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廖宝鑫(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纳米科学中心,201628017307002)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并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部署,要求全党全国人民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为下一代谋福祉,求发展使我们的国之大计。为了实现新时代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就要加强各方面的生态改革,林业生态制度的建立,煤炭行业的转型,“互联网+”与生态文明的建设都是我们走向生态文明中值得探索的道路。关键词:生态文明;人与自然:生态改革1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深刻揭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本质。生态文明建设与自然发展息息相关,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同时,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如果忽略环境的保护、忽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新中国新时代的长远发展必将受到沉重打击,人民福祉,民族未来也将无从谈起。要实现真正的国富民强,必须守住“绿水青山”。那么,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报告也给出了答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不仅是当今世界的主流观念,也越来越受到我们党的重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做到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珍惜每一寸国土,加强海洋国土资源的利用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全面推广节能降耗的产品,鼓励人们节约资源,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减少自然灾害。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2政治制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众所周知,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均衡发展指明了路径。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我国扎实推进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超额完成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十一五”减排任务,全面实施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为促进绿色增长、推动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可靠基础。但客观地讲,由于没有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及与之相适应的可定量评价与考核的标准,缺乏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生态文明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历史的教训和现实的需要催促着我们寻找更为有效的制度性解决方案。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有效制度建立,当前,在这一过程中,急需破解的难题主要有:(一)环境法律生态化问题环境生态危机仍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的环境时代已悄然来临。传统法律都是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之上,在对待代内关系和代际关系时存在着偏差和失误。传统环境立法目的是以保护人类的根本利益为核心,而且主要关注的是当代人的利益,对后代人的利益以及自然的利益却很少关注,并且没有体现生命物种之间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在执法和司法领域也都是以保护人类利益为核心展开的,人类给予自然的道德关注几乎为零。(二)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以及人和自然的和谐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缺位,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严重失衡,这其中不仅牵涉到人和人之间利益分配的问题,也关系到人和环境,即人为破坏了环境,进而影响到人居环境与安全的问题。这种失衡和扭曲的局面,不仅阻碍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而且破坏了地区之间以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和谐,比如长期以来,我国很多地方,尤其是矿业城市,是以牺牲公民的生存权、健康权、环境权为代价来获取经济的高速发展的。这种发展模式的后果就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公民利益的损害,最终失去依托环境发展经济的潜力。因此,这些问题的彻底解决,有赖于相关制度的创设与更新,即必须构建生态补偿机制。3新时代下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手段1)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现代林业承担着优化生态环境与促进林业发展的双重使命,是实现环境与发展相统一的关键和纽带,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一要为现代林业建设大力培养“生态型人才”,其必须具备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树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观,其次,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使生态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再次,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人的追求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二是要着力研究生态建设制度。森林作为一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它不仅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还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现代林业认为相对于森林的生产价值,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创造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更高,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更大。国际上认为地球森林生态系统所创造的生态价值远远高于木材生产价值十几倍。有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才能调整相关主体生态利益及其经济利益的分配关系,鼓励生态保护行为。2)煤炭行业进行深入改革作为基础能源工业,煤炭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工业三废“矿井水、煤矸石和矿井瓦斯”是造成城市乡镇污染的重要角色。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我国步入“新常态”的发展形势下,煤炭行业更需要不断探索经济增长与节约能源资源、环境保护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建设美丽矿山。在煤炭结构调整方面,通过推动煤炭资源整合,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煤电、煤焦化、煤气化产业链,建设循环经济园区,促进了煤炭结构优化与转型发展。3)“互联网+”生态文明建设互联网技术与各行各业的无缝结合,推动了传统产业的变革,迎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具有跨界融合性、协同创新性和万物互联性,彻底改变了改变了人与自然、人与机器、人与信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变了万物的关系。“互联网+农业”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高科技手段,实现了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全方位配置,将信息进行快速整理重塑,形成有针对性的专业化管理,这不但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离散状况,而且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生态循环发展,实现产业创新。从资源配置来说,发达的网络使以前分散的农村资源配置更优化、更高效。“互联网+医疗”提高了医疗水平和效率,扩大了医疗范围,实现了医疗资源共享,减少了资源浪费,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如今“互联网+”技术下的交通领域,出现了滴滴打车、快的打车、uber等服务。这使乘客和司机能够快速匹配,合理有效地节约和利用资源,减少了人流与物流的无谓消耗,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大改善了环境,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参考文献:[1]王灿发.论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保障体系的构建[J].中国法学,2014,03:34-53.[2]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2013,01:2-13.[3]杨建宏1,岳亚库2.对宜君县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建议[J].吉林农业,2015,01:.[4]唐熙然,李伦.“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6-8+16.[5]路世芳.浅谈林业生态文明建设[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06:93.[6]王焕忠,刘善勇,王伟.煤炭行业进入生态文明发展新时代[J].中国生态文明,2015,01:40-43.