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4-2015)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描述了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性变化,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的体制、动力、模式和目标都将加速转变,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根据新的约束条件选择适当的发展战略,才能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内涵和主要趋势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现象和自然过程。认识和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是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前提。(一)基本内涵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性变化来看,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是指中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方式更加合理,质量效率2型集约增长成为主体;经济结构更加优化,服务业和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经济发展动力更加强劲,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增长的主体;经济发展目标更加科学,广大民众成为享受发展成果的主体。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核心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宁可主动将增长速度降下来一些,也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长远发展问题,把提高增长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第一位。从时间维度上看,新常态指的不是短期的一两年,也不是长期的二三十年,而是一个中期的概念。具体来讲,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内涵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理解。1.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增长点中国过去30多年经济发展,在需求结构上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在产业结构上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在要素投入上主要依靠增加物质和资源消耗。中国经济新常态立足于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动力,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看,经济发展动力将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增长点,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都将出现新增长点,并将叠加起来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2.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中国经济目前已经到了只有转型升级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阶段,曾经让我们受益多年的以要素驱动为主的传统发展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同时,要素成本优势弱化、产业被低端循环锁定、企业创新动力不足,这些新的不利因素迫切3需要中国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经济新常态将改变经济发展对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过度依赖,转向依靠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创新驱动,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形成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新方式。3.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转向存量调整和增量做优制造业智能化、服务业高端化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强劲、平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以及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将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甚至农业发展的重点都将从产业中低端环节向研发营销等产业高端环节转变,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成功跨越。4.经济管理从刺激增长转向科学调控中国经济正面临着近年来少有的“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进入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错综复杂局面,再加上世界经济处于深度调整之中,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更趋复杂。如果一味采取总量刺激政策,忽视深化改革与结构调整,只能是拖延系统性风险爆发的时间。考虑到中国经济拥有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市场空间广阔和发展潜力巨大。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宏观经济管理将从刺激增长转向科学调控,着力增强宏观调控政策的精准性、有效性、前瞻性和协调性,确保就业稳定,避免出4现系统性风险。5.经济发展目标从追求经济增长转向共享发展成果不惜代价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难以持续,中国经济新常态将放弃唯GDP论,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突出解决好教育、就业、社保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公共服务共享、社会公平公正,促使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水平有新提升,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保障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同时,中国还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扩大同各方的利益汇合点,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受益。(二)主要趋势1.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消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消费需求看,过去,中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消费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2.公共服务、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投资需求看,经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公共服务、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将成为推动经5济发展的新增长点。3.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国际需求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中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中国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4.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生产成为产业组织的新特征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矛盾,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必然,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的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的新特征。5.创新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创新将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6.质量型、差异化的市场竞争成为主旋律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中国经济新常6态将按照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深化改革开放,统一全国市场,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质量型、差异化的市场竞争将成为主旋律。7.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成为新方式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中国经济新常态将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8.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过去被经济高增长和政府直接配置资源掩盖的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虽然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9.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中国经济新常态将根据总供求关系的新变化,在全面化解产能过剩的基础上,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科学进行宏观调控。二、中国经济新常态面临的主要挑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无论是从国际形势还是内部变化来看,7中国经济发展都面临诸多挑战。(一)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世界经济深度调整成为新常态。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仍在不断发酵,未来一段时间,世界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因素增加,深度调整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世界经济的新常态。首先,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成为新常态。国际金融危机使美国和欧盟等发达经济体重新认识制造业对推动技术进步、拉动就业的重要性,将重塑制造业视作拉动经济复苏、恢复经济活力的关键,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实现本国的“再工业化”,吸引制造企业回归。美国先后推出《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重振美国制造业政策框架》《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等一系列措施,鼓励企业在本国建厂,为制造业回流本土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德国政府提出了“工业40”战略,进一步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其次,发达经济体经济结盟成为新常态。长期以来,发达国家一直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引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新兴经济体的增速明显高于发达经济体。为推动发达经济体经济快速复苏并继续主导世界经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从军事结盟、外交结盟开始转向经济结盟。经济结盟的主要策略是组建自由贸易区,以此形成发达经济体的自由贸易网络,这对于非经济结盟的国家和地区形成战略挤压。美国正在努力推进跨太平洋伙伴8关系协议(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议(TTIP),希望通过推行更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区遏制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再次,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放缓成为新常态。当前,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总量已占到全球一半之多。但是,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作为全球增长引擎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速放缓,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一些新兴市场国家陷入“中年危机”,国家的经济结构长期失衡直接导致其经济脆弱。最后,世界经济还存在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当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幅度加大,未来10年或更长的时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可能成为新常态。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人们对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反思,进一步催化了贸易保护主义情绪的释放,各国政府将采取更多的贸易保护措施来缓解国内的矛盾和压力。地缘政治等非经济因素影响加大。在欧洲,乌克兰危机引发的地缘政治格局正在发生冷战结束后最剧烈的嬗变,其外溢效益已经传递到亚太地区。在亚洲,一些国家出于觊觎之心与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在岛屿争端和海洋权益问题上狂飙突进;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催化下,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出现了新困难。在中东,“伊斯兰国”“基地组织”等极端恐怖势力的异军突起,悄然改变了中东政治版图与国际反恐格局。在西亚北非,埃及政局动荡不已,利比9亚战争后遗症严重,叙利亚内战前景不明,地区国家宗教内部以及宗教和世俗政权之间的矛盾尖锐。地缘政治等非经济因素已经并将继续影响中国周边稳定、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世界银行的《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基本含义是指,即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往往陷入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高收入国家竞争。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2年,中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目前,经济增长减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经济发展方式不适应、就业压力上升、腐败现象蔓延等其他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出现过的问题,在中国也一定程度地存在。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不但会给社会稳定造成极大的危害,甚至使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同时,中国还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家庭收入两极分化严重;2014年中国官方公布过去10年的基尼系数,始终在047以上,远远高于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新的发展动力,才能避免经济快速发展积累的矛盾集中爆发,防止经济增长出现大幅波动或陷入停滞,最终避10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但是,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动力基础薄弱,国内消费需求增长乏力,中国最终消费支出总额占GDP的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企业普遍缺乏核心技术,转型升级困难。(三)各类经济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当前高杠杆的风险点主要包括企业高负债风险和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泡沫化的风险源则是以房地产为主的资产价格风险。近年来,企业高负债风险日益凸显,2014年,多家大型企业因负债率高企、无力偿还债务或资金周转出现问题而出现债务危机,陷入破产重整的境地。这些企业无不背负巨额银行贷款,靠高负债、高杠杆实现企业大规模扩张,在经济增速放缓与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下,这种高负债模式的风险逐渐暴露。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同样具有高杠杆特征。《全国政府债务审计结

1 / 2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