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文化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一、中职教育文化课教学现状与分析(一)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际状况来看1.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较大。众所周知,目前中职生源大多数是中考落榜生,他们普遍存在着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基础等方面的问题。为数不少的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应试学习中,成绩始终不理想,到职业学校来,对文化课学习产生厌学情绪,学习基础比较差;而有一部分学生则学有余力。2.学生学习需求的差异也比较大。职业学校学生的目标是就业,但就业目标和就业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愿望是有差异的,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的需求是不同的,有的学生只要求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有的学生则希望学得更多更好些,以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中有更好的基础和条件,也有的学生则把目标定在继续升学上。这对职业学校课程和学习要求的选择性提出了要求。(二)从职业学校文化课程实施情况来看1.课程要求难以把握。中职学生文化课基础差异很大,文化课究竟是以初中补习为主还是按教学大纲要求安排课程,是困扰许多中职学校的共同难题。在这两种倾向的影响下,把握不好“度”,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文化课程与专业教学相脱节。这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文化课与专业课教学脱节,两者仍然是“两张皮”。许多专业教学内容需要运用数学、英语和语文知识,文化课程却没有与之有效配合,影响了专业教学的效率。另一方面,文化课与专业课教学分离,使文化课教学缺乏应用性、直观性、生动性,也影响了文化课的教学效率,也不利于激发职校生学习文化课的兴趣。3.课堂教学模式尚需改进。大多数职业学校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主要沿袭普教传统模式,没有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使文化课的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实际的要求。(三)从职业学校对学生文化课学业水平评价情况来看由于中职教育的专业课已建立了比较系统的社会考核评价机制,而文化课教学则缺少强有力的外部评价机制,内部评价机制又尚未建立,长此以往,就导致了中职教育文化课教学质量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提高。二、中职教育文化课改革应遵循的原则文化课兼有基础性、人文性、发展性等功能,在我国公民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教育和基本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文化课程有明确的统筹管理要求。文化课改革必须把握正确方向,遵循基本原则,找准改革重点,采取稳健策略,避免改革的盲目性、造成文化课程教学的混乱,避免推倒式、重起炉灶式的改革行为,避免简单的以编写教材代替改革的做法。中等职业教育文化课设置,除了遵循一般课程应有的科学性、系统性、互补性、准备性、转换性、可行性,以及价值统一、循序渐进等原则外,根据我国国情、职教特点和中职学校的现实,还应突出强调以下四项原则。(一)满足需要的原则1.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具体体现为用人单位对一线岗位从业者文化知识、学习能力的现实要求和国民经济发展对劳动者素质提升的长远需要。2.满足社会发展特别是教育对于实现社会公平发挥作用的需要。中职学生大多来自弱势群体家庭,由于在小学、初中时难以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等多种复杂的原因,文化知识、学习能力比较低,职业教育要正视生源特点,让“所有的孩子”在原有文化知识、学习能力基础上都有所提高。3.满足受教育者发展的需要。一个人在一个单位一个岗位上工作一辈子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职业学校教育必须为学生毕业后在相关职业群中转岗、晋升奠定基础,必须为学生通过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二)实事求是的原则1.必须正视中等职业学校生源总体文化水平低的现实,实事求是地制定文化课标准。2.必须正视中等职业学校生源学习能力的特点,实事求是地编制文化课教学大纲和教材,改革教法、学法和考法。3.必须正视中等职业学校学制和培养目标对学生文化水平提高程度的制约,实事求是地确定包含于公共课范畴内的文化课总量。(三)尊重差异的原则1.尊重中等职业学校生源文化水平的起点差异。生源文化水平离散度极高是中等职业学校不同于普通高中以及其他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必须在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标准中得到体现。2.尊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多方向发展引起的差异。就业是中等职业学校“出口”的主渠道,但部分学生有直接升学的意愿,此类意愿在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设置及其标准中应该得到体现。3.尊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多样性对文化课需求不同造成的差异。不同职业对从业者文化知识种类、内容和水平的要求不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的多样性,应在文化课设置及其标准中有所反映。(四)促进发展的原则1.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发展。素质教育的内涵之一是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全面发展。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的这一特点。2.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智能基础上扬长避短、“扬长补短”地得到发展。多元智能理论作为一种教育哲学思想,应在职教界得到重视。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长项和弱项,只有职教工作者具有“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学生观,才能引导学生形成“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不必也不应该套用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一刀切”的模式,可以通过多重文化课标准,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特有的优势。三、对中等职业教育文化课改革的几点思考1.摆正“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的关系“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宽厚的文化基础是培养扎实专业技能的必要条件,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中等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技能训练,必须注重对学生普通文化素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实现“基础宽厚、技能复合、素质全面”的中等职业教育目标。通过课程整合、弹性学制和必修、选修结合等多种方式组织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个性和实际需要,加强文化基础素质的教育,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要克服重专业课轻文化课,重专业技术培养轻文化基础培养,重眼前谋职轻终身发展的倾向,处理好专业课和文化基础课的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准确定位文化基础课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学科定位问题应放在整个中等职业教育系统中来考虑。要根据生源状况,改革和完善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提高对文化基础课教学的认识。它在学生培养上应兼顾升学与就业,而侧重在就业;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要致力于教会学生谋职求职的能力和素养;它不仅是工具性和基础性的统一,而且还是职教性的体现。只有明确了这一定位问题。才能使文化基础课教学更具有目标性、方向性和针对性。3.加强对文化基础课学科价值的认识造成“专业技能”与“文化基础”之间权重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文化基础课学科价值认识不够。教育系统内部那种认为学生生源差,文化基础课能学多少算多少的思想的存在,导致了文化基础课教学质量不高。教师缺乏教学激情。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加强对文化基础课学科价值的认识。文化基础课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还关系到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技巧型、技能型人才从而解决就业问题,更关系到学生潜能开发和终身发展的问题。4.加强文化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的针对性,是摆脱目前困境的重要途径。首先,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不搞一刀切。可以试行分层教学,对基础好的学生鼓励参加对口升学考试,对基础差的学生要善于激发培养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勤奋学习,自我发展,以切实提高整体素质。其次,要把文化基础素质与现代科技意识的培养很好结合起来。在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中要突出和强化实用性。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强教学过程的形象性、趣味性、参与性,丰富教学内容。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5.加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机制的有效建立对于提高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质量,提高学科品位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研究,不断完善教学评价方法,同时应借鉴专业课教学评价方法,不断开拓新的教学评价方法,强化评价功能,对学生学习文化基础课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体系应有的相关理论和实施方案,是职业学校开设文化课的目的、功能及其与培养目标的焦点问题,是中职学校十分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是职业学校课程开发难以回避的问题。然而,这一问题却是职教课程理论界很少讨论,很少涉及的领域。中国特色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体系的形成,必须有一个探索、实践的过程,既需要理论界的深入探讨,更需要对一线同仁多年来的改革实践给予搜集、归纳和提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