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与《史记·管晏列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司马迁,字子长,(公元前145~?公元前87?)生于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年十岁,则诵古文。在故乡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曾师从董仲舒学习《春秋》,师从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这一切都奠定了他学问的基础。•二十岁,外出游历。寻访了传说中大禹的遗迹和屈原、韩信、孔子等历史人物活动的旧址。他的几次漫游,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开拓了胸襟和眼界,使他接触到各个阶层各种人物的生活。司马迁墓司马迁的故乡陕西韩城党家村1、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3000年的历史,是一部有52万多字的巨著。130篇(30世家,70列传,12本纪,10表,8书)五部分组成。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是以写人物为主。用纪传体写历史始自司马迁。后代封建社会的史家撰写历史,大多沿袭《史记》的体例。2、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管、晏生平管仲(?~前645年),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期颍上人(安徽颍上)。辅佐齐桓公励行改革、富国强兵、尊王攘夷,成就了“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业绩。今传《管子》一书。晏婴(?~前500年)字仲,谥平,齐国夷潍(今山东高密)人。事齐灵、庄、景三公,景公时为相,参政达50余年。今传《晏子春秋》一书。《管晏列传》之解析•1.管晏何以共一传•2.管晏传文之选材•3.管晏传述之差异•4.管晏传文与赞语1.管晏何以共一传•《史记》一传之中叙述多个人物的情况很多,然作者显非随意组合,实均出自细密考量,传主之间往往有某种联系。管仲晏子管仲、晏婴之关系•两人均为齐国的贤臣,又均为齐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晏婴三世名显诸侯,两人前后交相辉映:“后百有余年而有晏子。”(《管晏列传》)通译全篇•1.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译文:管仲,名叫夷吾,是颍上人(今安徽颍上县)。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认为他很有才华。管仲家境贫困,分财利的时候常占鲍叔的便宜,而鲍叔却始终对他很好,并不因此说他的坏话。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齐国的公子纠。到了小白被立为齐桓公之后,齐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坐着囚车来到齐国。鲍叔就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得到了起用,在齐国执政,齐桓公因此成了霸主,九次会集诸侯,使天下进入了正轨,这都是由于管仲的谋略呀。•第一自然段讲述管仲少时的性格缺陷,突出鲍叔牙的宽厚仁慈。(总述)•2.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译文:管仲说:“当初我家里贫穷,曾经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钱财的时候往往自己多分一些,鲍叔却并不认为我贪财,因为他知道我家里穷。我曾经为鲍叔谋划事情,结果弄得更穷困,鲍叔却并不认为我愚笨,因为他知道时运有顺利和不顺利的时候。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驱逐,鲍叔却并不认为我没有出息,因为他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经三次参加战斗三次逃跑,鲍叔却不认为我胆怯,因为他知道我家中有老母。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之殉难,我却坐了囚车甘受屈辱,而鲍叔却并不认为我没有羞耻之心,因为他知道我不以小节为重而以不能扬名天下为可耻。生养我的是我的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呀。”•第二自然段写鲍叔牙对管仲的知遇之恩(分-总)•3.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於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译文:鲍叔推荐管仲担任宰相后,自己情愿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代代享受齐国的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常常是有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并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倒称赞鲍叔能够识别人才。•第三自然段写鲍叔牙进贤让贤的美德。(总述)•4.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译文:管仲担任齐国的宰相后,他凭借着地处海滨的小小齐国,却能使货物行销四方,积累了财富。富国强兵,处理事情能和老百姓的想法一致。因此,他在著作中说:“仓库储备充实了,老百姓就能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老百姓就能分辨荣辱。国君如果能遵守法度,那么亲族就会相互团结。礼义廉耻这四项原则不能推行,国家就要灭亡。水从源头流出畅行无阻,政令顺应民心就容易推行。”因此,政令不严苛,老百姓就容易尊行。老百姓所要求的,顺应潮流给与他;老百姓认为不好的,就要去除它。••第四自然段分写管仲内政建树。•5.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於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於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译文: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转祸而为福,转失败为成功。他注重供求规律,重视平衡物价。齐桓公的确是怨恨蔡国让少姬改嫁,就向南袭击蔡国,而管仲却趁机攻打楚国,责备楚国不向周王室进贡祭祀用的包茅香草。齐桓公向北因救燕国而攻打山戎,而管仲却趁机责令燕国整顿召公时的政令。齐桓公在柯地与鲁国会盟,后来桓公又想背弃跟曹沫的盟约(被胁迫订立),而管仲却趁机劝阻桓公履行盟约取信于天下,因此诸侯都归附齐国。所以说:“要认识到给与就是为了更好地索取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第五自然段分写管仲的外交功绩。•6.管仲富拟於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於诸侯。后百馀年而有晏子焉。•译文:管仲的富有可以同国君相比,他大量收取市租(存疑),建筑有华美的台,堂上有放置酒杯的豪奢设备。但是齐国人并不认为他的生活奢侈。管仲死后,齐国继续推行他的政令,常常比别的诸侯国强大。此后过了百余年,齐国才出了个晏子。•第六自然段间接写管仲对齐国的贡献和影响。(先分后总,再过渡到晏子)•7.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於诸侯。•译文:晏平仲,名婴,是齐国莱地夷维人。他历仕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凭借他的节俭、身体力行而为齐国敬重。他做了齐国宰相后,食不兼味,妾不穿绸缎衣服。在上朝的时候,国君有话问他,他就如实回答;国君无话问他,他就郑重做事。国家的政令合乎大道,他就遵从政令;国家的政令不合乎大道,他就权衡利弊斟酌执行。他凭借这种能力在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扬诸侯。•第七自然段写综述晏子辉煌的经历和处世特点。(总-分-总)•8.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於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於不知己,而信於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於是延入为上客。•译文:齐国有个越石父,是个贤能的人,他因为犯罪而被囚禁。恰巧,晏子外出,在路途上遇到他,就解下车子左边的马为他赎罪,并同他一起坐车回家。晏子没有跟越石父告辞,就进入内室去了,过了好久也不出来。越石父请要同他绝交。晏子很吃惊,急忙整理好衣冠出来道歉,说:“晏婴我虽然不见得仁厚,但我总算把你从困厄中解救出来,你为什么急急忙忙要和我绝交呢?”石父回答说:不对。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委屈,但在知己的人面前很得志。刚才我正好被囚禁在困境中,是因为那些人不了解我。而你既然了解我,并肯救赎我,你就是我的知己;知己对待我很无礼,我还不如被囚禁好呢。”于是晏子就请他进来当作上客。•第八自然段写晏子不拘一格赎贤、礼贤-越石父。(分叙)•9.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译文:晏子当齐国宰相的时候,一天坐车外出,他的马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只见他的丈夫给宰相驾车,坐在大伞盖下,挥鞭赶着驾车的四匹马,神气十足,得意洋洋。不久,车夫回到家里,他的妻子要求离婚。丈夫问离婚的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却做了齐国的宰相,名扬于诸侯。今天我看他外出,志向深远,总是保持着处于别人之下的姿态。而你呢,身高八尺,竟给人家做车夫,可你倒得意洋洋,自以为是,因此我要求同你离婚。”从此以后,车夫便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晏子觉得很奇怪,就问他转变的原因,车夫如实相告。晏子便推荐他做大夫。•第九自然段写晏子提拔马车夫的独特视角。(分叙)•10.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译文:太史公评论道:“我读了管子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又读了《晏子春秋》,他们的言行记载得很详细呀。由于读了他们的著作,便想观察他们的作为,于是就编纂了他们的列传。至于他们的著作,世上多能看到,所以不再论及,只记载他们的轶事。•总述,总论管晏二人,交代写作意图。•11.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及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译文:管仲是世人所说的有才干的贤臣,可是孔子却小看他。难道是因为当时周朝的王道衰微,齐桓公是个贤君,而管仲并没有勉励他行王道,而他只成了霸主的这个原因吗?常言说:“顺从百姓的意愿,匡正君主的得失,就能使君臣相亲。”这大概就是说的管仲吧?(分论,总结管仲)•12.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译文:当初,齐庄公由于私通被杀害,晏子只是伏在庄公尸体上痛哭,行完了哭君之礼就离开了。难道是“遇到坚持正义的机会却袖手旁观,没有勇敢精神”吗?(殉君而死)至于他的进谏,敢于冒犯君王的威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上了朝廷就尽忠心,退了朝就想弥补君王的过失”的人啊!假使晏子还活着,我就算为他当马车夫,我也很欣喜和高兴。(分论,总结晏子)《管晏列传》(一)管传(二)晏传(三)评论1、管鲍之谊2、管仲功绩3、管仲的威望和影响1、晏婴的事迹、个性、功绩2、晏婴轶事1、总论管晏二人,交代写作意图2、为管传作结(照应管传)3、为晏传作结(照应晏传)2.管晏传文之选材•管仲和晏婴均为齐国名相,甚至可以说在整个春秋时期都是极其突出的人物,每一个均有无数事迹可写,太史公却另辟蹊径:“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管晏列传》)3.管晏传述之差异•同:均在篇首总叙传主的平生功绩均特别强调了传主之才高德贤•异:管仲重在其与鲍叔之间的相知晏婴重在其能下人、知人之量4.管晏传文与赞语•传文与赞语,一叙述一议论,多层面立体地表现了传主,此即太史公所善用的互见之法;透过太史公深具主观色彩的评论,亦可见出作者的倾向。•(一)主题思想•《管晏列传》在传述管仲、晏婴相齐称霸的业绩时,显然有意在探索、论证一个如何对待贤才的问题.•本文通过鲍叔和晏子知贤、荐贤和让贤的故事,刻意探索和说明

1 / 4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