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贝特·施韦泽教学目的教学重点作者简介背景简介内容述评艺术赏析资料链接思考练习退出教学目的一、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提出的“敬畏生命”这一命题。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严谨的思路和思想上的穿透力。三、体会作者质朴的语言风格。四、让学生懂得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返回教学重点一、理解“敬畏生命”这一命题及它与生命的休戚与共的联系。二、掌握文章的脉络与结构。三、本文质朴的语言风格以及辩证地看待作者的某些带有宗教色彩的语言。返回作者介绍—阿尔贝特·施韦泽1875年,诞生于德、法边界的阿尔萨斯省凯泽尔贝格城。特殊的地理环境使他精通德、法两种语言,先后获得哲学(1899年)、神学(1900年)和医学(1913年)三个博士学位,还是著名的管风琴演奏家和巴赫音乐研究专家。1904年,在哲学、神学和音乐方面已经拥有巨大声望的他,听到刚果缺少医生的呼吁,决定到非洲行医。历经9年学医,在38岁时获得行医证和医学博士学位。1913年来到非洲,在加蓬的兰巴雷内建立了丛林诊所,去非洲兰巴雷内建立了他的慈善医院。作者介绍1952年,当选为法兰西伦理学和政治学学院院士,并获该年诺贝尔和平奖,奖金数额正好够他在非洲兰巴雷内他的医院附近建立一个麻疯病区。在一次去救治病人的河上发现了“敬畏生命”的概念,他为这种关于生命的伦理宣传奔走身体力行了一生,服务非洲直至逝世(1965年)。被称为“非洲之子”。1957年,他的传奇经历曾被拍成电影。作者简介施韦泽勤于著述,在多个领域卓有建树。其主要著作均用德文写成。他在《文化和伦理》等书和其他文章中阐述的生命伦理学思想影响最为广泛。其著作另有《耶稣生平研究史》、《文化的衰落和重建》、《我的生平和思想》、《歌德·人和事业》等。返回背景简介1915年,施韦泽来到非洲丛林,追念第一次世界大战蔑视生命的悲剧,提出了“敬畏生命(Reverenceforlife)”的理念,将伦理学的范围由人扩展到所有生命,成为生命伦理学的奠基人。敬畏一切生命是一种大爱。他把伦理学的范围扩展到一切动物和植物,认为不仅对人的生命,而且对一切生物的生命,都必须保持敬畏的态度。只涉及人与人的关系的伦理学是不完整的,从而也不可能具有充分的伦理功能。只有当人类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伦理的。他创立的以“敬畏一切生命”为核心的生命伦理学是当今世界和平运动、环保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返回•施韦泽在《敬畏生命》中写道:他在非洲志愿行医时,有一天黄昏,看到几只河马在河中与他们所乘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爱和神圣。于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蓦然产生,并且成了他后来努力倡导和不懈追求的事业。•1992年,他的代表作《敬畏生命》中译本问世,其生平与思想开始为中国读者所知。返回课文解读:返回一、(首段)首先从道德角度提出对待生命的“善”与“恶”的标准。然后指出人类只有摆脱偏见,抛弃与其他生命的疏远性,与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才是真正的人—具有道德(善)的人。二、(2~4段)自然生命只有生命意志(本能),没有道德意志(善)。这种生命一方面它以最有意义的方式生产着无数生命(自身繁殖),另一方面又以毫无意义的方式毁灭其他生命,不能与其他生命休戚与共—它们是残忍的利己主义。返回三、(5~8)真正的人与自然生命不同的是,能够认识到敬畏生命,认识到与其他生命休戚与共,即既是自然的人,又是道德的人。但是,在我们生存的世界之中,自然律(本能)与道德律(善),作为自然力的上帝(本能意志)与作为道德意志的上帝、爱的上帝(善的理念)则往往激烈冲突、难以调和、统一。人类很难坚定我们的道德性——常常会无视周围其他生命。四、(9~13)人要坚定行善的德性必须与四种诱惑(错误观念)斗争:一是(9、10)不要为人类出于自身生存而毁灭其他生命的无意罪过或想行善的无能为力而心安理得、麻木不仁。二是(11)不能认为“同情就是痛苦”。如果这样,你就会去追求毫无痛苦的理想生活,你就得无视周边的事物,就得有铁石心肠,像没有思想的人——仅是自然人,而不会成为道德人。返回三是(12)不能认为自己“能做的一切”只是沧海一粟,而要认为它们是赋予你以生命意义的唯一途径。如果你任何地方减缓了人或其他生物的痛苦和畏惧,那么你所做的即使较少,也是很大。—行善要从小事做起;保存生命,是唯一的幸福。四是(13)不能认为“共同体验发生在你周围的不幸,对你来说是痛苦”,而要认为“同甘与共苦的能力是同时出现的。”因为“随着对其他生命痛苦的麻木不仁,你也失去了同享其他生命幸福的能力”;相反,“以我们本身所能行的善,共同体验我们周围的幸福,是生命给予我们的唯一幸福”。如果认为“共同体验发生在你周围的不幸,对你来说是痛苦”,那么你的生存,绝不会比其他生命幸福。五、(14)阐明本文写作的目的和愿望—提高人们对敬畏生命的认识和对自己的行为的理解。返回返回总结:施韦泽的敬畏生命,是指尊重、保存、促进一切生命和与我们周围的其他生命休戚与共。他认为,对一切生命负责的根本理由,实际上是对自己负责,如果没有对所有生命的尊重,人对自己的尊重也是没有保障的;任何生命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权力,谁习惯于把随便哪种生命看作是没有价值的,他就会陷于认为人的生命也是没有价值的危险之中。对非人的生命的蔑视最终会导致对人自身的蔑视,世界大战的接连出现就是明证。艺术赏析一、语言质朴。作者善于运用简洁、质朴的语言提出自己的观点。二、善于运用连续的疑问。如文章第七段和第八段等,整段都采用疑问句的方式,层层推进,论说自然律和道德律统一的重要性。三、语言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如“上帝是一切产生的力量”等,这些语言与作者的出生和生活环境有关,我们在阅读本文时,应加注意,考虑到作者的宗教信仰等一系列的问题。返回思考与练习一、结合本文,谈谈施韦泽所主张的生命伦理学的基本特色。二、应该怎样理解“我们生存在世界之中,世界也生存在我们之中”?三、本文作者所希望的“自然律与道德律”的理想关系是什么?只涉及人对人关系的伦理是不完整的,只有在所有生命共生共存的关系中建立起来的伦理才具有充分的伦理动能。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有赖于其他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和谐,任何生命都有平等的存在价值。返回理解生命、敬畏生命,与其他生命休戚与共,使作为自然力的上帝与作为道德意志的上帝、爱的上帝统一起来。名词解释:生命伦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首先在美国随后在欧洲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交叉学科,是应用普通伦理学的理论和原则来分析和解决生命科学领域中伦理问题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生物医学和行为研究中的道德问题,环境与人口中的道德问题,动物实验和植物保护中的道德问题等。施韦泽是生命伦理学的奠基人。资料链接相关评论作者介绍主要作品教学参考扩展阅读相关图片返回相关评论像施韦泽这样理想地集善和对美的渴望于一身的人,我几乎还没有发现过。(爱因斯坦《质朴的伟大》)阿尔贝特·施韦泽是现代西方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家,他创立的以“敬畏生命”为核心的生命伦理学是当今世界和平运动、环保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魏德东《论施韦泽的“敬畏生命”理念——兼与佛教“不杀生”戒比较》)施韦泽所面临的问题在今天不仅没有消失,相反在某些方面还在不断加深着,因此以施韦泽“敬畏生命”理念为核心的生命伦理学在当今仍然不断发展,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魏德东《论施韦泽的“敬畏生命”理念——兼与佛教“不杀生”戒比较》)在20世纪以来全球环境恶化的背景下,施韦泽从生命的相互联系中,看到人不能再妄自尊大,提出了敬畏一切生命的思想理念,契合了时机,这是他获得崇高声誉的社会背景。”“它将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世界绿色运动和生态伦理提供新的思想基础。(魏德东《施韦泽和〈敬畏生命〉》)阿尔贝特·施韦泽(有的译为施怀泽)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创立了全新的敬畏生命伦理。(王学进《需要校正错位的生命伦理》)返回主要作品《康德的宗教哲学》(1899)《巴赫论》(1905法文版,1908德文版)《耶稣生平研究史》(1906)《德法两国管风琴的制造与演奏风琴的技巧》(1906)《原始森林的边缘》(1921)《文明的哲学》(1923)《非洲杂记》(1938)《敬畏生命》返回作者简介阿尔贝特·施韦泽(AlbertSchweitzer,1875—1965),法国著名伦理学家、神学家、医生。生于法国阿尔萨斯的凯泽尔贝格。自幼精通德、法两种语言。1899年、1900年先后获得哲学、神学博士学位。1904年因立志到非洲行医而学医,1913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和行医执照,到达非洲,在今属加蓬共和国的兰巴雷内建立丛林诊所。此后除到欧洲各地讲演外,一直在非洲从事医疗服务。1952年当选为法兰西伦理学和政治学学院院士,同年获诺贝尔和平奖。施韦泽勤于著述,在多个领域卓有建树。其主要著作均用德文写成。他在《文化和伦理》等书和其他文章中阐述的生命伦理学思想影响最为广泛。其著作另有《耶稣生平研究史》、《文化的衰落和重建》、《我的生平和思想》、《歌德·人和事业》等。返回教学参考试论史怀泽“敬畏生命”伦理思想——兼与道家“道法自然”思想比较(矫海霞《学术交流》2003年06期)论施韦泽的“敬畏生命”理念——兼与佛教“不杀生”戒比较(魏德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生物伦理学先驱——阿尔贝特·施韦泽(汉斯·兰克王伟《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返回扩展阅读《史怀泽传》《天才博士与非洲丛林——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特•施韦泽传》返回扩展阅读《史怀泽传》钟肇政编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月返回扩展阅读《天才博士与非洲丛林——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特•施韦泽传》陈泽环、朱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返回内容述评敬畏一切生命是施韦泽生命伦理学的基石。施韦泽把伦理的范围扩展到一切动物和植物,认为不仅对人的生命,而且对一切生物的生命,都必须保持敬畏的态度。这是对生命的一种“大爱”。为什么要敬畏一切生命?施韦泽认为这就是生命之间存在的普遍联系。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它有赖于其他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和谐。人类应该意识到,任何生命都有存在价值,我们和它们不可分割。“原始的伦理产生于人类与其前辈和后裔的天然关系。然而,只要人一成为有思想的生命,他的‘亲属’范围就扩大了。”有思想的人体验到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他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其他生命。返回邮票上的史怀泽史怀泽在非洲相关图片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