了。总体来讲,克鲁格曼的新张伯伦模型揭示了在存在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的条件下,即使在两个生产完全相同的国家之间也能开展国际贸易——产业内贸易,并且这种贸易会提高两个国家总体福利水平。但是,尽管它可以推测每个国家会生产所有某产品品种的一半数量,但是无法判断哪些品种在哪个国家生产,从而无法确定具体的贸易产品模式。4.4兰卡斯特模型兰卡斯特模型以产品的水平差异为基础,以产品品种和消费者行为的假定为前提,在生产存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通过对生产和贸易的影响来解释产业内贸易。其模型假定是:1.差异产品质存在两个特性方面的不同;2.消费者对不同的特性有不同的偏好,但消费者不能购买某一产品的多个品种进行“组合”消费,只能购买、消费其中包含某种最喜欢特性的产品品种;3.假定每个消费者只有一个最偏好的品种,即消费者最愿意花钱购买的品种;4.假定所有的消费者对产品不同品种的偏好是不同的;5.在供给方面,我们假定厂商可以自由进出该市场,并能生产产品的任何品种,且生产任一品种的成本都相同;6.假定世界只有两个国家组成,并且这两个国家在所有方面都完全一样。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开展贸易后国际贸易后的福利效应消费者方面:由于商品可选择性增加,消费者的福利水平提高。生产者方面:市场规模的扩大,盈利能力增加导致生产者剩余增加。4.5双寡头垄断产业内贸易模型假定: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国家1和国家2;2.两国在某一相同行业中,各只有一个厂商存在,即开展国际贸易前,在两国国内市场上,该行业都是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3.两国厂商的生产技术条件完全相同;4.两国需求条件完全相同。“反应曲线(ReactionCurve)”在寡头垄断条件下,两国之间的同质产品发生了产业内贸易。4.6相互倾销贸易理论4.6.1国际市场中的垄断及其表现规模经济是垄断产生的原因之一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垄断现象在现实中的表现:一是出口商品的产业垄断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二是进口竞争性行业垄断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三是初级产品生产国组织的垄断同盟问题。5.6.2出口倾销及其经济基础出口倾销是出口垄断厂商为了利润最大化的需要,在垄断国内市场并取得垄断高价的前提下,以低于国内市场价格的方式大量出口,争夺国外市场的行为。三个条件:第一,国内必须具备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倾销出口企业是价格的制订者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