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方式的形成■农业的起源■从耒耜到曲辕犁■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导入宋代《耕获图》此图存于故宫博物院,采自《宋人画册》。描绘了宋代农民从耕作到收获的情景,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面貌。中国是世界上农业的发祥地之一。随着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分别在中国的北方和南方形成,并日臻成熟。自耕农出现以后,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生产方式。农业的起源神农氏塑像神农尝百草神农氏发明农业的传说湖北随州神农祠神农氏发明农业的传说炎帝“神农氏”陵大殿(湖南株洲市)神农氏发明农业的传说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白虎通》神农氏发明农业的传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农业半坡遗址发掘现场炭化了的粟和菜籽(半坡遗址出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农业半坡居民的房子复原图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农业河姆渡遗址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农业碳化稻谷(河姆渡遗址出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农业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顶井架复原图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农业河姆渡氏族干栏式房屋想像图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农业古代的畜牧业陶猪(出土于上海崧泽文化遗址,距今约6000年)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猪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刻画猪纹黑陶钵古代的畜牧业灰陶猪首形匜(马家浜——崧泽文化遗址出土,约为公元前4000—前2685年)古代的畜牧业商朝甲骨文中的“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古代的畜牧业试将十二生肖分类,分别谈谈它们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关系。从耒耜到曲辕犁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斧半坡遗址出土的石磨石制、骨制农具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石制、骨制农具马桥文化石犁马桥文化石锄马桥文化石镰马桥文化,其遗址主要分布在浙江湖州,距今4000年。石制、骨制农具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铁犁头(1951年于河南辉县出土)铁镰刀(1959年于浙江绍兴出土)战国时期的铁农具战国时期凹形铁锄(湖南长沙砂子塘出土)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铁双镰范(战国时期)铁双镰范,河北省兴隆县古洞沟出土。此范系单范,背后有弓形把手,一次可铸两镰。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战国时期铁锄(湖南长沙出土)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牛耕汉代画像砖上的牛耕图(江苏徐州出土)东汉·牛耕图画像石(甘肃嘉峪关市出土)牛耕曲辕犁曲辕犁模型曲辕犁构造示意图曲辕犁曲辕犁使用示意图曲辕犁古代灌溉工具翻车复原图(曹魏时马钧发明)水转翻车(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插图)古代灌溉工具筒车模型筒车应用古代灌溉工具高转筒车图(元·王祯《农书》插图)古代灌溉工具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著作贾思勰塑像《齐民要术》《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撰。全书92篇,分为10卷,分别论述各种农作物、蔬菜、果树、竹木的栽培,家畜、家禽的饲养,农产品加工和副业等,比较系统地总结了黄河中下游地区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是我国完整保存至今最早的一部农书。《农桑辑要》是元朝管理农桑水利的机构大司农司主持编写的,共7卷,分别论述各种作物的栽培及家畜、家禽、鱼、蚕、蜂的饲养。书中对棉花和苎麻尤其提倡。该书由元政府下令颁行全国。它是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农桑辑要》书影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著作王祯《农书》书影王祯《农书》,元朝王祯撰。全书分三部分:(1)农桑通诀,总论农业的各个方面;(2)百谷谱,是各种大田作物及果、蔬、竹、木的栽培各论;(3)农器图谱,罗列各种与农业有关的工具,绘图加以说明。书中对南方和北方的农业,及以所用农具的异同、利弊常作比较,进行讨论。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著作《农政全书》徐光启《农政全书》,明朝徐光启撰,全书60卷,70多万字;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12门,其中水利及荒政占篇幅较多。书中辑录了大量前代和当时的文献,并提出作者的心得与见解,是明代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著作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大禹治水的传说大禹治水(想像画)禹治水(山东嘉祥武氏祠的画像石)河南开封禹王台大禹治水的传说开封禹王台大禹治水石刻画大禹治水的传说大禹陵(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东南会稽山麓)大禹治水的传说舜……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禹乃……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史记·夏本纪》大禹治水的传说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芍陂是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位于安徽省寿县南。春秋时期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年—公元前591年)由孙叔敖创建(一说为战国时楚子思所建),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芍陂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岷江(组图)都江堰(四川成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分水鱼嘴这是一幅空中航拍的图片,“鱼嘴”伸入岷江中,使岷江水从两边分流,右边的外江用于分洪,左边的内江用于灌溉。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宝瓶口在“鱼嘴”的下游,人们凿开玉垒山,打开内江通路。这即是人们所称的“宝瓶口”。内江之水通过宝瓶口引入支流、渠道,用来灌溉广阔的川西平原。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飞沙堰“飞沙堰”,这是都江堰的泄洪排沙设施。夏季水大时,内江的水可以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保证内江灌溉渠免受水灾。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即水位测定水尺,是水文观测的主要标志。战国时期秦国在都江堰设立的3座石人,可视为中国最早的水尺。图为东汉时期所刻李冰石人水尺。石人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深淘滩,低作堰。——李冰“深淘滩,低作堰”是都江堰的治水名言。淘滩是指飞沙堰一段、内江一段河道要深淘,深淘的标准是古人在河底深处预埋的“卧铁”。岁修淘滩要淘到卧铁为止,才算恰到好处,能够保证灌区用水。低作堰就是说飞沙堰的堰顶不可修得太高,以免影响泄洪。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李冰父子雕塑(今四川省都江堰市的标志性雕塑)都江堰市——一座美丽的旅游城市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二王庙二王庙位于岷江左岸的山坡上,前临都江堰,依山傍水,殿宇群拾级而上。出二王庙前门即可直到江边。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二王庙内的李冰彩色画像后人祭祀李冰的活动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庄严的放水节仪式2004年4月4日,一名少女将象征四海之水的圣水倒入岷江。当日,2000多年前古蜀先民“祀水”的壮观场面在中国都江堰市清明放水节上重现。据传,为祈求“河神”保佑风调雨顺,古蜀人自古以来就有杀猪宰羊以“祀水”的习俗。都江堰修建后,“祀水”活动遂演变为以纪念李冰治水功绩为主,一年一度,世代相传。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渠首遗址郑国渠是公元前237年,秦王政采纳韩国水利家郑国的建议开凿的。灌溉面积达280万亩,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郑国渠自秦国开凿以来,历经各个王朝的建设,先后有白渠、郑白渠、丰利渠、王御使渠、广惠渠、泾惠渠,至今造益当地。引泾渠首除历代故渠外,还有大量的碑刻文献。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修成)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史记·河渠书》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黄河的治理王景(王景)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碛,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后汉书·王景传》明代潘季驯《河防一览图卷》局部《河防一览图卷》,明代潘季驯著,14卷。该书阐述了黄河演变的历史,总结了这一时期的治黄实践经验和主张,是16世纪后期我国治理黄河的代表著作之一。黄河的治理潘季驯(1521—1595),字时良,号印川,浙江乌程(今湖州)人。自嘉靖末年到万历间,四任总理河道,先后达27年。他筑堤防溢,建坝减水,以堤束水,以水攻沙,河行旧道,借黄通运,治黄很有成效。潘季驯著有《河防一览》等书,系统地总结、阐述了治理黄河的经验和主张。黄河的治理边疆地区的坎儿井坎儿井外观坎儿井起源于2000年前的汉代。它的特点是利用地面坡度引取地下水自流灌溉。据统计,吐鲁番盆地有坎儿井1237条,实际使用853条,总长度超过5000公里,总出水量每秒约10立方米。坎儿井由坚井、地下暗渠、地面明渠、涝坝四个部分组成。竖井最深的在90米以上,一般长3—8公里,最长的达10公里以上,年灌溉300亩,最好的年灌溉可达500亩。维吾尔族少女在坎儿井边汲水坎儿井暗渠坎儿井边疆地区的坎儿井坎儿井示意图边疆地区的坎儿井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二人二耜并耕说。汉代学者郑玄注《周礼·考工记》,认为古代的耦耕是两人各执一耜,共同耕作的方法。耦耕在二人二耜的相同前提下,形成另外两种不同耕作形式的解释,即唐代孔颖达《诗经·大田》正义提出的对耕说,以及唐代贾公彦《考工记》疏中提出的两人一前一后说。二人一犁或二人二犁说。承培元《说文引经例证》和夏忻《学礼管释》认为,耦耕不是用耒、耜,而是用犁,其形式是二人合用一犁或二人并用二犁,且有耕牛牵引。二人使犁说。陆懋德《中国发现之上古铜犁考》一文指出:“耜是犁头,而最初的牵用人拉。……二人同时工作,一人在后扶犁,一人在前拉犁,如此二人并耦,是谓之耦也。”此说把耜与犁混为一谈。二人相对说。孙常叙《耒耜的起源和发展》一文主张,所谓耦耕,是二人相对,一人蹠耒,一人拉耜。二人配合说。农史专家万国鼎《耦耕考》一文提出,耦耕即一人掘地挖土,另一人旋即把土块打碎磨平,也就是一人耕一人耰,配合进行的耕作。二人一耜说。何兹全在万国鼎《耦耕考》的基础上,撰成《谈耦耕》一文,认为在木制耒耜时代,二人共踏一耜,一人以右脚踏耜上横木的右端,一人用左脚踏耜上横木的左端,使耜平衡人土,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耕作的经济形式说。汪宁生《耦耕新解》一文又提出新的看法,主张耦耕不是一种耕作方法,而是一种耕作的经济形式。农史专家李根蟠则在《耦耕纵横谈》中,不仅从技术上指出耦耕是二人二耒并耜的耕作方式,而且还把它置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条件下进行考察。有关耦耕形式的解释和探讨还在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展开研究,对于加深认识先秦社会经济,肯定是大有益处的。关于耦耕的不同解释“众人协田”牛骨刻辞这块牛骨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上面刻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卜辞。意思是商王命令众人(农业奴隶)在田地上集体耕作,反映了商代农业生产的情况。从殷墟宫殿窖穴中发现的石镰刀镰刀是农业上收割庄稼的用具,在殷墟宫殿区域内属于王室贵族的圆形窖穴里,考古工作者曾发现444件有使用痕迹的石镰刀。这反映了商朝农业生产规模之大和奴隶、农民集体劳动的情况。亦服尔耕,十千维耦。——《诗经·噫嘻》千耦其耘,徂隰徂畛。——《诗经·载芟》朱陈村——唐·白居易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田中老与幼,相见何欣欣。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亲疏居有族,少长游有群。黄鸡与白酒,欢会不隔旬。生者不远别,嫁娶先近邻。死者不远葬,坟墓多绕村。既安生与死,不苦形与神。所以多寿考,往往见玄孙。我生礼义乡,少小孤且贫。徒学辨是非,只自取辛勤。世法贵名教,士人重冠婚。以此自桎梏,信为大谬人。十岁解读书,十五能属文。二十举秀才,三十为谏臣。下有妻子累,上有君亲恩。承家与事国,望此不肖身。忆昨旅游初,迨今十五春。孤舟三适楚,羸马四经秦。昼行有饥色,夜寝无安魂。东西不暂住,来往若浮云。离乱失故乡,骨肉多散分。江南与江北,各有平生亲。平生终日别,逝者隔年闻。朝忧卧至暮,夕哭坐达晨。悲火烧心曲,愁霜侵鬓根。一生苦如此,长羡村中民。分析一下,为什么朱陈村的农民能有相对安定的生活条件?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宋代《耕织图》(局部)浸种(《耕织图》局部)农产品和各地的食俗大麦小麦高梁大豆水稻土豆白薯川菜水煮鱼鲁菜糖醋鲤鱼粤菜油包鲜虾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

1 / 8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