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文学第一讲汉代的文化政策及措施汉初采取“无为而治”的宽松政策,使先秦各派学术思想又活跃起来;武帝时由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开始制定了较为稳定的,成为有汉一代的思想文化政策。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内法外儒”为特点的统治思想。二、立五经博士,讲授五经,培养人才。三、广开献书之路,收集整理民间所藏经典。四、扩大乐府机关,收集民歌,制礼作乐。五、提倡辞赋,笼络文人为政府服务。第二讲汉赋一、起源、流变及特点赋,本意是铺陈直叙,是《诗经》的表现手法之一,与比、兴并列。战国后期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内容侧重状物叙事,形式介于诗歌、散文之间,适于朗读,不能入乐歌唱。(一)起源一般认为,赋作为一种表现形式,源于《诗经》和《楚辞》,而作为一种文体,则源于宋玉和荀况。1、从表现手法看。2、从文体看。(二)流变及特点赋自产生后,从汉至宋,多有变化。1、汉代汉代的赋可分为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三类。(1)骚体赋(2)汉大赋(3)抒情小赋2、魏晋南北朝以抒情小赋为主,题材广泛。一方面,受诗歌的影响,抒情成分增加,作者个性表现鲜明,语言平易而感情激越。一方面受骈文影响,对仗工整,音节和谐,辞采华美,渐变为“骈赋”。这一时期的辞赋可分为三大类:(1)叙事类(2)咏物类(3)抒情类3、唐代受格律诗和隋唐科举制度影响,逐渐形成科举必试的“律赋”。4、宋代一方面沿袭了唐代律赋的形式,一方面受诗文革新的影响,变为以散文为主的“文赋”。5、宋代以后基本上只留存了“律赋”,其余的赋作形式衰亡。二、辞赋作家作品简介(一)汉代1、贾谊政治家、文学家,主要赋作《吊屈原赋》、《鵩鸟赋》。2、枚乘赋作家,《汉书·艺文志》载其赋九篇,今传《七发》、《柳赋》、《梁王菟园赋》,代表作《七发》。(1)关于七发的含义。(2)内容(3)艺术特色(4)地位(5)“七体”3、司马相如文学家,《汉书·艺文志》载作品二十九篇,今传《子虚赋》、《上林赋》、《哀二世赋》、《大人赋》、《美人赋》、《长门赋》。(1)内容(2)艺术特色4、扬雄辞赋家,主要作品《蜀都赋》、《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酒赋》、《逐贫赋》、《太玄赋》等八篇。代表作《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特点:立意侧重讽谏,铺陈中强调论理说教。5、班固史学家、文学家。主要作品有《两都赋》、《幽通赋》。(1)内容(2)特点(3)影响6、张衡(78-139)科学家、文学家。主要作品《温泉赋》、《南都赋》、《二京赋》、《思玄赋》、《归田赋》等。代表作《二京赋》和《归田赋》。7、蔡邕学者、书法家、文学家。赋作代表《述行赋》。8、赵壹(生卒年不详)代表作《刺世疾邪赋》。(二)魏晋南北朝1、曹植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作家,有“建安之子”之称。存赋五十四篇,代表作《洛神赋》。2、王粲文学家。代表作《登楼赋》。3、祁衡代表作《鹦鹉赋》。4、向秀代表作《思旧赋》。5、左思代表作《三都赋》。6、鲍照代表作《芜城赋》。7、谢惠连代表作《雪赋》。8、庾信赋作分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抒情小赋,作品有《春赋》、《荡子赋》、《七夕赋》、《鸳鸯赋》、《灯赋》、《镜赋》等;后期赋作苍凉悲凄,作品有《小园赋》、《竹杖赋》、《枯树赋》、《哀江南赋》等。第三讲秦汉散文一、李斯(?-前208年)代表作《谏逐客疏》,作于秦王政十年(前237)。二、汉代散文汉代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分为政论散文、记事散文、抒情义理散文等。(一)政论散文受社会政治影响,由先秦诸子散文发展而来,成就主要在西汉初、东汉末,代表作有贾谊的《过秦论》(上中下)、《论积贮疏》、《陈政事疏》。晁错的《论贵粟疏》;邹阳、枚乘的《上疏谏吴王》;司马相如的《难蜀父老》;刘向的《谏营昌陵疏》;王符的《潜夫论》;崔寔的《政论》;仲长统的《昌言》等。1、贾谊代表作《过秦论》(上中下),其中心是指责秦始皇、秦二世、子婴在政治上的过失,分析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总结秦忘的教训。《过秦论》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使用了铺张描写、对照、排比、比喻等手法,感情充沛,气势奔放,文辞富丽。2、晁错代表作《论贵粟疏》,其中心是阐述重农贵粟,强本抑末的主张,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文章分析深刻、透彻,语言简洁明快,浑厚中见警策。(二)记事散文起于先秦,内容主要是记述历史故事,但有别于“信史”,汉代进一步发展,主要作品有《燕丹子》、刘向的《烈女传》、《新序》、《说苑》,赵晔的《吴越春秋》、袁康的《越绝书》等,记述了历史事实和人物,但杂入民间传说,或作者的虚构,因而具有小说的因素,在小说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1、《燕子丹》作者佚名,记载荆柯刺秦王的事件,采用了一些民间传说,想象丰富,故事生动,情调悲壮。2、刘向汉代著名学者,古籍整理专家。代表作三部,都是历史故事集,为规劝成帝、讽喻后宫而作,具有浓厚的封建伦理观念,文笔朴实简洁,叙事写人生动形象,为后世诗歌、小说、戏剧创作提供了素材。3、赵晔东汉经学家,其作叙述吴越两国史事,重点为争霸。采用传闻异说,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为历史小说的雏形。4、袁康其作记述吴越史事,重在说理,描写不足。(三)抒情议理散文源于先秦策士的言辞和书信。中国古代书信文产生于春秋,初以论事说理为主,战国时在叙事、议理中增加抒情成分以感人,汉代发展为抒情与议理相结合的形式,主要作品有邹阳的《狱中上梁王书》、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杨晖的《报孙会宗书》、班昭的《为兄上书》、徐淑的《答夫秦嘉书》等。1、邹阳其作为自我表白,引用了大量历史事实,说明知人与不知人之别,于抒情议理中饱含悲愤感情,文章博引史实,巧设比喻,铺张排比,辞藻富丽,具有辞赋化的倾向。2、司马迁其作是一篇“舒愤懑”之情的杰作,揭示了汉武帝的横暴面目,表达了作者坚持理想的刚强意志,抒情性强,抒情方式多样,对后世书信体散文影响巨大。3、杨晖其作反映了统治者的荒淫生活,表现了不满和反抗,于叙事中充满激情,文字洗练,语言流畅。4、班昭其作为代班超请求退休而作,以议理为主,注重抒情性,对李密的《陈情表》有一定的影响。5、徐淑其作主要写对丈夫的怀念,运用想象描写寄托深沉的忧伤和深切的关怀,感情细腻入微,表达委婉含蓄,情意缠绵,真切感人。第四讲《史记》一、关于史传文学由司马迁开创,其《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采用纪传体形式写史的原因,一是为了便于表现天子的盛德、叙述功臣、世家、贤大夫德业绩;二是为了突出个人对历史的作用,且相关历史人物的材料丰富,以人物为中心反映历史面貌,具有可行性、必要性和重要性;三是之前的史书已经有人物形象的片断描写,具备了史传文学的雏形,在叙事写人上可供参考、借鉴。二、《史记》的体例全书记叙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共一百三十篇,其中本纪十二、表十、书八、世家三十、列传七十。本纪、世家、列传是主体,“以人系事”是共同的特征。《史记》主要用人物传记形式反映历史的史书编写体例,后人称为“纪传体”。三、《史记》的内容(一)采取求实存真、“采善贬恶”的态度,记述了历史各类人物,具有鲜明的倾向性。(二)暴露了统治阶级的丑恶面目。1、对历代帝王善恶并书。2、揭露统治阶级骄奢淫逸、争权夺利、相互倾轧的丑行。3、暴露和谴责贪暴官吏残害无辜的罪行。(三)热情歌颂反抗暴秦的英雄人物。(四)颂扬中下层人物的可贵品质和智慧才能。(五)歌颂明君贤臣的优秀品质和对历史的贡献。四、文学成就(一)在历史人物塑造上1、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精心选材。2、采用互见法。3、运用细致入微的描述,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二)语言通俗、简洁、精炼,富于感情。(三)谋篇布局精巧,篇章结构因人而异。第五讲《汉书》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述内容从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一、体例《汉书》的体例基本沿用《史记》,有纪十二、表八、志十、传七十,共一百篇。二、思想内容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浓厚的封建正统观念;二是尊重客观历史事实。三、艺术特色材料详尽,组织严密,辞藻富丽,语言精炼,人物描写细腻工致。语言有骈俪化的倾向。第六讲汉代诗歌汉代诗歌形式主要有乐府民歌和文人五言诗两大类,成就极高,对后世诗歌创作有重要影响。一、乐府民歌(一)乐府古代音乐官署名称,秦及汉初设置,掌管祭祀、朝会的乐章。汉武帝时开始为文人创作的诗歌制谱、配乐及演奏,同时兼采民歌,用于典礼、娱乐及了解民情。(二)汉乐府指汉代乐府收集民歌和乐曲,时称歌诗,六朝时,不论入乐与否,统称乐府,唐宋后含义扩大,把后人模仿的创作以及词曲作品统称为乐府。《汉书·艺文志》载有一百三十八首,现存四十多,多为东汉作品。现保存最完备的是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收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包括乐曲原辞和文人仿作,以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一百卷,以音乐分为十二类。1、内容内容丰富,继承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1)反映人民德悲惨遭遇,怨恨和反抗情绪,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2)反映恋爱、婚姻、家庭问题,歌颂坚贞的爱情和反抗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的斗争。2、艺术特色(1)以叙事为主。(2)善于通过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3)善于运用比兴和铺陈手法。(4)语言朴素自然,生动活泼。(5)突破四言格局,以杂言为主,趋于五言。二、孔雀东南飞初见于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故事产生于建安末年,流传于民间,是我国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代表了汉乐府的最高成就。(一)刘兰芝形象勤劳、善良、美丽,具有反抗精神和倔犟性格,表现了古代妇女的刚烈精神。(二)焦仲卿形象忠厚、纯洁、善良,忠于爱情,信守孝道,由软弱而坚强。(三)艺术特色1、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2、善于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行动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3、成功运用比兴、铺陈的手法。4、精于剪裁,叙事繁简得当,情节结构完整紧凑,脉络清晰,生动曲折。三、陌上桑(一)内容对罗敷机智、敢于反抗的赞扬,对封建官吏荒淫无耻的抨击。(二)艺术特点1、人物形象的直接描写。主要是对人物使用器物的美丽的描写。2、人物形象的侧面烘托。通过行人、农夫、青年男子的动作言语进行烘托。3、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铺陈。夸夫一节的叙述。四、文人五言诗受五言民间歌谣和五言乐府民歌的影响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产生秦代民间歌谣开始出现五言句式,西汉前中期的乐府民歌中夹杂五言句式,西汉成帝时,民间有完整的五言歌谣。(二)原因1、社会生活和语言发展的结果。2、具有形式美,提高表现力。(三)文人五言诗的形成西汉前期出现以五言句式为主的民谣,东汉五言民谣进入乐府,文人模仿。如班固的《咏史》(最早)、张衡的《同声歌》、秦嘉的《赠妇诗》、蔡邕的《翠鸟》、郦炎的《见志诗》、赵壹的《疾邪诗》、辛延年的《羽林郎》、宋子侯的《董娇娆》、东汉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等。(四)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萧统的《文选》,产生于汉代桓、灵时期,作者不详,因内容、风格相近而编在一起,其内容及其复杂,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描写仕途失意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多消沉、颓废;二是描写游子思妇的别离相思。其艺术成就极高,一是长于抒情;二是善用比兴、借景抒情;三是语言精炼,朴素自然;四是结构精巧,境界空灵。(“文温以丽,意悲而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