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批评与解构批评文艺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结构主义批评与解构批评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四项法则:1.历时与共时方法,2.语言与言语,3.能指与所指,4.符号系统差异决定意义。结构主义批评与解构批评都是为了寻找文本的意义和踪迹。二者有着一定的继承和联系。1.从中心到边缘;2.从意义到虚无;3.二元对立的建构与颠倒;4.从结构到瓦解;5.断裂与联姻。——《解构主义和结构主义的断裂和联姻》龚金莲结构主义批评与解构批评结构主义批评:一个中心,一个静态封闭的结构。(系统、结构、二元对立。)解构批评:没有中心,互为延异、增补、印记。(歧义、双重活动、自我拆解)何谓结构主义批评?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是结构主义思潮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继新批评之后在欧美盛行的又一文学批评流派。结构主义侧重于各种关系的研究。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就是运用结构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文学作品的内在秩序和结构模式进行研究的批评方法。结构主义批评结构主义企图探索一个文化意义是透过什么样的相互关系(也就是结构)被表达出来,来找出一个文化中意义是如何被制造与再制造的深层结构。结构主义者认为分析一部文学作品的“意义”在于将这层结构揭露出来,而非找出作者的创作动机。以《西厢记》和《牡丹亭》为例。结构主义批评“解构”(deconsteuction)源于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一书中的destruktion一词,意为分解、翻掘和揭示,以便使被消解的东西可以在被怀疑和超越中得到把握。解构批评何谓解构批评?所谓“解构批评”主要是指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思想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阅读方法、哲学策略和批评理论。解构批评作为当代西方后结构主义运动中的一种批评思路或流派,对当代西方文学与文化批评影响深远。解构批评解构并非为了证明文本意义的不可能,而是在“作品之中”解开意义的力量,使文本本身的分化、重叠和复杂得以显现,使在二元对立的意识形态所制造的中心和等级消解,从而使作品的意义保持一种不稳定的、无限的衍生状态,使作品永远保持着开放姿态,不断的播散意义。(法)雅克·德里达01延异生造词,表示语言意义取决于符号的“差异”、意义必将向外“扩散”、意义的无穷延宕三层意思。02播散指意义的“延异”方式。“播散”就是文本的文本性,表明着每个文本的不自足性。意味着要擦掉原有文本而重新书写另一个文本。03印迹是“延异”的痕迹,是符号之间相互阐释的表现,符号之间总处于相互代替与“增补”的过程中,而且这一过程永远不会结束。04增补借用卢梭的术语,称其为“增补的逻辑”。增补之所以存在,正由于被“增补”的本体原本就不完善。未经“增补”的“自然”并不存在。解构批评核心术语德里达解构主义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反对“逻各斯主义”和“言语中心主义”,否定终极意义,消解二元对立,清除概念的淤积,拒斥形而上学,为新的写作方式和阅读方式提供广泛的可能性。这导致其批评方法和策略的复杂性、曲折性和幽暗性。解构作为一种解读方法就是“文本之中关于意义的各种论战力量之间的一种嬉戏”——芭芭拉·约翰逊要解构一个对象就是要表明它原本不是自然的和不可避免的,而是一个结构,是有依靠这一结构的话语制造出来的。并且,它本身又正处于“解构”之中的结构,而这种“解构”正是设法把结构拆开并对它进行再描述,赋予其一个不同的结构和作用。产生背景发展过程主导思想主要观点主要研究方法批评特点代表人物结构主义批评与解构批评影响意义结构主义批评解构批评产生背景历经两次世界大战,悲观情绪蔓延。西方社会科学蓬勃发展,是对法国存在主义思潮的反叛。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以学生和工人为主的社会运动一度高涨又迅速平息。一些法国文学家、哲学家、批评家呼吁颠覆以语言结构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秩序。发展过程源于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其主要创始人是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20世纪中叶从法国兴起,后席卷欧美。紧随欧洲结构主义运动,60年代兴起于法国,70年代在欧美思想界盛行开来,逐渐发展成为八九十年代欧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思想内核之一。主导思想作为系统的意义内容,结构是其研究对象的基本特性,是比这些对象的物质构成、起源、发展或目的更基本的特性。解构是对结构的拆解,用以证明语言或文本的多义性和意义的非确定性。主要观点一系统必须作为一套相互关联的要素来加以研究,单个要素不应被孤立看待;二努力发现直接可知事务的背后结构;三在直接可见的事物和直接可见本身之后的结构都是心智结构特性的产物;四语言的方法可以被应用到其他的社会和人文科学中去;五文化能够以一种二元对立的模式来加以分析;六采纳共时(静态)分析和历时(动态)分析之间的差异;七在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中试图辨别出相同结构。——王一川《批评实践与理论教程》一颠覆不对称的二元对立概念,但并非简单地以压抑的后者来替代前者的本原地位,而是阐明后者为前者的可能条件;二搜索凝聚多种反差义的关键词,以此作为突破的契机;三留意文本的自相矛盾处,不仅包括文本自身内部的矛盾,也包括文本与其阐释,特别是与权威阐释之间的矛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如德里达用弗洛伊德的理论解构弗洛伊德,用康德的框架理论解构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四以文本内部的冲突和戏剧性场面,反证该文本不同阅读模式之间的分歧;五注重“边缘”抓住以往批评家视而不见或照顾不周的细节发难,以此推倒文本的既定结构。——乔纳森·卡勒《论解构》结构主义批评解构批评结构主义批评解构批评主要方法1.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分析法;2.罗兰·巴特的“第二级符号系统”与神话批评;3.叙事学研究1.保罗·德曼修辞学理论与“阅读即误读”;2.哈罗德·布鲁姆“影响即误读”;3.杰弗里·哈特曼批评也是文本;4.希利斯·米勒所有的词都是隐喻普罗普《俄国民间故事形态学》“行动范畴”茨维坦·托多洛夫“主型式”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行动元”“语义方阵”热拉尔·热奈特“聚焦”结构主义批评解构批评批评特点1认定文学作品内在的决定与结构和系统。2强调理解文学作品在于把握结构、系统、深层规则。3根本在于解析和把握住“二元对立”。4以现代语言学为批评的基本模型。强调语言中内在的隐喻性作用,破坏、怀疑和反抗一切权威的现存理论和模式,并试图颠覆世界、解构秩序。代表人物列维·斯特劳斯、阿尔都塞、福柯、拉康、罗兰巴特保罗·德曼、哈德罗·布鲁姆、杰弗里·哈特曼、希利斯·米勒影响意义索绪尔的现代语言学引发了20世纪人文社科领域内的“语言学转向”,列维·斯特劳斯奠定了结构主义研究的基本范式。以结构和系统论为内核的新语言学模式风靡一时,并渗透到多个社会人文学科。1.刷新了人们对文学和文学活动的理解;2.刷新了人们对文学阅读和批评的理解;3.引起了很大争议并由此确立了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分野。(《s/z》罗兰·巴特)结构主义批评解构批评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但我却选择了另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沾染。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了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未选择的路》罗伯特·弗罗斯特Thanksforliste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