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诗歌《氓》(《诗经》)《饮酒》(其五)(陶渊明)《山居秋暝》(王维)《行路难》(其一)(李白)《登高》(杜甫)《一句话》(闻一多)词《虞美人》(李煜)《八声甘州》(柳永)《声声慢》(李清照)《水调歌头》(苏轼)《摸鱼儿》(辛弃疾)曲《天净沙.秋思》(马志远)赋《前赤壁赋》(苏轼)学习篇目氓《诗经》本篇是一首叙事诗。同时又将抒情与叙事紧密结合。通过比兴手法、对比方法,塑造了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女主人公,再现了春秋时期下层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和控诉了那个历史时代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语言知识: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文学知识:了解《诗经》的内容、精华所在、表现形式的特点及基本艺术手法;识记这是一首选自《诗经卫风》的叙事诗、“弃妇诗”;课文阅读分析:理请这首诗的基本情节和叙事层次;概括这首诗的主旨;分别概括女主人公和“氓”的性格特征;理解这首诗塑造人物形象所用的对比手法,联系课文有关诗句进行分析;指出这首诗中运用“赋”、“比”、“兴”的语句,分别说明其表达作用。学习目标教学导航关于《诗经》文体/背景重难点字词句理解主题层次结构艺术特色推荐扩展阅读关于《诗经》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从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约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305篇作品。《诗经》原称《诗》或《诗三百》,后被儒家尊为经典,故称《诗经》。《诗经》从内容上分“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称“国风”,是地方乐曲,有十五国风,共160篇,其中大多上民歌。“雅”分“大雅”和“小雅”,是产生于王都附近的诗,大多为贵族、士大夫所作,共105篇。“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祭祀时的乐歌,计40篇。《诗经》中十五国风的大部和小雅中一部分作品,都是普通劳动人民所作,比较真实,多方面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是《诗经》中的精华所在。关于《诗经》2在表现形式上,《诗经》以四言为主,常用重章叠句,起着充分抒情达意的作用,有一种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赋、比、兴是《诗经》的基本艺术表现手法,对后世文学产生巨大影响。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朱熹语),即描写景物时用白描,叙事时直接陈述,抒情时直抒胸臆。比,“以他物比此物也”(朱熹),即比喻和比拟。兴,也叫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由歌咏眼前景物从而联想咏及其他物。一般用于诗歌开头,也可用于中间部分。文体/背景《氓》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首民歌。是叙事诗、四言诗、弃妇诗。卫本是西周时代武王之康叔的封地,原先建都于河南朝歌一带(今河南淇县),紧傍淇水。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氓》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的。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gui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②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语言知识11.氓(méng)之蚩蚩(chī)——氓:指一个男子。蚩蚩:同“嗤嗤”,嬉笑的样子。2.来即我谋——“即”作动词,走近、靠近的意思,与“就”同义,但不是“就是”,“即我”是走近我、找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等仍有这个意思。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将”(qiāng),请的意思(方言)。“秋以为期”即“以秋为期”,古汉语中,介词“以”的宾语常可前置用以强调,成语中“一以当十”、“夜以继日”同此用法。语言知识24.乘彼gui垣——乘,登上。5.以我贿迁——贿,指财物,诗中指陪嫁之物,没有“贿赂之意”。6.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之”结构助词,隔开主谓语,取消句子独立性。“其”,时间副词,将要。7.于(xǖ)嗟(juē)鸠兮——于嗟:同“吁嗟”,感叹词,鸠:鸟名,这里用鸠鸟不可贪食桑葚来比喻女子不可为爱情所迷。8.犹可说(tuō)也——说:通“脱”,解脱。语言知识39.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两个“也”均在主语后面表示停顿。“贰”、“二三”均作使动,使自己的德行出差错,前后不一的意思。“极”,本意屋脊,引申为准则。10.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桑叶一凋零,就会枯黄掉下。这里以桑叶黄落来比喻女子颜色衰老。1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隰:低湿之地。泮:通“畔”,边。这两句用淇水有岸,低湿之地有边来反喻自己的愁思无限。12.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两句意思完全相同,只是结构不同。前一句用的是一般句式,后一句用的是宾语前置句式,“是”,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主题这是一首弃妇的怨诗,诗中诉说了她与氓恋爱、结婚到受虐待,被遗弃的全过程,抒发了胸中郁积的怨愤。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春秋时期男尊女卑、夫妻地位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当时的婚姻制度下广大妇女受欺凌损害的悲惨命运。层次结构全诗共六章,每章各十句。第一章:(恋爱)---叙述与氓的初恋和订婚。第二章:(结婚)---女主人公对氓的相思和待嫁心情。第三章:(教训)---女主人公抒发自己轻意嫁氓,终遭遗弃的悔恨。第四章:(被遗弃)---追忆婚后的清贫及自己被弃回娘家时的凄惨情景,遣责氓始乱终弃,“二三其德”的恶劣行径。第五章:(受虐待)---进一步回想婚后日夜操劳却遭氓的虐待。第六章:(决绝)---女主人公被遗弃后的复杂心情和最后决绝的态度。写作特色1一、人物形象鲜明有性格特征女主人公是个真诚、善良、勤劳而忠贞的女子。她向往而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她被氓的虚情假意迷惑,私下许身给氓,表现了她的轻率。也说明了她的大胆果断;她订婚后对氓真诚思恋,婚后辛勤操劳家业,即使氓对她打骂凌辱,仍不变初衷,一如既往地爱氓,只到被遗弃,赶出家门时,才如梦初醒,毅然与氓一刀两断,愤怒地指责、控诉氓的卑劣行径,这是她不甘屈辱,不愿受命运摆布的一种抗争,展现出她性格中理智、坚毅果敢的一面。氓是一个卑劣无耻、虚伪凶狠的负心汉,他先用假意的殷勤、誓言、占卜等手段,蒙骗女主人公的爱情和财产。婚后,便撕去面纱,奴役、打骂妻子,随着女子的年长色衰,将她一脚踢出家门。写作特色2二、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1.用女主人公与氓的对比。对比的焦点是双方对对方的不同态度,两个人物的真假、善恶、美丑,正是在这对比中显示出彼此的强烈反差。2.两个人物本身思想行为的前后对比。氓的言行,以结婚为界,表现为“信誓旦旦”与“至于暴矣”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通过前后对比,互相映照,揭露其虚伪凶狠的本质。女主人公则以她被休弃为界,也有着明显的转折变化,她由单纯、天真、热诚而略带几分软弱,转变为成熟、冷静、理智而坚强。这一转变不仅使人物形象更丰满,而且还显示出生活环境与人物性格之间的辩证关系。写作特色3三、赋、比、兴手法的运用赋——这首诗里,除“桑之未落……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及“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几句外,全是用赋的手法,使人如同面对主人公,亲耻聆听她的倾诉,感受她的喜怒哀乐。比——“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用桑叶的茂盛暗喻女子年轻貌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桑叶黄落暗喻女子年老色衰。“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反喻自己的愁思无尽。兴——诗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句既是比喻也是兴,意在引起下文,是比兴两法同时兼用。从诗中“抱而贸丝”的叙述来看,女主人公可能是一个以缫丝为业的农家女子,家园周围,种有桑树,因而咏及桑叶,既是用她熟悉的自然景况来比喻爱情的盛哀,又是见物起兴,触类联想,引发自己的悲伤和感叹。推荐扩展阅读《小议诗经》(以上内容见平台或光盘该课课件)饮酒(其五)(陶渊明)语言知识:读懂诗意,辨识、说明诗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含义和用法。文学知识:了解古代文学家陶渊明。课文阅读分析:概括这首诗的主旨;对诗中写景句子所体现的思想意蕴,进行简要分析;对“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的妙处,作出概括说明;背诵这首诗。学习要求教学导航作者简介题解重难点字词理解主旨层次内容分析艺术特色重难点问题推荐扩展阅读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青壮年时,曾有过建功立业的抱负,先后做过一些小官,因厌恶官场黑暗、腐败,又不愿侍奉权贵,于41岁时弃官归田,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陶渊明作品大都写于归隐之后,有诗160多首,(《桃花源记》、《咏荆轲》、《归园田居》)辞赋散文等十多篇(《归去来辞》、《五柳先生传》),他的诗可分为两类:咏怀诗和田园诗。题解本篇选自陶渊明《饮酒》组诗(20首)中第五首,题为饮酒,实为借酒以抒怀。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语言知识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是居住的意思。尔——这样,如此。心远——心志高远。山气——山中景象、气息。夕——傍晚主旨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弃官归田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流露出作者乐于归田,陶醉自然的心态。既反映了厌弃世俗、不满现实、洁身自好的可取一面,也流露出作者躲避矛盾、与世无争、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层次结构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一(前四句)陈述“心远地自编”的道理,强调归隐之要在于心灵高远而不在隐居偏僻之地。二(后六句),写隐居乐趣,重在表达彻悟人生真谛后的愉悦1(5、6两句)既是写景,又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陶醉。2(7、8两句)写山间傍晚的景象。3(9、10两句)说理、抒情,体味出富于哲理的“真意”。(“菊”、“飞鸟”表现了诗人坚定孤高的品格和爱好自由的感情)写作特色1一、情、景、理浑然交融1.前四句主要阐述“心远地自偏”道理,但其中也不会写客观之景与抒主观之情,在景与理结合的背后包含了作者乐于隐居的一往深情:这里的“景”是个大环境——“结庐在人境”,“情”是超尘脱俗的心理感觉——“而无车马喧”,诗人引人注目地刻画了看似矛盾的环境与心态,让读者领略“心远地自偏”的道理。2.“采菊在篱下”四句既是写景,又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陶醉。“欲辩已忘言”是一句富含哲理意味的话,也包含了作者对人生真谛的深情,是直接抒情,把作者的喜悦推到极致。通观全诗,不仅情、景、理俱到,而且景中包含情,情中见理,理贯全篇。情、景、理融为一体。二、语言平淡质朴,不假雕饰,富有理趣。无论是描写还是议论都显得平易流畅、明白如话,然而却蕴含极丰富的内容,最后两句,也如口语一般通络,似与读者谈心,“真意”究竟是什么,韵味隽永,言已尽而意无穷。写作特色2重难点问题一、对诗中“真意”的理解:就字面意义而言是“人生的意义”,实际所描的是作者乐于隐居、陶醉自然、洁身自好。二、品评“采菊在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见”字的妙处:“采菊在篱下”两句把诗人的心境与环境融为一体,是本诗名句,被后人评为“心与境合”。当诗人采菊于篱下时,偶一抬头见到南山,山上的气息非常可爱,飞鸟结伴而还,环境优美而宁静,与诗人乐于隐居而悠然自得的心境相吻合。“见”字似信手拈来,不费气,其实从中可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夫。这个“见”字把“悠然自得”的诗人的视线无意中与南山相接的情状,不动声色而又极其传神地表现出来,若改作“望”字,整个气氛就被破坏,以至“悠然”之态荡然无存。推荐扩展阅读陶渊明-人生的爱好者(林语堂)意与境会,妙合自然(陶渊明《饮酒》之五欣赏)人与自然的和谐—读陶渊明《饮酒》有感(以上内容见平台或光盘该课课件)山居秋暝王维这首诗是王维山水

1 / 20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